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 、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 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 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 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 、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 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 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 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硏制,航 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 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 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 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 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 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字词巩固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 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 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 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 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 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2003 年 15 日上午 9 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 升空,经过 21 个小时、60 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 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 40 年的美国、 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 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 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 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 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 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 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 一、 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 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 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 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 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 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 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 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 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 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 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 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 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 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 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 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 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 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 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 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 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 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 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 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 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 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 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 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 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 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 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 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 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 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3 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 2003 年 10 月 15 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 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 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 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 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 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 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 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 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 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 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 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 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 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 2~26 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 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 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 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 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 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 4 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 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 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 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 “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 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 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 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 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竞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 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 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 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 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 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 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 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 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 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 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 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 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 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 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 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 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 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 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 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 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 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 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 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 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 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 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 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 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 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 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
第 5、6 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 1957 年 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 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 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 7~10 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 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 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 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 1 年零 9 个月;又用了不到 10 年的 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 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 11~13 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 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 选了 19 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 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 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 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 80 多个单位的 400 多名专家学 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 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 1971 年4月, 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 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 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 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 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 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 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 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 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 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 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 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 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 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 14~16 段,10 年后,“863 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 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 年 9 月 21 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 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 了。 从第 17~26 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 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 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 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 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
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 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 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 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 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 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 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结构网络 通讯报道 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 导语地点 场面 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环境 世界上 发射架 第三个 飞船 能把航 发射时 天员送
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 时 10 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 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 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 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 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 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 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结构网络 通讯报道 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 导语 地点 场面 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 ↓ 环境 世界上 发射架 第三个 飞船 能把航 发射时 天员送
火箭 入太空 的国家 立体感 意义 现场感 主体部分 时间为经 写作顺序 事件为纬 等待了几百年 承上启下 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背景材料:苏联卫星上天 惊醒了中国人 突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出周密的计划 成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就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火箭 入太空 ↓ 的国家 ↓ ↓ 立体感 意义 现场感 主体部分 时间为经 写作顺序 事件为纬 等待了几百年 承上启下 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背景材料:苏联卫星上天 ↓ 惊醒了中国人 突 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出 周密的计划 成 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就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