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三六、“冠”系字群与古代服饰礼制 (333) 三七、“东”亲字群与古代服色制度 …(338) 礼乐篇 三八、“风谣”系字群与古代乐器 …(353) 三九、“舞”亲字群与上古舞乐性质 ……(368)
黛时 绪 论篇
汉字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汉字是一种文化现象 汉字是世界迄今为让仍在使用的独一无二的表意体系的语素 文字。就汉字的整体来说,它具有完整的表意体系;就汉字的个 体来说、它又是形与音义的统一体,亦即字的形体结构与语素 (≥词》所固有的音与义结合一体。尤其是古汉字,以其生动而形 象的造字心理机制传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从不同侧面 展示着上古初民的观念心态和悠远的记忆,堪称文化考古的活化 石。我们如果透过表层呈静态的古汉字这一古代思想文化信息的 载体,进入深层的先民那动态的文化哲学意识圈,就会发现一个 无与伦比的生动而奇妙的古代文化地下海一古代思想文化信息 库。 汉字之所以同思想文化发生了牵涉,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发 生过程和独特的认知过程。从汉字发生学的角度加以观察,可以 这样说,每个汉字发生的心理机制都经历着一个物化过程和物化 回归过程。就以“文化”的“化”来说吧。甲骨文“化”作朴,左 边的《人)是人体行走时的侧视形,表示有生命的人,亦即活 着的人;右边的Y(后世写作匕)是人形的倒置,表示生命完结 的人·亦即死了的人。这同高山族古文字把“人”写作R,把 “鬼”写作的造字心理有着同工之妙。这个“化”字告诉我们, 初民的思想规念里、正写的“人”与倒置的“人”合二而一,表 示一种关系意义:生与死的变易。从“化”字的发生过程来说、是 一个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汉字的“物化”过程;从“化”字的 社会认知过程来说·它所表示的“变易”的涵义受到了社会的检
占汉字与中国文化源 验、取得了人们的共识、并加以认可、这是-个“物化回归”的 过程。这种“物化”过程和“物化回归”过程是属于全体汉字的, 凡-一个汉字的发生·都必然要经历过这样的心理流程。随着社会 人生的不断变化·具体的汉宁“物化”过程和“物化回归”过程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仍以“化”为例,孔了先民阴阳观念形成之 后、人们又给“化”以阴与阳柑互转化的内酒。推而广之,百时 以物易物日“化”.物杨交换之中介物即货币亦白“化”。当然·后 世以“化”为造字的字素所制作的复素字如货币、货物的“货”, 讹变的“讹”,花果的“花”,等等,其中的“化”虽被人们着作 形声字的声萦、但究其实·则仍保留着“变易、转化”这一义核。 从“化”的历时的“物化”过程加以观察,“化”这一形体结构古 今不变,而从“化”的历时的“物化回归”过程加以观察,“化” 的文化内涵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从汉字的整体加以观察,我 们就会发现,相当多的汉字在历时的“吻化”过程和“物化回 归”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例如“社会”的“社”。在殷墟甲骨文 中,“社”与“土”为一不同形学,均作,或作,或以抽象的 线条象之、作一。与日(且、“祖”的初文)同源,都是父系氏 族时期生殖神崇拜的原型摩写。⊥取象男性生殖崇拜物以类比土 地生万物,这是把人的行为自然化的巫术思维。殷墟甲骨文中的 “示”作T,则是男性生殖崇拜物的移位造字,表示对所有崇拜物 之崇拜,这是把自然法则人化的宗教意识。T(示)与(土)组 合侧为“社”、从示从土,由人的生殖崇拜意识发展到对大地的崇 拜意识,指土地神。·至战国时期、“社”又加“术”作酸(社)。 《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这…意象又是古 代中西文化相通的树神崇拜意识的写照。 从上面的文字中大致可以说明这样…个道理:汉字在形体结 构的万史发展过程中或变或不变,而所涵盖的历史文化信怠却总 是随着时间的椎移而流动不居。这就昭示我们,汉字的形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