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二章盆景造型的基本原则 过虚则有空荡无物之嫌。实是景,虚也是景,虚空白能起到调节画面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好的山 处能引起观赏者的联想。很多初学者的作品实则水盆景是立体的山水画,其构图原理与画是一致 有余,虚则不足,把盆塞得满满的,使人有室息的。山水盆景中的虚,不是空白,而是水或山石 上的洞。如水面宽广,显得太虚时,可在水面上 在树木盆景造型中,处理好枝叶的疏密关系点缀几只小舟,不但弥补了过虚的不足,而且还 至关重要。过密的枝叶,不但对植株生长不利,给盆景增添了生气和活力。所以,山水盆景的造 还影响对树木枝干的观赏。很多桩景在叶片稀疏型以虚实相宜为好。在山水盆景创作中,有人主 时比叶片密集时更为美观。当然,强调疏,也不张“宁虚勿实”,这是否过分强调了虚的作用?过 是越疏越好,而应当是疏密有致,恰到好处。在虚会使人感到空荡无物,并不美 树木盆景造型中,枝叶不能平均布局,枝叶既没 有疏处也没有密处,这种盆景意境就差。下图这 件悬崖式松树盆景就存在这个毛病。在树木盆景 造型时不要作这样的布局 图2-11枝叶这样布局不美 中,通常水面占40%左右,山石占盆面60% 左右。严格说来,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盆盆景 就是同一种样式的山水盆景,水和山石所占盆面 的比例也不会丝毫不差,因为山水盆景的造型布 局是因石而异,据石授形。 山水盆景中的虚实,主要是指水与山石的关 图2-12虚实相宜 系。水为虚,山为实。虚和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 (1)过实(2)过虚(3)虚实相宜 方面。山和水在不同类型的盆景中占的比重是各 在山水盆景的艺术造型中,对虚实关系的处 不相同的。如在平远式山水盆景中,水占盆面的理要做到:“形断意连”、“迹断势连”,使虚处能 比重较大,山石占盆面较小,两者比例一般在3给观赏者以无尽遐想的空间 1左右。在深远式山水盆景中,水和山石基本总之,在盆景艺术造型中采用虚实对比的手 各占盆面的一半左右。在高远式山水盆景山水画法,要达到虚中不虚、实中不实、虚实相映成趣 的构图布局,要求留有一定的空白,这空白就是的艺术效果 虚。但虚处不等于没有任何东西,而是意在笔外
过 虚 则 有 空 荡 无 物 之 嫌 。 实 是 景 , 虚 也 是 景 , 虚 处 能 引 起 观 赏 者 的 联 想 。 很 多 初 学 者 的 作 品 实 则 有 余 , 虚 则 不 足 , 把 盆 塞 得 满 满 的 , 使 人 有 窒 息 感 。 在 树 木 盆 景 造 型 中 , 处 理 好 枝 叶 的 疏 密 关 系 至 关 重 要 。 过 密 的 枝 叶 , 不 但 对 植 株 生 长 不 利 , 还 影 响 对 树 木 枝 干 的 观 赏 。 很 多 桩 景 在 叶 片 稀 疏 时 比 叶 片 密 集 时 更 为 美 观 。 当 然 , 强 调 疏 , 也 不 是 越 疏 越 好 , 而 应 当 是 疏 密 有 致 , 恰 到 好 处 。 在 树 木 盆 景 造 型 中 , 枝 叶 不 能 平 均 布 局 , 枝 叶 既 没 有 疏 处 也 没 有 密 处 , 这 种 盆 景 意 境 就 差 。 下 图 这 件 悬 崖 式 松 树 盆 景 就 存 在 这 个 毛 病 。 在 树 木 盆 景 造 型 时 不 要 作 这 样 的 布 局 。 图 2 - 1 1 枝 叶 这 样 布 局 不 美 中 , 通 常 水 面 占 4 0 % 左 右 , 山 石 占 盆 面 6 0 % 左 右 。 严 格 说 来 , 世 上 没 有 完 全 相 同 的 两 盆 盆 景 , 就 是 同 一 种 样 式 的 山 水 盆 景 , 水 和 山 石 所 占 盆 面 的 比 例 也 不 会 丝 毫 不 差 , 因 为 山 水 盆 景 的 造 型 布 局 是 因 石 而 异 , 据 石 授 形 。 山 水 盆 景 中 的 虚 实 , 主 要 是 指 水 与 山 石 的 关 系 。 水 为 虚 , 山 为 实 。 虚 和 实 是 一 个 事 物 的 两 个 方 面 。 山 和 水 在 不 同 类 型 的 盆 景 中 占 的 比 重 是 各 不 相 同 的 。 如 在 平 远 式 山 水 盆 景 中 , 水 占 盆 面 的 比 重 较 大 , 山 石 占 盆 面 较 小 , 两 者 比 例 一 般 在 3 ∶ 1 左 右 。 在 深 远 式 山 水 盆 景 中 , 水 和 山 石 基 本 各 占 盆 面 的 一 半 左 右 。 在 高 远 式 山 水 盆 景 山 水 画 的 构 图 布 局 , 要 求 留 有 一 定 的 空 白 , 这 空 白 就 是 虚 。 但 虚 处 不 等 于 没 有 任 何 东 西 , 而 是 意 在 笔 外 。 空 白 能 起 到 调 节 画 面 和 突 出 主 题 的 作 用 。 好 的 山 水 盆 景 是 立 体 的 山 水 画 , 其 构 图 原 理 与 画 是 一 致 的 。 山 水 盆 景 中 的 虚 , 不 是 空 白 , 而 是 水 或 山 石 上 的 洞 。 如 水 面 宽 广 , 显 得 太 虚 时 , 可 在 水 面 上 点 缀 几 只 小 舟 , 不 但 弥 补 了 过 虚 的 不 足 , 而 且 还 给 盆 景 增 添 了 生 气 和 活 力 。 所 以 , 山 水 盆 景 的 造 型 以 虚 实 相 宜 为 好 。 在 山 水 盆 景 创 作 中 , 有 人 主 张 “ 宁 虚 勿 实 ” , 这 是 否 过 分 强 调 了 虚 的 作 用 ? 过 虚 会 使 人 感 到 空 荡 无 物 , 并 不 美 。 图 2 - 1 2 虚 实 相 宜 ( 1 ) 过 实 ( 2 ) 过 虚 ( 3 ) 虚 实 相 宜 在 山 水 盆 景 的 艺 术 造 型 中 , 对 虚 实 关 系 的 处 理 要 做 到 : “ 形 断 意 连 ” 、 “ 迹 断 势 连 ” , 使 虚 处 能 给 观 赏 者 以 无 尽 遐 想 的 空 间 。 总 之 , 在 盆 景 艺 术 造 型 中 采 用 虚 实 对 比 的 手 法 , 要 达 到 虚 中 不 虚 、 实 中 不 实 、 虚 实 相 映 成 趣 的 艺 术 效 果 。 · 1 6 · 第 二 章 盆 景 造 型 的 基 本 原 则
第十节静中有动 第九节欲露先藏 山水盆景布局造型中,景物要有露有藏,欲要曲折多变,才合乎有藏有露的原则 露先藏,方显含蓄。含蓄是诗、画、美术、根雕在点缀小配件时,有的将房舍楼台只露一部 等艺术创作的共同要求。只有含蓄,才能使人产分,使人猜想山石后面还可能有其他的内容。有 生遐想。在山水盆景中,处理好露与藏的关系,一盆名叫《沙漠驼铃》的盆景,其中点缀三只骆 就可展现出景外有景、景中生情的意境。如果只驼由远而近走来,靠近次峰的第三只骆驼小些, 露不癜,一览无遗,观赏者就没有回味的氽地了。以表示景物的深远,第三只骆驼只露头颈和驼 前人曾有“景越藏则意境越深,越露则意境越峰,其氽部分被沙丘遮挡住。这就是露与臧在盆 景造型中的运用,它让人联想沙丘后面还可能有 骆驼。山水盆景通常在峰峦后面种植树木,使树 木枝干由悬崖峭壁间伸出来,这比在山峰正面栽 种树木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欲露先藏”在盆景 树木种植上的具体应用。 在树木盆景尤其在丛林式的树木盆景造型 时,要巧妙地运用露与藏的手法,使景物更加耐 人寻味。若想使丛林式盆景表现出有露有藏幽深 的意境,光靠多种几棵树木,未必能达到理想的 效果。若能做到使树木的枝叶前后错落穿插,枝 干相互有所遮挡,几棵树木之间有疏有密,树冠 高低不一,富有节奏感,这样有露有藏、欲露先 图2-13欲露先藏 藏的造型布局,才能给人以回味和想象,使盆景 浅”之说。因此,盆景中的洞要有曲折,水要有的意境更加深邃 潆洄,山路要时隐时现、蜿蜒而无尽头,山脚线 第十节静中有动 盆景是静态之物,但如果匠心独运,造型得静态的树木盆景,如果仅有静态而无动势, 法,则可神形兼备,变静为动,无声胜有声。盆就显得呆板而无生机。好的盆景作品应静中有 景造型布局千姿百态,各有千秋。无论直干、斜动,稳中有险,抑扬顿挫,仪态万千。树干笔直, 干、曲干,无论枯枝、枯梢,都须姿态自然,应树冠呈等腰三角形,按人们的欣赏习惯,认为这 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所谓“情理种造型呆板。树干适当弯曲,树冠呈不等边三角 之中”,是指树木的各种造型必须符合自然生长形,这样的布局才符合植物生长规律,又合乎动 规律,而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捏造。所谓势要求。自然界中的树木因生长条件不同,许多 意料之外”,是指树木的造型比天然生长的树木树冠自然成不等边三角形,如生长在悬崖上的树 姿态更奇特、美观而自然入画。 木,靠近山石一面的枝条短小,而伸向山崖一边
第 九 节 欲 露 先 藏 山 水 盆 景 布 局 造 型 中 , 景 物 要 有 露 有 藏 , 欲 露 先 藏 , 方 显 含 蓄 。 含 蓄 是 诗 、 画 、 美 术 、 根 雕 等 艺 术 创 作 的 共 同 要 求 。 只 有 含 蓄 , 才 能 使 人 产 生 遐 想 。 在 山 水 盆 景 中 , 处 理 好 露 与 藏 的 关 系 , 就 可 展 现 出 景 外 有 景 、 景 中 生 情 的 意 境 。 如 果 只 露 不 藏 , 一 览 无 遗 , 观 赏 者 就 没 有 回 味 的 余 地 了 。 前 人 曾 有 “ 景 越 藏 则 意 境 越 深 , 越 露 则 意 境 越 图 2 - 1 3 欲 露 先 藏 浅 ” 之 说 。 因 此 , 盆 景 中 的 洞 要 有 曲 折 , 水 要 有 潆 洄 , 山 路 要 时 隐 时 现 、 蜿 蜒 而 无 尽 头 , 山 脚 线 要 曲 折 多 变 , 才 合 乎 有 藏 有 露 的 原 则 。 在 点 缀 小 配 件 时 , 有 的 将 房 舍 楼 台 只 露 一 部 分 , 使 人 猜 想 山 石 后 面 还 可 能 有 其 他 的 内 容 。 有 一 盆 名 叫 《 沙 漠 驼 铃 》 的 盆 景 , 其 中 点 缀 三 只 骆 驼 由 远 而 近 走 来 , 靠 近 次 峰 的 第 三 只 骆 驼 小 些 , 以 表 示 景 物 的 深 远 , 第 三 只 骆 驼 只 露 头 颈 和 驼 峰 , 其 余 部 分 被 沙 丘 遮 挡 住 。 这 就 是 露 与 藏 在 盆 景 造 型 中 的 运 用 , 它 让 人 联 想 沙 丘 后 面 还 可 能 有 骆 驼 。 山 水 盆 景 通 常 在 峰 峦 后 面 种 植 树 木 , 使 树 木 枝 干 由 悬 崖 峭 壁 间 伸 出 来 , 这 比 在 山 峰 正 面 栽 种 树 木 效 果 要 好 得 多 , 这 是 “ 欲 露 先 藏 ” 在 盆 景 树 木 种 植 上 的 具 体 应 用 。 在 树 木 盆 景 尤 其 在 丛 林 式 的 树 木 盆 景 造 型 时 , 要 巧 妙 地 运 用 露 与 藏 的 手 法 , 使 景 物 更 加 耐 人 寻 味 。 若 想 使 丛 林 式 盆 景 表 现 出 有 露 有 藏 幽 深 的 意 境 , 光 靠 多 种 几 棵 树 木 , 未 必 能 达 到 理 想 的 效 果 。 若 能 做 到 使 树 木 的 枝 叶 前 后 错 落 穿 插 , 枝 干 相 互 有 所 遮 挡 , 几 棵 树 木 之 间 有 疏 有 密 , 树 冠 高 低 不 一 , 富 有 节 奏 感 , 这 样 有 露 有 藏 、 欲 露 先 藏 的 造 型 布 局 , 才 能 给 人 以 回 味 和 想 象 , 使 盆 景 的 意 境 更 加 深 邃 。 第 十 节 静 中 有 动 盆 景 是 静 态 之 物 , 但 如 果 匠 心 独 运 , 造 型 得 法 , 则 可 神 形 兼 备 , 变 静 为 动 , 无 声 胜 有 声 。 盆 景 造 型 布 局 千 姿 百 态 , 各 有 千 秋 。 无 论 直 干 、 斜 干 、 曲 干 , 无 论 枯 枝 、 枯 梢 , 都 须 姿 态 自 然 , 应 在 “ 情 理 之 中 ” , 又 在 “ 意 料 之 外 ” 。 所 谓 “ 情 理 之 中 ” , 是 指 树 木 的 各 种 造 型 必 须 符 合 自 然 生 长 规 律 , 而 不 能 “ 闭 门 造 车 ” , 凭 空 捏 造 。 所 谓 “ 意 料 之 外 ” , 是 指 树 木 的 造 型 比 天 然 生 长 的 树 木 姿 态 更 奇 特 、 美 观 而 自 然 入 画 。 静 态 的 树 木 盆 景 , 如 果 仅 有 静 态 而 无 动 势 , 就 显 得 呆 板 而 无 生 机 。 好 的 盆 景 作 品 应 静 中 有 动 , 稳 中 有 险 , 抑 扬 顿 挫 , 仪 态 万 千 。 树 干 笔 直 , 树 冠 呈 等 腰 三 角 形 , 按 人 们 的 欣 赏 习 惯 , 认 为 这 种 造 型 呆 板 。 树 干 适 当 弯 曲 , 树 冠 呈 不 等 边 三 角 形 , 这 样 的 布 局 才 符 合 植 物 生 长 规 律 , 又 合 乎 动 势 要 求 。 自 然 界 中 的 树 木 因 生 长 条 件 不 同 , 许 多 树 冠 自 然 成 不 等 边 三 角 形 , 如 生 长 在 悬 崖 上 的 树 木 , 靠 近 山 石 一 面 的 枝 条 短 小 , 而 伸 向 山 崖 一 边 第 十 节 静 中 有 动 · 1 7 ·
18· 第二章盆景造型的基本原则 的枝条既长又多,如黄山的迎客松、泰山的望人树干也要有所变化。在常见款式的造型中,除直 松,就是这类树木的典型代表。在高山风口处生干式外,树干都有一定的弯曲变化。树干的形态, 长的树木,枝干多弯曲,体态矮小,自然结顶:是决定树木盆景款式的重要因素,树干不同的弯 迎风面的枝条短,背风面枝条长。这就是自然生曲变化,造成各种各样的动势。 长的树木静态中的动势 要使树木盆景具有动势,除树冠、树干变化 之外,树木种植的位置很重要。树木一般不宜栽 植盆中央,而应偏向一侧,这就能使树木盆景显 得生动活泼而具有动势。偏向一侧也不是越偏越 好,过偏则显得不均衡。一般来讲,单株树木的 正确栽种位置,应在盆钵中段(盆钵边长分成等 距离三段)右侧或左侧1/3的交界处为好。 山水盆景中的山石是静物,但上乘的山水盆 景均有动势感。这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 静结合,呈现出一幅生动活跃的立体画面。 山水盆景中的动势表现方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用山峰和盆面之间的角度及其在盆中 的位置来表现。如主峰垂直立于盆中央,其它山 峰都垂直立于盆面,就没有动感;如峰峦都朝 个方向倾斜,主峰不偏左即偏右,配峰呈奔趋之 势,并在它们的前方留一定发展空间,这样的布 局就有动感。要注意的是,所有峰峦必须朝一个 方向倾斜,如主峰向左,配峰向右,背道而驰, 有互不顾盼之意,这样即使盆景雕琢技艺再高 其意境也是很差的。同时,还要掌握好峰峦倾斜 角度的大小,并非越倾斜越好。 (3 图2-14树木在盆中的位置 广=-= (1)栽于盆中央显得呆板(2)正确位置 (3)栽植过偏而失去平衡 制作盆景应师法自然,拜大自然为师。大自 图2-15山水盆景的动势 然中生长着很多形态优美的树木。大雕塑家罗丹其二,有的“孤峰独秀”式山水盆景,山峰 曾经说过:“美是无处不见的。对于我们的眼睛,基本垂直于盆面而立,但也有一定动势。一方面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是高耸的山峰,大有刺破青天之势。另一方面 盆景树木造型要求,不但单干式树冠应呈不如果从山峰巅部向盆面划一条垂直线,把山峰分 等边三角形,就是双干式以及三干式树冠也应呈成左右两部分,这两部分大小是不等的。由于山 不等边三角形 峰左右不均衡,再加上山峰形态的变化,故虽 欲使盆景树木静中有动,除树冠的变化外,“孤峰独秀”,而且基本上是垂直而立,但也会给
的 枝 条 既 长 又 多 , 如 黄 山 的 迎 客 松 、 泰 山 的 望 人 松 , 就 是 这 类 树 木 的 典 型 代 表 。 在 高 山 风 口 处 生 长 的 树 木 , 枝 干 多 弯 曲 , 体 态 矮 小 , 自 然 结 顶 ; 迎 风 面 的 枝 条 短 , 背 风 面 枝 条 长 。 这 就 是 自 然 生 长 的 树 木 静 态 中 的 动 势 。 图 2 - 1 4 树 木 在 盆 中 的 位 置 ( 1 ) 栽 于 盆 中 央 显 得 呆 板 ( 2 ) 正 确 位 置 ( 3 ) 栽 植 过 偏 而 失 去 平 衡 制 作 盆 景 应 师 法 自 然 , 拜 大 自 然 为 师 。 大 自 然 中 生 长 着 很 多 形 态 优 美 的 树 木 。 大 雕 塑 家 罗 丹 曾 经 说 过 : “ 美 是 无 处 不 见 的 。 对 于 我 们 的 眼 睛 , 不 是 缺 少 美 , 而 是 缺 少 发 现 。 ” 盆 景 树 木 造 型 要 求 , 不 但 单 干 式 树 冠 应 呈 不 等 边 三 角 形 , 就 是 双 干 式 以 及 三 干 式 树 冠 也 应 呈 不 等 边 三 角 形 。 欲 使 盆 景 树 木 静 中 有 动 , 除 树 冠 的 变 化 外 , 树 干 也 要 有 所 变 化 。 在 常 见 款 式 的 造 型 中 , 除 直 干 式 外 , 树 干 都 有 一 定 的 弯 曲 变 化 。 树 干 的 形 态 , 是 决 定 树 木 盆 景 款 式 的 重 要 因 素 , 树 干 不 同 的 弯 曲 变 化 , 造 成 各 种 各 样 的 动 势 。 要 使 树 木 盆 景 具 有 动 势 , 除 树 冠 、 树 干 变 化 之 外 , 树 木 种 植 的 位 置 很 重 要 。 树 木 一 般 不 宜 栽 植 盆 中 央 , 而 应 偏 向 一 侧 , 这 就 能 使 树 木 盆 景 显 得 生 动 活 泼 而 具 有 动 势 。 偏 向 一 侧 也 不 是 越 偏 越 好 , 过 偏 则 显 得 不 均 衡 。 一 般 来 讲 , 单 株 树 木 的 正 确 栽 种 位 置 , 应 在 盆 钵 中 段 ( 盆 钵 边 长 分 成 等 距 离 三 段 ) 右 侧 或 左 侧 1 A3 的 交 界 处 为 好 。 山 水 盆 景 中 的 山 石 是 静 物 , 但 上 乘 的 山 水 盆 景 均 有 动 势 感 。 这 就 是 静 中 有 动 , 动 中 有 静 , 动 静 结 合 , 呈 现 出 一 幅 生 动 活 跃 的 立 体 画 面 。 山 水 盆 景 中 的 动 势 表 现 方 法 有 以 下 几 种 : 其 一 , 用 山 峰 和 盆 面 之 间 的 角 度 及 其 在 盆 中 的 位 置 来 表 现 。 如 主 峰 垂 直 立 于 盆 中 央 , 其 它 山 峰 都 垂 直 立 于 盆 面 , 就 没 有 动 感 ; 如 峰 峦 都 朝 一 个 方 向 倾 斜 , 主 峰 不 偏 左 即 偏 右 , 配 峰 呈 奔 趋 之 势 , 并 在 它 们 的 前 方 留 一 定 发 展 空 间 , 这 样 的 布 局 就 有 动 感 。 要 注 意 的 是 , 所 有 峰 峦 必 须 朝 一 个 方 向 倾 斜 , 如 主 峰 向 左 , 配 峰 向 右 , 背 道 而 驰 , 有 互 不 顾 盼 之 意 , 这 样 即 使 盆 景 雕 琢 技 艺 再 高 , 其 意 境 也 是 很 差 的 。 同 时 , 还 要 掌 握 好 峰 峦 倾 斜 角 度 的 大 小 , 并 非 越 倾 斜 越 好 。 图 2 - 1 5 山 水 盆 景 的 动 势 其 二 , 有 的 “ 孤 峰 独 秀 ” 式 山 水 盆 景 , 山 峰 基 本 垂 直 于 盆 面 而 立 , 但 也 有 一 定 动 势 。 一 方 面 是 高 耸 的 山 峰 , 大 有 刺 破 青 天 之 势 。 另 一 方 面 , 如 果 从 山 峰 巅 部 向 盆 面 划 一 条 垂 直 线 , 把 山 峰 分 成 左 右 两 部 分 , 这 两 部 分 大 小 是 不 等 的 。 由 于 山 峰 左 右 不 均 衡 , 再 加 上 山 峰 形 态 的 变 化 , 故 虽 “ 孤 峰 独 秀 ” , 而 且 基 本 上 是 垂 直 而 立 , 但 也 会 给 · 1 8 · 第 二 章 盆 景 造 型 的 基 本 原 则
第十一节妙用远法 ·19 人以动感。 三角形,就没有动感,如果呈不等腰三角形,就 有动感。至于三角形两腰线长短比例多少合适, 这就看盆景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力和美学水 平以及立意的要求了。在山水盆景中,从主峰巅 部向左右山脚连线呈不等腰三角形的动势是趋 向腰线长的一边。图2-16(1)盆景中的山石是 向左侧伸展,而其树木却趋向右侧,山和树的动 向背道而驰,因而意境较差。树木和山石的动向 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要趋一个方向,这样的动 1) 势才显得协调和自然 其四,用配件增强动势。如山峰已有一定奔 趋之势,但感到动势还不够有力,可在盆面适当 位置摆放小船和撑竿的船夫,让船夫立于船尾或 船头,而身躯向前倾斜(倾斜方向要和山石的倾 斜方向一致),船夫用力撑船的动作就增强了盆 景的动势。 图2-16 (1)山石和树木动势呈背道而驰之势,这种盆景意 境差(2)树木盆景的动势 其三,主峰和配峰的布局构图呈不等腰三角 形。在主峰左右两侧摆放的配峰高低、多寡不 图2-17用配件增强动势 从主峰巅部向左右侧配峰外缘各划一条斜线到 盆面,就成一个三角形,如果这个三角形是等腰 第十一节妙用远法 古人云:“咫尺盆盎,瞻万里之遥:方寸之间 郭熙提出的“三远”是国画理论中关于透视 乃辨千里之峻。”这就是说,要使盆景和绘画,在体系的具体论述,对高远、深远、平远下了明确 不大的空间里,表现出万里之遥或千里之峻的图的定义。观景者的位置分别在山下、山前、近山 景。 观看的方式是“仰”、“窥”、“望”;取景的角度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中说:“山为前仰视(高远)、前窥视(深远)、前正视(平 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远) 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上述画理对山水盆景的创作同样有指导意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义。在制作山水盆景时,应力求表现“三远”。高 融,而缥缥缈缈”。 远式盆景,主峰要高,常采用区别主、次和主峰
人 以 动 感 。 图 2 - 1 6 ( 1 ) 山 石 和 树 木 动 势 呈 背 道 而 驰 之 势 , 这 种 盆 景 意 境 差 ( 2 ) 树 木 盆 景 的 动 势 其 三 , 主 峰 和 配 峰 的 布 局 构 图 呈 不 等 腰 三 角 形 。 在 主 峰 左 右 两 侧 摆 放 的 配 峰 高 低 、 多 寡 不 一 , 从 主 峰 巅 部 向 左 右 侧 配 峰 外 缘 各 划 一 条 斜 线 到 盆 面 , 就 成 一 个 三 角 形 , 如 果 这 个 三 角 形 是 等 腰 三 角 形 , 就 没 有 动 感 , 如 果 呈 不 等 腰 三 角 形 , 就 有 动 感 。 至 于 三 角 形 两 腰 线 长 短 比 例 多 少 合 适 , 这 就 看 盆 景 作 者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观 察 力 和 美 学 水 平 以 及 立 意 的 要 求 了 。 在 山 水 盆 景 中 , 从 主 峰 巅 部 向 左 右 山 脚 连 线 呈 不 等 腰 三 角 形 的 动 势 是 趋 向 腰 线 长 的 一 边 。 图 2 - 1 6 ( 1 ) 盆 景 中 的 山 石 是 向 左 侧 伸 展 , 而 其 树 木 却 趋 向 右 侧 , 山 和 树 的 动 向 背 道 而 驰 , 因 而 意 境 较 差 。 树 木 和 山 石 的 动 向 应 该 是 一 致 的 , 也 就 是 要 趋 一 个 方 向 , 这 样 的 动 势 才 显 得 协 调 和 自 然 。 其 四 , 用 配 件 增 强 动 势 。 如 山 峰 已 有 一 定 奔 趋 之 势 , 但 感 到 动 势 还 不 够 有 力 , 可 在 盆 面 适 当 位 置 摆 放 小 船 和 撑 竿 的 船 夫 , 让 船 夫 立 于 船 尾 或 船 头 , 而 身 躯 向 前 倾 斜 ( 倾 斜 方 向 要 和 山 石 的 倾 斜 方 向 一 致 ) , 船 夫 用 力 撑 船 的 动 作 就 增 强 了 盆 景 的 动 势 。 图 2 - 1 7 用 配 件 增 强 动 势 第 十 一 节 妙 用 远 法 古 人 云 : “ 咫 尺 盆 盎 , 瞻 万 里 之 遥 ; 方 寸 之 间 , 乃 辨 千 里 之 峻 。 ” 这 就 是 说 , 要 使 盆 景 和 绘 画 , 在 不 大 的 空 间 里 , 表 现 出 万 里 之 遥 或 千 里 之 峻 的 图 景 。 宋 代 著 名 画 家 郭 熙 在 《 山 水 训 》 中 说 : “ 山 有 三 远 : 自 山 下 而 仰 山 巅 , 谓 之 高 远 ; 自 山 前 而 窥 山 后 , 谓 之 深 远 ; 自 近 山 而 望 远 山 , 谓 之 平 远 。 … … 高 远 之 势 突 兀 ; 深 远 之 意 重 叠 ; 平 远 之 意 冲 融 , 而 缥 缥 缈 缈 ” 。 郭 熙 提 出 的 “ 三 远 ” 是 国 画 理 论 中 关 于 透 视 体 系 的 具 体 论 述 , 对 高 远 、 深 远 、 平 远 下 了 明 确 的 定 义 。 观 景 者 的 位 置 分 别 在 山 下 、 山 前 、 近 山 ; 观 看 的 方 式 是 “ 仰 ” 、 “ 窥 ” 、 “ 望 ” ; 取 景 的 角 度 为 前 仰 视 ( 高 远 ) 、 前 窥 视 ( 深 远 ) 、 前 正 视 ( 平 远 ) 。 上 述 画 理 对 山 水 盆 景 的 创 作 同 样 有 指 导 意 义 。 在 制 作 山 水 盆 景 时 , 应 力 求 表 现 “ 三 远 ” 。 高 远 式 盆 景 , 主 峰 要 高 , 常 采 用 区 别 主 、 次 和 主 峰 、 第 十 一 节 妙 用 远 法 · 1 9 ·
第二章盆景造型的基本原则 树木盆景中的合栽式与丛林式造型,都应该 用来表现远景,即使是两棵树木合栽于一个盆钵 之中,也应一大一小,小者就是表现远景的。用 棵树木制作的盆景,为表现深邃的意境,常借 助在盆内适当位置摆放类别、大小、形态适宜的 小配件。如把一棵斜干式树桩,种植在椭圆形中 等深度或较浅的紫砂盆靠右侧一点的位置上,盆 业 面铺以青苔,在盆面左侧,摆放两三只大小不 的陶制小牛,大者靠右,小者靠左,如果是三只 小牛,第三只不要放在前后两只正中间,使三者 等距,而应不是靠前者,就是靠后者,这样显得 活泼自然,否则会给人以呆板的印象,再题以 2 《牧归》或《春牧》之类的命名,这件盆景虽只 有一棵树木,但就其意境而言,即有一定的深远 2-18山水盆景的三远 1)高远(2)深远(3)平远(见图23) 配件高低强烈对比的方法。深远式山水盆景一定 要注意前后层次,远景山石要横用,并适当小一 些。平远式山水盆景,峰峦应低平,不要有棱角 见形不见势,使人感到模糊渺茫。 在山水盆景创作中,初学者如果难以在一件 盆景作品中把三种远法同时表现出来,就只表现 出其中的一种或两种,逐步做到运用自如 图2-19用配件使景物显得深远 第十二节曲直和谐 在盆景艺术造型中,曲线表示蜿蜒起伏的柔干式树木盆景,弯曲的树干呈现出柔性美,长方 性美,直线表示雄伟挺拔的刚性美。简而言之:形盆钵,线条刚直有力,更衬托出曲干的这种美 曲为柔,直为刚。一件优秀的盆景作品必须曲直但是,如果将该盆钵景换成圆形盆钵,那就柔中 和谐,刚柔相济,否则不是一件好的作品 加柔,显得软弱无力了。可见在盆景造型时,对 当今人们在创作和欣赏盆景艺术作品时,有树木和盆钵的匹配也是很有学问的 偏爱曲的倾向。在选购树桩时,多以曲干为美 在山水盆景中,石为刚,水为柔。在山石外 直干却很少有人问津。如果曲中再曲,必然显得形轮廓线中,直为刚,曲为柔。山水盆景的峰峦, 软弱无力;如果直中有曲,刚中有柔,以直来衬要高低不一,主次分明,这样山石的上部就形成 托曲,曲就显得更加优美。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低错落有致的一条曲线,如同一首歌曲一样有 曲曲直直,以曲为主,以直为辅。下图是一幅曲了节奏感。如高耸山峰的侧面笔直而没有曲折
图 2 - 1 8 山 水 盆 景 的 三 远 ( 1 ) 高 远 ( 2 ) 深 远 ( 3 ) 平 远 ( 见 图 2 - 3 ) 配 件 高 低 强 烈 对 比 的 方 法 。 深 远 式 山 水 盆 景 一 定 要 注 意 前 后 层 次 , 远 景 山 石 要 横 用 , 并 适 当 小 一 些 。 平 远 式 山 水 盆 景 , 峰 峦 应 低 平 , 不 要 有 棱 角 , 见 形 不 见 势 , 使 人 感 到 模 糊 渺 茫 。 在 山 水 盆 景 创 作 中 , 初 学 者 如 果 难 以 在 一 件 盆 景 作 品 中 把 三 种 远 法 同 时 表 现 出 来 , 就 只 表 现 出 其 中 的 一 种 或 两 种 , 逐 步 做 到 运 用 自 如 。 树 木 盆 景 中 的 合 栽 式 与 丛 林 式 造 型 , 都 应 该 用 来 表 现 远 景 , 即 使 是 两 棵 树 木 合 栽 于 一 个 盆 钵 之 中 , 也 应 一 大 一 小 , 小 者 就 是 表 现 远 景 的 。 用 一 棵 树 木 制 作 的 盆 景 , 为 表 现 深 邃 的 意 境 , 常 借 助 在 盆 内 适 当 位 置 摆 放 类 别 、 大 小 、 形 态 适 宜 的 小 配 件 。 如 把 一 棵 斜 干 式 树 桩 , 种 植 在 椭 圆 形 中 等 深 度 或 较 浅 的 紫 砂 盆 靠 右 侧 一 点 的 位 置 上 , 盆 面 铺 以 青 苔 , 在 盆 面 左 侧 , 摆 放 两 三 只 大 小 不 一 的 陶 制 小 牛 , 大 者 靠 右 , 小 者 靠 左 , 如 果 是 三 只 小 牛 , 第 三 只 不 要 放 在 前 后 两 只 正 中 间 , 使 三 者 等 距 , 而 应 不 是 靠 前 者 , 就 是 靠 后 者 , 这 样 显 得 活 泼 自 然 , 否 则 会 给 人 以 呆 板 的 印 象 , 再 题 以 《 牧 归 》 或 《 春 牧 》 之 类 的 命 名 , 这 件 盆 景 虽 只 有 一 棵 树 木 , 但 就 其 意 境 而 言 , 即 有 一 定 的 深 远 感 。 图 2 - 1 9 用 配 件 使 景 物 显 得 深 远 第 十 二 节 曲 直 和 谐 在 盆 景 艺 术 造 型 中 , 曲 线 表 示 蜿 蜒 起 伏 的 柔 性 美 , 直 线 表 示 雄 伟 挺 拔 的 刚 性 美 。 简 而 言 之 : 曲 为 柔 , 直 为 刚 。 一 件 优 秀 的 盆 景 作 品 必 须 曲 直 和 谐 , 刚 柔 相 济 , 否 则 不 是 一 件 好 的 作 品 。 当 今 人 们 在 创 作 和 欣 赏 盆 景 艺 术 作 品 时 , 有 偏 爱 曲 的 倾 向 。 在 选 购 树 桩 时 , 多 以 曲 干 为 美 , 直 干 却 很 少 有 人 问 津 。 如 果 曲 中 再 曲 , 必 然 显 得 软 弱 无 力 ; 如 果 直 中 有 曲 , 刚 中 有 柔 , 以 直 来 衬 托 曲 , 曲 就 显 得 更 加 优 美 。 这 也 就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曲 曲 直 直 , 以 曲 为 主 , 以 直 为 辅 。 下 图 是 一 幅 曲 干 式 树 木 盆 景 , 弯 曲 的 树 干 呈 现 出 柔 性 美 , 长 方 形 盆 钵 , 线 条 刚 直 有 力 , 更 衬 托 出 曲 干 的 这 种 美 。 但 是 , 如 果 将 该 盆 钵 景 换 成 圆 形 盆 钵 , 那 就 柔 中 加 柔 , 显 得 软 弱 无 力 了 。 可 见 在 盆 景 造 型 时 , 对 树 木 和 盆 钵 的 匹 配 也 是 很 有 学 问 的 。 在 山 水 盆 景 中 , 石 为 刚 , 水 为 柔 。 在 山 石 外 形 轮 廓 线 中 , 直 为 刚 , 曲 为 柔 。 山 水 盆 景 的 峰 峦 , 要 高 低 不 一 , 主 次 分 明 , 这 样 山 石 的 上 部 就 形 成 高 低 错 落 有 致 的 一 条 曲 线 , 如 同 一 首 歌 曲 一 样 有 了 节 奏 感 。 如 高 耸 山 峰 的 侧 面 笔 直 而 没 有 曲 折 , · 2 0 · 第 二 章 盆 景 造 型 的 基 本 原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