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亚洲。 许多时尚的东西,并非是富人创造的。而恰恰是那些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或 干脆就是一些穷人的无奈。这些时尚的发明,开始时,也并非都是什么乐事, 而往往正是来自许多人的苦涩命运。 摘自2001年10月13日《新华日报》作者星竹 从哪一头吃香蕉 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开会,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次访谈节目,一个美国在华 的女投资人说了让我记忆很深的一句话:“我们美国人吃香蕉是从尾巴上剥,中 国人总是从尖头上剥,差别很大,但没有谁一定要改变谁的必要吧”她的话, 给我启发,世界上许多事,元首间的大事,人与人相处的小事,有许多都是与 这个“从哪一头吃香蕉”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 各持一端,也许都有道理 呢一个人也很难让自己改变剥香蕉的方式,如果已经是一种习惯。一个戒烟的 人,他戒了一天烟,难受极了,他想:“我才戒了一天,就这么难,天呀,假如 我还能活1万天的话。还要受9999天的罪,算了吧”这戒烟者是个失败者 换个想法:“我第一天戒烟就成功了,真不错假若我还要活1万天的话,坚持下 去,后面的9999天就从成功开始,多好”这个戒烟者在成就感中,一天天 戒掉烟瘾。 阻碍我们改变剥香蕉方式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弱智与近视。遇 到难事,先试试换个角度去想。这其实是个最简单的道理:香蕉是可以从两头 吃的。 摘自《中国青年》2001年第6期作者叶延滨 放下石头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 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它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 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 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
11 到亚洲。 许多时尚的东西,并非是富人创造的。而恰恰是那些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或 干脆就是一些穷人的无奈。这些时尚的发明,开始时,也并非都是什么乐事, 而往往正是来自许多人的苦涩命运。 摘自 2001 年10月13日《新华日报》作者星竹 从哪一头吃香蕉 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开会,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次访谈节目,一个美国在华 的女投资人说了让我记忆很深的一句话:“我们美国人吃香蕉是从尾巴上剥,中 国人总是从尖头上剥,差别很大,但没有谁一定要改变谁的必要吧”她的话, 给我启发,世界上许多事,元首间的大事,人与人相处的小事,有许多都是与 这个“从哪一头吃香蕉”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各持一端,也许都有道理 呢一个人也很难让自己改变剥香蕉的方式,如果已经是一种习惯。一个戒烟的 人,他戒了一天烟,难受极了,他想:“我才戒了一天,就这么难,天呀,假如 我还能活1万天的话。还要受9999天的罪,算了吧”这戒烟者是个失败者。 换个想法:“我第一天戒烟就成功了,真不错假若我还要活1万天的话,坚持下 去,后面的9999天就从成功开始,多好”这个戒烟者在成就感中,一天天 戒掉烟瘾。 阻碍我们改变剥香蕉方式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弱智与近视。遇 到难事,先试试换个角度去想。这其实是个最简单的道理:香蕉是可以从两头 吃的。 摘自《中国青年》2001 年第6期作者叶延滨 放下石头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 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它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 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 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
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 “该放下 “那为何不放下呢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大师笑了。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 进步飞快……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 生的极至高峰。 摘自2001年9月11日《海南特区法制报》作者阳波 盖房子与人生 唐明皇时候,安禄山叛乱,唐室将垮的政权,等于是郭子仪一个人打回来 的。在历史上,唐代将军能富贵寿考的,只有郭子仪一个人。他退休以后,皇 帝赐他一个汾阳王府。在兴工开建的时候,他闲来无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 上去监工。他吩咐一个正在砌墙的泥工说,墙基要筑得坚固。这名泥水匠对郭 子仪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在长安,都是当泥水匠的,不知盖了多少 府第,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郭子仪听了他这 番话,拄着杖走了,再也不去监工。这个泥水匠讲的,是祖孙三代的实际经验, 而郭子仪听了以后,就想透了人生的一个道理,更通达了。 我们再看看唐人的两首诗: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池,古槐疏冷夕阳多 一赵经汾阳旧宅诗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年歌舞楼:四十年来车马散 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诗上面两首诗的词句都很简单,但包 涵的意味却发人深省:比起“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如何? 摘自2001年3月19日《广州日报》,作者南怀瑾 古代人和门的关系说明什么 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 要给他个“下马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 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楚国人不 肯自认小国,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始谈判就吃了败仗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道理可谈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门
12 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 “该放下。” “那为何不放下呢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大师笑了。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 进步飞快……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 生的极至高峰。 摘自 2001 年9月11日《海南特区法制报》作者阳波 盖房子与人生 唐明皇时候,安禄山叛乱,唐室将垮的政权,等于是郭子仪一个人打回来 的。在历史上,唐代将军能富贵寿考的,只有郭子仪一个人。他退休以后,皇 帝赐他一个汾阳王府。在兴工开建的时候,他闲来无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 上去监工。他吩咐一个正在砌墙的泥工说,墙基要筑得坚固。这名泥水匠对郭 子仪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在长安,都是当泥水匠的,不知盖了多少 府第,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郭子仪听了他这 番话,拄着杖走了,再也不去监工。这个泥水匠讲的,是祖孙三代的实际经验, 而郭子仪听了以后,就想透了人生的一个道理,更通达了。 我们再看看唐人的两首诗: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池,古槐疏冷夕阳多。 ———赵经汾阳旧宅诗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年歌舞楼;四十年来车马散, 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诗上面两首诗的词句都很简单,但包 涵的意味却发人深省;比起“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如何? 摘自 2001 年3月19日《广州日报》,作者南怀瑾 古代人和门的关系说明什么 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 要给他个“下马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 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楚国人不 肯自认小国,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始谈判就吃了败仗。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道理可谈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门
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 小国城小,城门也小。门以国为准。这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贵宾来到,大开中门迎 接。来“告帮”的、“求情”的、普通人,都是从侧门出入,先是到门房挂号等 候。仆役丫环就只能走后门了 最古的大学叫做“泮宫”。祭孔夫子的“文庙”有三个大门并列。中间进门 便是泮水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桥直对“大成殿”。只有本地有人中了状元时 才能开正中的大门,由状元走过中间的桥去祭孔。不出状元,就不能开正门, 无人走这“状元桥”。门的大小一直是和进出人的名位身份相连的。不出状元 地方等级就低 现在北京大学的大红门是原先的燕京大学修的,仿照“文庙”的格式,不 过“状元桥”上走的人不限于状元,中门大开,人人可进了。 摘自《视野》2001年第2期作者金克木 公鸡的过错 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提出来杀了。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 报晓,天亮,又被主人提起来杀了……邻居不解,问:“这些公鸡每天报晓都挺 准时的,你杀它们干什么”那人说:“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它们却吵得很早。” 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过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那人说:“这个我不管,我 需要的是和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邻居说:“可公鸡是不能不 报晓的,你难道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吗”“这个很难。”那人说,“我 曾想割掉它们的嗓子,后来又想扎上它们的嘴,可这样太麻烦,而杀它们却很 省事。”“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睡觉的习惯呢”邻居疑惑地问。“改变我的生活 习惯,这怎么可能呢”那人说:“我有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 而去改变呢” 在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 适应你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自11月7日《广州日报》作者王晔 关于媚俗 俄国作家高尔基,有个弟弟高尔础,他害怕革命,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中国, 做了白俄。在上海的租界里,有一个革命作家,他的笔名叫高尔雅。高尔础与
13 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 小国城小,城门也小。门以国为准。这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贵宾来到,大开中门迎 接。来“告帮”的、“求情”的、普通人,都是从侧门出入,先是到门房挂号等 候。仆役丫环就只能走后门了。 最古的大学叫做“泮宫”。祭孔夫子的“文庙”有三个大门并列。中间进门 便是泮水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桥直对“大成殿”。只有本地有人中了状元时 才能开正中的大门,由状元走过中间的桥去祭孔。不出状元,就不能开正门, 无人走这“状元桥”。门的大小一直是和进出人的名位身份相连的。不出状元, 地方等级就低。 现在北京大学的大红门是原先的燕京大学修的,仿照“文庙”的格式,不 过“状元桥”上走的人不限于状元,中门大开,人人可进了。 摘自《视野》2001 年第2期作者金克木 公鸡的过错 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提出来杀了。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 报晓,天亮,又被主人提起来杀了……邻居不解,问:“这些公鸡每天报晓都挺 准时的,你杀它们干什么”那人说:“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它们却吵得很早。” 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过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那人说:“这个我不管,我 需要的是和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邻居说:“可公鸡是不能不 报晓的,你难道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吗”“这个很难。”那人说,“我 曾想割掉它们的嗓子,后来又想扎上它们的嘴,可这样太麻烦,而杀它们却很 省事。”“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睡觉的习惯呢”邻居疑惑地问。“改变我的生活 习惯,这怎么可能呢”那人说:“我有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 而去改变呢” 在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 适应你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自11月7日《广州日报》作者王晔 关于媚俗 俄国作家高尔基,有个弟弟高尔础,他害怕革命,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中国, 做了白俄。在上海的租界里,有一个革命作家,他的笔名叫高尔雅。高尔础与
高尔雅互相并不认识 俄国人高尔础认为,自己是个高雅的人,是社会的基础,文化的栋梁。而 高尔基是个媚俗者,他高尔础要批判所有的媚俗者。中国人高尔雅认为,自己 是个真正高雅的人,是社会的真正基础,文化的真正栋梁。而所有批判媚俗的 人也是媚俗者,他要批判所有的批判媚俗者。 江南的梅雨季节,高尔础和高尔雅都带着伞出了门,都走在霞飞路上。高 尔础认定正在下雨,所以他打着伞。高尔雅却认定没有下雨,所以他不打伞 高尔础和高尔雅越走越近,打伞的高尔础发现高尔雅没打伞,感到自己非 常落伍。没打伞的高尔雅发现高尔础打着伞,暗暗羞愧自己老土。两人佯装镇 定地用目力的余光悄悄打量对方,擦肩而过。奇迹立刻发生了一——打着伞的 高尔础,收起了伞。没打伞的高尔雅,打起了伞 媚俗就这样产生了 媚俗与打伞无关,也与不打伞无关。媚俗就是媚俗。 摘自2001年11月4日《北京日报》作者张远山 观念与凉开水 这是一个下岗女工的家,她的家里有三个水瓶。女工很勤劳,也很节俭 平时,只要哪个水瓶没有水了,她总会及时去烧水,把那空着的水瓶注满。女 工的家一年四季没有断过开水,可是一家人一年四季都在喝凉开水。原因是什 么家人每次倒开水的时候,女工总是说:“先喝先前烧的,这是自家花了煤气的, 在家不比在单位,有公司出钱,凉了就倒掉。”家人便顺从地喝了凉开水。于是 女工家天天烧开水,天天喝凉开水 不改变观念就只有天天喝凉开水,哪怕你再勤劳。 过七桥与拓扑学 18世纪,俄国的哥尼斯堡有一条小河叫勒格尔河,河有两条支流,一条 叫新河,一条叫旧河,它们在市中心汇合,在合流的地方中间有一座小岛,在 小岛和两条支流上建有七座桥。哥尼斯堡的居民有个传统习惯,星期天沿着城 市的河岸和小岛散步,同时试图找一条路线,可经过所有七桥但又不重复经过 任意一座桥。这就成了著名的“七桥问题”。 当时,正在哥尼斯堡的瑞士著名数学家欧拉对“七桥问题”产生了兴趣 数学家考虑问题往往是化繁为简,欧拉首先把被河流隔开的小岛和三块陆地看
14 高尔雅互相并不认识。 俄国人高尔础认为,自己是个高雅的人,是社会的基础,文化的栋梁。而 高尔基是个媚俗者,他高尔础要批判所有的媚俗者。中国人高尔雅认为,自己 是个真正高雅的人,是社会的真正基础,文化的真正栋梁。而所有批判媚俗的 人也是媚俗者,他要批判所有的批判媚俗者。 江南的梅雨季节,高尔础和高尔雅都带着伞出了门,都走在霞飞路上。高 尔础认定正在下雨,所以他打着伞。高尔雅却认定没有下雨,所以他不打伞。 高尔础和高尔雅越走越近,打伞的高尔础发现高尔雅没打伞,感到自己非 常落伍。没打伞的高尔雅发现高尔础打着伞,暗暗羞愧自己老土。两人佯装镇 定地用目力的余光悄悄打量对方,擦肩而过。奇迹立刻发生了———打着伞的 高尔础,收起了伞。没打伞的高尔雅,打起了伞。 媚俗就这样产生了。 媚俗与打伞无关,也与不打伞无关。媚俗就是媚俗。 摘自 2001 年11月4日《北京日报》作者张远山 观念与凉开水 这是一个下岗女工的家,她的家里有三个水瓶。女工很勤劳,也很节俭, 平时,只要哪个水瓶没有水了,她总会及时去烧水,把那空着的水瓶注满。女 工的家一年四季没有断过开水,可是一家人一年四季都在喝凉开水。原因是什 么家人每次倒开水的时候,女工总是说:“先喝先前烧的,这是自家花了煤气的, 在家不比在单位,有公司出钱,凉了就倒掉。”家人便顺从地喝了凉开水。于是, 女工家天天烧开水,天天喝凉开水。 不改变观念就只有天天喝凉开水,哪怕你再勤劳。 过七桥与拓扑学 18世纪,俄国的哥尼斯堡有一条小河叫勒格尔河,河有两条支流,一条 叫新河,一条叫旧河,它们在市中心汇合,在合流的地方中间有一座小岛,在 小岛和两条支流上建有七座桥。哥尼斯堡的居民有个传统习惯,星期天沿着城 市的河岸和小岛散步,同时试图找一条路线,可经过所有七桥但又不重复经过 任意一座桥。这就成了著名的“七桥问题”。 当时,正在哥尼斯堡的瑞士著名数学家欧拉对“七桥问题”产生了兴趣。 数学家考虑问题往往是化繁为简,欧拉首先把被河流隔开的小岛和三块陆地看
成四个点,把每座桥看成一条线。这样一来,七桥问题就抽象为四个点和七条 线组成的几何图形,这样的几何图形在数学上叫网络。于是,“一个人能否无重 复地一次走遍七座桥最后回到起点”就变成“从四个点中某一个点出发,能否 笔把这个网络画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一笔画 欧拉进一步研究发现,网络能否一笔画出来的关键在于这些点。这些点有 两类,如果从一点引出的线是奇数条,就把这个点叫奇点:如果从一点引出的 线是偶数条,就把这个点叫偶点。网络中奇点的数是零或二,这个网络就能 笔画出来 由于七桥问题中的四个点都是奇点,按欧拉的规律,这个网络是一笔画不 出来的。也就是说想一次无重复地走过所有七座桥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就不 存在这样一条路线。 欧拉将七桥问题转化为一个网络问题,从而完成了从实际到数学模型的转 化,开创了数学上的新分支一——拓扑学 这段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都来源于生活,这些理论 反过来又可以帮助我们去完成实践。 摘自《视野》2001年第10期作者宋森 孩子们绕开了什么 雨后初晴,幼儿园的阿姨带着一队天真烂漫的孩子走在小马路上。路上有 许多小水洼,阿姨绕开水洼走,孩子们于是也跟着绕开水洼走。看着这一支走 成了“S”型的队伍,一个心理学家却发出了深深的喟叹,他禁不住要问:我 们到底要带着孩子们绕开什么我有个朋友编写小学语文乡土教材,他让我推介 一些诗歌给他。我说:先给你读一首诗,看可不可以入选 “我姐姐/不学好/想到什么说什么/喜欢什么做什么/一点不在乎/十 岁上/她把刀塞在/皮腰带上/梦想成为/白马王子/扮成玩偶小马/她染起 长长头发/一直拖到膝下/吸引了当地最佳精英//妈妈哭泣为她祈祷/30 岁上她离了婚/剪去长长卷发/蹲在马车上/告诉我:上帝创造了人/然后又 后悔/我跟她不同/一直学好一—而现在/我正尽力/争取达到自己的/坏 标准/最后/我和她沆瀣一气/喜欢起她的怒气、长靴/我们交谈/我们抽烟 /我们嘲笑每一个人/一对坏姐妹 朋友万分惊讶地望着我说:你疯了吗这叫什么诗我说:我没有疯,这是选 入英国语文教材里的诗,这首诗的题目是《姐妹俩》。读懂了这殊途同归的姐妹 俩,你就读懂了人的心灵史,读懂了这个诡谲多变的大千世界一一一不是吗在
15 成四个点,把每座桥看成一条线。这样一来,七桥问题就抽象为四个点和七条 线组成的几何图形,这样的几何图形在数学上叫网络。于是,“一个人能否无重 复地一次走遍七座桥最后回到起点”就变成“从四个点中某一个点出发,能否 一笔把这个网络画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一笔画。 欧拉进一步研究发现,网络能否一笔画出来的关键在于这些点。这些点有 两类,如果从一点引出的线是奇数条,就把这个点叫奇点;如果从一点引出的 线是偶数条,就把这个点叫偶点。网络中奇点的数是零或二,这个网络就能一 笔画出来。 由于七桥问题中的四个点都是奇点,按欧拉的规律,这个网络是一笔画不 出来的。也就是说想一次无重复地走过所有七座桥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就不 存在这样一条路线。 欧拉将七桥问题转化为一个网络问题,从而完成了从实际到数学模型的转 化,开创了数学上的新分支———拓扑学。 这段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都来源于生活,这些理论 反过来又可以帮助我们去完成实践。 摘自《视野》2001 年第10期作者宋森 孩子们绕开了什么 雨后初晴,幼儿园的阿姨带着一队天真烂漫的孩子走在小马路上。路上有 许多小水洼,阿姨绕开水洼走,孩子们于是也跟着绕开水洼走。看着这一支走 成了“S”型的队伍,一个心理学家却发出了深深的喟叹,他禁不住要问:我 们到底要带着孩子们绕开什么我有个朋友编写小学语文乡土教材,他让我推介 一些诗歌给他。我说:先给你读一首诗,看可不可以入选。 “我姐姐/不学好/想到什么说什么/喜欢什么做什么/一点不在乎/十 岁上/她把刀塞在/皮腰带上/梦想成为/白马王子/扮成玩偶小马/她染起 长长头发/一直拖到膝下/吸引了当地最佳精英//妈妈哭泣为她祈祷/30 岁上她离了婚/剪去长长卷发/蹲在马车上/告诉我:上帝创造了人/然后又 后悔/我跟她不同/一直学好———而现在/我正尽力/争取达到自己的/坏 标准/最后/我和她沆瀣一气/喜欢起她的怒气、长靴/我们交谈/我们抽烟 /我们嘲笑每一个人/一对坏姐妹。” 朋友万分惊讶地望着我说:你疯了吗这叫什么诗我说:我没有疯,这是选 入英国语文教材里的诗,这首诗的题目是《姐妹俩》。读懂了这殊途同归的姐妹 俩,你就读懂了人的心灵史,读懂了这个诡谲多变的大千世界———不是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