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 (一)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脉络 19世纪初一20世纪40年代 经典区位论 二战以后一20世纪80年代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演化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今 (新空间经济学)
11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 • (一)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脉络 19 世纪初—— 20 世纪40 年代 经典区位论 二战以后——20 世纪80 年代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演化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今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空间经济学)
·1、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经典区位论 德国学者在19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前 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提出了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市场 区位论 主要是对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 织结构规律性的阐述。 12
12 • 1、19 世纪初-20 世纪40 年代 • ——经典区位论 • 德国学者在19 世纪20 年代-20 世纪50 年代以前 的100 多年的时间里, 先后提出了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市场 区位论 • 主要是对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 织结构规律性的阐述
2、二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1)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理论 。 以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布代维尔、弗里德曼、缪尔达 尔、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陆大道的“点一轴”渐进式扩散模式理论,是点与轴的有机 结合,比增长极理论只强调“点”,更有利于反映社会经济 空间组织和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客观规律。 13
13 • 2、二战以后-20 世纪80 年代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 (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理论 • 以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布代维尔、弗里德曼、缪尔达 尔、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 陆大道的“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理论,是点与轴的有机 结合,比增长极理论只强调“点”,更有利于反映社会经济 空间组织和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客观规律
(2)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 威廉姆逊的倒“U”字型理论。 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核心一外围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 区域研究学者们借助美国学者弗农的工业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而提出。 ·认为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随时间的推移, 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有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 区转移的规律。 14
14 • (2)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 • ——威廉姆逊的倒“U”字型理论。 • ——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外围理论) • ——梯度推移理论 • 区域研究学者们借助美国学者弗农的工业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而提出。 • 认为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随时间的推移, 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有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 区转移的规律
(3)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在物理学中,两个物体存在相互作用,称为力。 力的作用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区域空间的相互作用,也使得区域改变自己的状 态。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第二类,指区域间进行的各种交易 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 等。 15
15 • (3)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在物理学中,两个物体存在相互作用,称为力。 力的作用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 区域空间的相互作用,也使得区域改变自己的状 态。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有三种类型: • 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 第二类,指区域间进行的各种交易 • 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