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新知·训练巩固 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 A.林则徐 1.“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 B.曾纪泽 敌人同归于尽。”出现此场景的史实是(C) C,左宗棠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D.李鸿章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4.“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 2.在我国近代的反侵略抗争中,涌现出许多 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C) 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与下表中爱国将领 A.《南京条约》的签订 的英勇事迹相关的战争是(C)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姓名 籍贯 官职 C.《马关条约》的签订 阵亡地点 D.《北京条约》的签订 邓世昌 广东番禺 副将加提督衔 黄海大东沟 李仁党 湖南桂阳 副将加总兵衔 辽宁盖平 知识点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杨用霖 福建闽县 副将 山东刘公岛 5.《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赞泰所作,它生 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 A鸦片战争 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该图描绘的是什么条 B.第二次鸦片战争 约签订后的情景(C) C.甲午中日战争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知识点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6.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 3.1895年春,中方代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D) 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谈判,日方仍没有 A.沙俄 B.日本 丝毫的让步,中方代表站在无边的黑夜中, C.德国 D.美国 不禁叹道:“千古骂名,岂能得脱。”这位“中 方代表”是(D) 素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瓷盘碎片等诸多文物。由此推断这艘沉船 1.2013年,一艘长眠于黄海海底的沉船被发 失事于(C) 现,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考 A.鸦片战争中 古人员从中打捞出包括印有“致远”字样的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19
/家庭作业·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 C.甲午中日战争中 二、非选择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 材料一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 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 (B) 厉,备极一时之盛。 A.左宗棠 B.邓世昌 《藏园群书题记》 C.李鸿章 D.关天培 材料二(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 3.“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 《闻尘偶记》 国打败过,现在竞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 (1)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的“六旬万 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 寿庆典”在哪一年。就在这时候,哪个 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C) 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提示时间:1894年。国家:日本。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 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 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 厉害。”这里的“战争”指(C) (2)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 A.鸦片战争 史事件? B.第二次鸦片战争 提示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 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 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 (3)“三军败绩”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 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 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 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 什么影响? 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 提示条约:《马关条约》。影响:使外 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 (D) 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20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基础·自主梳理 知识点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3.内容 1.背景 (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书言事。 传到北京。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2.经过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康有为、■ 梁启超等联合各省 预算 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 (3)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 求拒和、迁都、变法。 学堂 3.影响 (4)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队等。 4.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 4.失败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 (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 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土,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 废除变法诏令。 和天津的《国闻报》 (2)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 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 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背景 5.名称由来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 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猪帝决心 法为“戊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 变法。 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2.开始 6.意义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 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 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泛而持久的影响。 21
/家庭作业·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易错易混 历史解释 1.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的;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 (1)维新派依靠未完全掌握实权的 2.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皇帝。 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近代化; (2)没有群众基础。 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启 (3)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 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民主化。 (4)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3.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戊戌政变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核心·重难探究 【问题探究】 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 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探究点一 谭嗣同殉难及其精神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 问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你 快哉快哉! 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 一谭嗣同 有白流”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问题材料中的“贼”指的是什么?谭嗣 提示原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 同为什么发出“无力回天”的感叹?“死得其 派的势力过于强大;雅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 所”表现了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雅新派没有发动广大人民 提示“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 群众,依靠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等。理解:戊 固派。因为维新派依靠未完全掌握实权的 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 皇帝进行变法,所以当遭到顽固派镇压的时 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唤醒了 候,无力反杭,才发出“无力回天”的感叹。 资产阶级革命。(信之有理即可) “死得其所”表现了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 【知识网络】 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公车上书:1895年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探究点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康有为与 维新人士活动:组织学会 公车上书 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材料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 开始:1898年6月11日, 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 戊戌变法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结局:9月21日,慈禧发 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 百日维新 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 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 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2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新知·训练巩固 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 1.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 4.1895一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 法的直接原因是(B) 张(A) A.洋务运动的失败 A.救亡图存,变法自强 B.《马关条约》的签订 B.严禁鸦片,振奋士气 C.鸦片战争的失败 C.自强求富,实业救国 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D.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2.下列事件中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 5.某班同学编导的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 A.公车上书 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 B.组织强学会 有为、梁启超、光绪帝;文件:“明定国是”诏 C.创办《时务报》 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D.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C) 3.梁启超在哪一份报刊上提出“法者天下之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亦变”等进步观点(C)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A.《知新报》 B.《湘学报》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C.《时务报》 D.《国闻报》 素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 1.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 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 他们坚守的“初心”是(D) 次行动是(C) A.推翻清朝统治 A.强学会成立 B.实行君主立宪 B.《万国公报》创办 C.实现民主共和 C.公车上书 D.挽救民族危亡 D.百日维新开始 3.近代史上哪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 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 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 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 君,积极支持变法”(C)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