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范读全诗 、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 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 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 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 “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一一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 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 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范读全诗 二、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 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 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 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 “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 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 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 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 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 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 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 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 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 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 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 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 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 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 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 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 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 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 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 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 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 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 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 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 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 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 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 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 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 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 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 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 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 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 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 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 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 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 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 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 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 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 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 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 韵悠长。 第二课时 学生读诗 、鉴赏要点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 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 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 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 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橫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 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 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 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 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 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 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一这幅画又是多么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 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 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 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 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 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 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 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 4 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 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 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 韵悠长。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读诗 二、鉴赏要点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 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 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 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 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 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 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 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 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 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 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 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
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一一这很像 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 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 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 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 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碔崖转石万壑雷。”这是 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砒崖转石,都会危及 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 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 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 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 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 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 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 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 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亮点综述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一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一一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一一困危 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一使人闻声失色,渲
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 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 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 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 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 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 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 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 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 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 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 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 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 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 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 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亮点综述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 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
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 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咏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 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 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 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 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 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 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 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 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 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 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 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 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 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 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 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 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 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 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 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 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 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 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 厚的意蕴
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 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 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 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 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 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 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 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 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 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 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 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 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 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 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 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 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 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 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 30 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 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 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 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 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 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 厚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