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辅助等电位联结 在某一局部范围内的等电位联结。 (31)直接接触保护一一是防止人与带电导体直接接触时发生触电危险的保护,这时 人接触的电压是电源系统电压。 (32)间接接触保护 一是在电气设备绝缘遭到破坏使外露可导电部分带电的情况 下,用来防止人触及这些部位发生触电危险的保护。 2.1.3共用天线电视系统 (①)本地前端一一直接与系统干线或与作干线用的短距离传输线路相连的前端。 (②)中心前端一一辅助性前端,通常设置在它服务区域的中心,其输入来自本地前端 及其他可能的信号源。 (3)远地前端一一由这个前端,经过长距离电缆或微波线路把信号传递到本地前端。 (4超干线一一仅指连接在前端之间的馈线。 5)干线一一在前端和分配点之间或各分配点之间传输信号用的馈线, (⑥)桥接放大器一一为提供分配点而接在干线中的放大器。 ()延长放大器一一用作补偿分支线中衰减的放大器。 (⑧)导频一由系统本身发送的反映传输电平变化情况的引导信号。 (⑨)增补频道一一在广播电视波段划分的空段内,专门为电缆分配系统设置的特殊频 道。 (10载噪比 一在系统的给定点,图像或声音载波电平与在该点的噪波电平间的分 贝差。 (11)交扰调制比一一在系统指定点,指定载波上有用调制信号峰一峰值对转移调制 成分峰一峰值的分贝差。 (12)载波互调比一一在系统指定点,载波电平对规定的互调产物电平或对互调产物 组合电平的分贝差。 (13)系统输出口一一连接用户线和接收机引入的装置。 14双向传输 一电缆分配系统的单根馈线上,载有两个方向的传输信号
(30)辅助等电位联结——在某一局部范围内的等电位联结。 (31)直接接触保护——是防止人与带电导体直接接触时发生触电危险的保护,这时 人接触的电压是电源系统电压。 (32)间接接触保护——是在电气设备绝缘遭到破坏使外露可导电部分带电的情况 下,用来防止人触及这些部位发生触电危险的保护。 2.1.3 共用天线电视系统 (1)本地前端——直接与系统干线或与作干线用的短距离传输线路相连的前端。 (2)中心前端——辅助性前端,通常设置在它服务区域的中心,其输入来自本地前端 及其他可能的信号源。 (3)远地前端——由这个前端,经过长距离电缆或微波线路把信号传递到本地前端。 (4)超干线——仅指连接在前端之间的馈线。 (5)干线——在前端和分配点之间或各分配点之间传输信号用的馈线。 (6)桥接放大器——为提供分配点而接在干线中的放大器。 (7)延长放大器——用作补偿分支线中衰减的放大器。 (8)导频——由系统本身发送的反映传输电平变化情况的引导信号。 (9)增补频道——在广播电视波段划分的空段内,专门为电缆分配系统设置的特殊频 道。 (10)载噪比——在系统的给定点,图像或声音载波电平与在该点的噪波电平间的分 贝差。 (11)交扰调制比——在系统指定点,指定载波上有用调制信号峰—峰值对转移调制 成分峰—峰值的分贝差。 (12)载波互调比——在系统指定点,载波电平对规定的互调产物电平或对互调产物 组合电平的分贝差。 (13)系统输出口——连接用户线和接收机引入的装置。 (14)双向传输——电缆分配系统的单根馈线上,载有两个方向的传输信号
(15双向电缆分配系统 一在系统的一根或多根馈线中,使用了双向传输的系统。 (16)正向通道- -即主通道,电缆分配系统中传输的主要业务通道,通常是从前端 或中心向外(下行)传输至用户输出口。 17反向通道一一即辅助通道,电缆分配系统中,除去主业务以外的传输信号,通 常是向内(上行)传输至中心或前端。 2.1.4公用建筑计算机经营管理 (1)比特b)一一度量信息的单位。 二进制的一位包含的信息量称为一比特。 (2)波特(baud 在异步传输中,波特是调制率的单位,它是单位间隔的倒数,若 单位间隔的宽度是20ms时,则调制率是50波特,也是传输速度的单位,它等于每 秒内离散状态或信号事件的个数。 图字一作为个单位来处理的一市二新数位8个为个字 (4)字长word length)-一一个字中的数位或字符的数量。 ⑤)字word 一在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系统中,在存贮、传送或操作时,作为一个单 元的一组字符。 (6)计算机系统(computing system)一一以实现数据运算为目的的全部设备,包括中 央处理机(CPU)、存贮器、输入输出通道、控制器、外存贮器、外部设备及软件等, ()计算机配置(computer configuration)一一为了实现计算机的某种运行而连在一起 的一组设备。 (8)硬件(hardware))一一计算机系统中的实际装置的总称。它可以是电子的、电的、 磁性的、机械的、光的元件或装置或由它们组成的计算机部件或计算机 (9)中央处理单元(CPU) 计算机的一部分。它包含指令的解释和执行的线路,以 及为执行指令所必需的运算、逻辑和控制线路。 (1O)通道(channel)一一将输入及输出控制器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和主存贮器的硬设 备。 (11)外部设备(external device))一一通常指外存贮器(例如磁带、磁盘)和输入/输出设 备(例如键盘输入机、卡片输入机、打印机等。 (12)终端(terminal一一能通过通信通道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种设备。它以联机方式 工作,通常由一个键盘和某种形式的显示装置等所组成
(15)双向电缆分配系统——在系统的一根或多根馈线中,使用了双向传输的系统。 (16)正向通道——即主通道,电缆分配系统中传输的主要业务通道,通常是从前端 或中心向外(下行)传输至用户输出口。 (17)反向通道——即辅助通道,电缆分配系统中,除去主业务以外的传输信号,通 常是向内(上行)传输至中心或前端。 2.1.4 公用建筑计算机经营管理 (1)比特(bit)——度量信息的单位。二进制的一位包含的信息量称为一比特。 (2)波特(baud)——在异步传输中,波特是调制率的单位,它是单位间隔的倒数,若 单位间隔的宽度是 20ms 时,则调制率是 50 波特,也是传输速度的单位,它等于每 秒内离散状态或信号事件的个数。 (3)字节(byte)——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的一串二进制数位,通常取 8 个 bit 为一个字 节。 (4)字长(word length)——一个字中的数位或字符的数量。 (5)字(word)——在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系统中,在存贮、传送或操作时,作为一个单 元的一组字符。 (6)计算机系统(computing system)——以实现数据运算为目的的全部设备,包括中 央处理机(CPU)、存贮器、输入输出通道、控制器、外存贮器、外部设备及软件等。 (7)计算机配置(computer configuration)——为了实现计算机的某种运行而连在一起 的一组设备。 (8)硬件(hardware)——计算机系统中的实际装置的总称。它可以是电子的、电的、 磁性的、机械的、光的元件或装置或由它们组成的计算机部件或计算机。 (9)中央处理单元(CPU)——计算机的一部分。它包含指令的解释和执行的线路,以 及为执行指令所必需的运算、逻辑和控制线路。 (10)通道(channel)——将输入及输出控制器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和主存贮器的硬设 备。 (11)外部设备(external device)——通常指外存贮器(例如磁带、磁盘)和输入/输出设 备(例如键盘输入机、卡片输入机、打印机等)。 (12)终端(terminal)——能通过通信通道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种设备。它以联机方式 工作,通常由一个键盘和某种形式的显示装置等所组成
(13)磁盘(isk)一一具有磁表面的圆盘形磁记录媒体。磁盘分为硬磁盘和软磁盘两 类。 (14)磁带(magnetic tape)一一具有磁表面的柔软带状记录媒体 (15)打印打(printer)一一把字符的编码转换为字符的形状并印成硬拷贝的设备,例如 串行打印机及高速打印机等。 16)调制解调器(MODEM)一一对通信设备所传输的信号进行调制或解调的设备。 (17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 在计算机系统中,所有供用户使用的软件,包 括操作系统、汇编程序、编译程序以及各种服务性程序。 (18)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一一为解决特定问题而编写的程序。 (19)信息(message)) 一用来传送一定信息量的符号、序列(例如字母、数字)或连续 时间的函数(例如图像)。 (20)平均故降间隔时间MTBF)一一在相当长的运行时间内、机器工作时间除以运行 期间内的故障次数。 (21)MPS一一标征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单位。每秒钟执行百万条机器指令数。 (22接口0 nterface)一一两个不同系统的交接部分。例如:两种硬设各的接口装置, 两个程序块的接口程序,两个或多个程序共同访问的存贮区等。 (23)节点(结点node)一一在网络中,一个或多个功能单元与传输线路互连的一个点 24节点计算机(node computer))一一在网络节点上配置的计算机。 (25)网络操作系统(network operation system)一 一包括通信协议的通信系统 它允许各台计算机在自主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机互连,以提供一种统一、经济而有 效地使用各台计算机的方法。例如:统一全网的存取方法:全网范围内的文件、资 源管理:可靠性、保密性等。 2.2符号 2.2.1供配电 一热稳定系数: 风载体型系数:
(13)磁盘(disk)——具有磁表面的圆盘形磁记录媒体。磁盘分为硬磁盘和软磁盘两 类。 (14)磁带(magnetic tape)——具有磁表面的柔软带状记录媒体。 (15)打印打(printer)——把字符的编码转换为字符的形状并印成硬拷贝的设备,例如 串行打印机及高速打印机等。 (16)调制解调器(MODEM)——对通信设备所传输的信号进行调制或解调的设备。 (17)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在计算机系统中,所有供用户使用的软件,包 括操作系统、汇编程序、编译程序以及各种服务性程序。 (18)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为解决特定问题而编写的程序。 (19)信息(message)——用来传送一定信息量的符号、序列(例如字母、数字)或连续 时间的函数(例如图像)。 (20)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在相当长的运行时间内、机器工作时间除以运行 期间内的故障次数。 (21)MIPS——标征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单位。每秒钟执行百万条机器指令数。 (22)接口(interface)——两个不同系统的交接部分。例如:两种硬设备的接口装置, 两个程序块的接口程序,两个或多个程序共同访问的存贮区等。 (23)节点(结点 node)——在网络中,一个或多个功能单元与传输线路互连的一个点。 (24)节点计算机(node computer)——在网络节点上配置的计算机。 (25)网络操作系统(network operation system)——包括通信协议的通信系统。 它允许各台计算机在自主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机互连,以提供一种统一、经济而有 效地使用各台计算机的方法。例如:统一全网的存取方法;全网范围内的文件、资 源管理;可靠性、保密性等。 2.2 符 号 2.2.1 供配电 C——热稳定系数; C——风载体型系数;
-电杆杆身侧面的投影面积或导线直径与水平档距的乘积(m2: -电流(A): 一短时负荷工作制施加于线芯的恒定电流(A) 2一一保证保护电器可靠动作的电流(A): m一一短时工作制负荷电流(A): 熔断器的熔体额定电流或低压断路器长延时脱扣器的整定电流(): -断续负荷运行时的电流(A): 一被保护导体的允许持续载流量(A): zd一一低压断路器瞬时或短延时过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A): 一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 一校正系数: 一计算系数: 一容量换算系数: K -容量储备系数: K2一一低压断路器的动作灵敏系数: Kp- 一断续负荷运行时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Kp 一温度校正系数: Qc一一连续负荷时线芯允许工作温度(℃): Qd- 一短路电流的热效应(A2.S): Rs一一线芯在时电阻(Qm: -导体的线芯截面(mm2): 瓷横担的受弯破坏荷载(N):
F——电杆杆身侧面的投影面积或导线直径与水平档距的乘积(m2); I——电流(A); Ic——短时负荷工作制施加于线芯的恒定电流(A); I2——保证保护电器可靠动作的电流(A); Im——短时工作制负荷电流(A); In——熔断器的熔体额定电流或低压断路器长延时脱扣器的整定电流(A); Ip——断续负荷运行时的电流(A); Iz——被保护导体的允许持续载流量(A); Izd——低压断路器瞬时或短延时过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A); K——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 K——校正系数; K——计算系数; Kc——容量换算系数; Kk——容量储备系数; Klz——低压断路器的动作灵敏系数; Kp——断续负荷运行时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Kp——温度校正系数; Qc——连续负荷时线芯允许工作温度(℃); Qd——短路电流的热效应(A2.S); Rs——线芯在时电阻(Ω/m); S——导体的线芯截面(mm2); T——瓷横担的受弯破坏荷载(N);
Tmax一一绝缘子最大使用荷载(N): 一短时工作制的负荷工作时间: 一在已达到允许最高持续工作温度的绝缘导体内短路电流持续作用的时间(S): 一短路电流的持续时间(S): 一事故持续时间(h V-设计风速(ms): W-电杆或导线风荷载(N): Zs- 一接地故障回路阻抗(Q): -接通率: 预加负荷系数: 导体在0C时电阻温度系数的倒数(闪: 00一一环境温度(C) 0a一一敷设处的环境温度(C) 0一一已知载流量数据的对应温度(℃): 0c一一20℃时载流导体的热容比(J/Kmm3): e一一电线、电缆线芯长期允许最高工作温度(℃): 0f一一短路时导体最高允许温度(℃): 日一一短路时导体起始温度(℃): 0S一一过负荷运行时线芯允许工作温度(℃): t一一电线、电缆的发热时间常数(min。 2.2.2电力、照明 一在确定单台X射线诊断机的电源变压器容量时,瞬时负荷的计算系数:
Tmax——绝缘子最大使用荷载(N); t——短时工作制的负荷工作时间; t——在已达到允许最高持续工作温度的绝缘导体内短路电流持续作用的时间(s); tk——短路电流的持续时间(s); ts——事故持续时间(h); V---设计风速(m/s); W---电杆或导线风荷载(N); Zs——接地故障回路阻抗(Ω); ---接通率; 预加负荷系数; γ——导体在 0℃时电阻温度系数的倒数(K); θo——环境温度(C) θa——敷设处的环境温度(℃); θσ——已知载流量数据的对应温度(℃); θc——20℃时载流导体的热容比(J/Kmm3); θe——电线、电缆线芯长期允许最高工作温度(℃); θf——短路时导体最高允许温度(℃); θi——短路时导体起始温度(℃); θs——过负荷运行时线芯允许工作温度(℃); τ——电线、电缆的发热时间常数(min)。 2.2.2 电力、照明 A——在确定单台 X 射线诊断机的电源变压器容量时,瞬时负荷的计算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