作品述评 本文感人肺腑,首先在于作者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抗清志 士,作者认为,国将不国,何以家为?因而不怕历尽艰辛,以图 “复见天日”,虽然事败入狱、行将牺牲,依然视死如归,全然 不惧,体现了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在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同时, 作者也反复表达了不能报效母亲养育之恩的遗憾和对妻子、对外 甥的惦念关怀,但大义当先,决无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伤感。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自然段,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第二、三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 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第四至最后自然段,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 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作品述评 返回 本文感人肺腑,首先在于作者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抗清志 士,作者认为,国将不国,何以家为?因而不怕历尽艰辛,以图 “复见天日”,虽然事败入狱、行将牺牲,依然视死如归,全然 不惧,体现了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在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同时, 作者也反复表达了不能报效母亲养育之恩的遗憾和对妻子、对外 甥的惦念关怀,但大义当先,决无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伤感。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自然段,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第二、三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 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第四至最后自然段,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 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艺术赏析 本文始终将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以见“忠”、“孝”不能两全之憾。充沛的气势 (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 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 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 量。今日读来,虽观念难免陈旧,而情意却实在 真切 返回
艺术赏析 返回 本文始终将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以见“忠”、“孝”不能两全之憾。充沛的气势 (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 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 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 量。今日读来,虽观念难免陈旧,而情意却实在 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