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清文脉 1第一部分 说明写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了作者的悲愤感情。 (祭死者) 第1段,写作者参加刘、杨烈土开追悼会那天的情形。 第2段,写刘和珍预订《莽原》的事。 第3段,写作者悲愤的感情。 2第二部分 进一步说明写作本文的最主要目的。(醒庸人) 第1段,赞扬猛士,批判庸人,以及黑暗的世界。 第2段,写文章唤醒庸人
(三)、理清文脉 1.第一部分 说明写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了作者的悲愤感情。 (祭死者) 第1段,写作者参加刘、杨烈士开追悼会那天的情形。 第2段,写刘和珍预订《莽原》的事。 第3段,写作者悲愤的感情。 2.第二部分 进一步说明写作本文的最主要目的。(醒庸人) 第1段,赞扬猛士,批判庸人,以及黑暗的世界。 第2段,写文章唤醒庸人
3第三部分 通过对刘和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 格的描绘,表现作者对她的“哀悼和崇敬”。(学潮中) 第1段,从师生关系谈起,指出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 青年”,给予崇高的评价。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 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 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 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第2段,写“我”了解的有关刘和珍的事。 初见姓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虑及母校而黯然泣下
3.第三部分 通过对刘和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 格的描绘,表现作者对她的“哀悼和崇敬”。(学潮中) 第1段,从师生关系谈起,指出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 青年” ,给予崇高的评价。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 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 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 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第2段,写“我”了解的有关刘和珍的事。 初见姓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虑及母校而黯然泣下
4第四部分 写听到噩耗后的愤慨心情,控诉反动派的凶残和学者文 人“流言”的卑劣。(惨案中概况) 问: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如何? 听到噩耗怀疑见到尸骸听到诬蔑悲叹怒吼 5第五部分 记述惨案发生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英勇友爱,痛斥 了反动派的凶残无耻。(惨案中细节) 第1段,承上启下。 第2段,写三个女子前仆后继,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壮 烈情景。 第3、4段,写三个女子的死,以及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和 表达作者的哀痛
4.第四部分 写听到噩耗后的愤慨心情,控诉反动派的凶残和学者文 人“流言”的卑劣。(惨案中概况) 问: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如何? 听到噩耗 怀疑 见到尸骸 听到诬蔑 悲叹怒吼 5.第五部分 记述惨案发生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英勇友爱,痛斥 了反动派的凶残无耻。(惨案中细节) 第1段,承上启下。 第2段,写三个女子前仆后继,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壮 烈情景。 第3、4段,写三个女子的死,以及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和 表达作者的哀痛
6第六部分 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请愿不足取) 第1段,请愿的意义“寥寥”。 第2段,刘和珍烈士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纪念 7第七部分 总结全文,指出死难烈士的意义,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精神显希望) 第1段,写“我”的意外。 第2段,赞扬中国女子及烈士死难的意义。 第3段,“苟活者”看到微茫希望,要奋然前行。 第4段,呼应前文,结束全文
6.第六部分 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请愿不足取) 第1段,请愿的意义“寥寥” 。 第2段,刘和珍烈士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纪念。 7.第七部分 总结全文,指出死难烈士的意义,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精神显希望) 第1段,写“我”的意外。 第2段,赞扬中国女子及烈士死难的意义。 第3段, “苟活者”看到微茫希望,要奋然前行。 第4段,呼应前文,结束全文
五、探讨问题 问1: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 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哪些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 伤群众。 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五、探讨问题 问1: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 ,但作者不止纪 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哪些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 伤群众。 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