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 课程作用与任务: 生态环境的健康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 问题日益严峻,单纯从经济角度或技术角度思考问题,已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这样做只 能使之日益恶化。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生态学 物理学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管理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 保护人类的经济大厦和生态大厦的理论与途径。本课程分析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经济 根源,探讨经济世界观的演进及其理论与思想渊源,阐述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把经济学与生态 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政策与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引言:生态经济学和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最早曾被称为污染经济学或公害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融合而 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角度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它应当属 于经济学的范畴。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显示出 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然而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 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局部向全局、从区域向全球扩 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骤增、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 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科学家们探索以上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 施和解决途径之时,从一开始他们就发现:单纯从生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 题,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从中寻求到既发展 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至此,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必然结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 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则是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头 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他使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法,将处理工业污染物单独列为一个生产 部门,除了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外,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也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他在污染对工 业生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从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根源。他们认识到:传统的经 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因为这一理论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它在 生产成本中不计入废料处理和污染损失的费用,其结果就是生产厂家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将大量 隐蔽的污染费用转嫁给了社会,加重了社会公共费用的负担,牺牲了公众生活的环境质量。况且,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没有设立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不能钣映 一个国家的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因而,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美国学 者巴克莱和塞克勒在经过研究之后提出了以下方程式: NSW=NNP+(B-GC)-AL 式中NSW=净社会福利 NNP=净国民生产增值
讲稿 课程作用与任务: 生态环境的健康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 问题日益严峻,单纯从经济角度或技术角度思考问题,已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这样做只 能使之日益恶化。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生态学、 物理学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管理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 保护人类的经济大厦和生态大厦的理论与途径。本课程分析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经济 根源,探讨经济世界观的演进及其理论与思想渊源,阐述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把经济学与生态 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政策与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引言:生态经济学和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最早曾被称为污染经济学或公害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融合而 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角度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它应当属 于经济学的范畴。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显示出 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然而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 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局部向全局、从区域向全球扩 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骤增、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 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科学家们探索以上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 施和解决途径之时,从一开始他们就发现:单纯从生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 题,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从中寻求到既发展 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至此,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必然结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 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则是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他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处理工业污染物单独列为一个生产 部门,除了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外,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也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他在污染对工 业生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从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根源。他们认识到:传统的经 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因为这一理论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它在 生产成本中不计入废料处理和污染损失的费用,其结果就是生产厂家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将大量 隐蔽的污染费用转嫁给了社会,加重了社会公共费用的负担,牺牲了公众生活的环境质量。况且,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没有设立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不能反映 一个国家的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因而,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美国学 者巴克莱和塞克勒在经过研究之后提出了以下方程式: NSW = NNP +(B— GC)— AL 式中 NSW = 净社会福利; NNP = 净国民生产增值;
B=未被认识的经济发展的非市场性有利条件(如知识的积累、保健的改善等); GC=为经济发展(包括信息、管理等)、减少污染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 L=环境恩惠损失(如噪声增加、烟雾增多、风景区的商业化改变等) 两位学者从中得出结论说:在 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益的追加部分增长时,为它追加 的各种费用也必须增长,而当追加费用与追加效益数量相等时,这个国家就必须减缓或停止发展, 否则会引起大范围环境恶化 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 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 来发展的关系。他们于1972年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此书对人类未来发 展将面临的严重困境提出了警告,并在指出摆脱困境的对策时第一次提出”全球均衡"的概念,认为世 界经济从增长过渡到全球均衡状态的最低要求是:工厂资本和人口在规模上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 率;资本的投资率等于折旧率;所有投入和产出的速率保持最小;资本和人口的水平和比例与社会 价值、环境价值保持一致。不幸的是,报告发表后的十年里,世界经济出现的衰退似乎印证了罗马 俱乐部的预警。作者将人口问题等五个变量作为有机的统一体进行定量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 影响进行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这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 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并指出,各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对 此要切实重视和正确对待。同时,环境规划署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之后,确 定将"环境经济”(即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由此表明,生态经济学 作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新兴的科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从应用上来说,生态经济学可分为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区域和地域生态经济学 等三个部分。生态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对人类的影响,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希望树拉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希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其核心就是推动自然生态与经济生产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的确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 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生态经齐学的做念和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1、有关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地球形成已有47亿年历史,生物圈在地球上也存在了34亿年之久。与它们相比,人类拥有的两 三百万年历史显然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人类活动对地球和生物圈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是不争的 事实,尤其是最近的100年,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地球和生物圈变化的主要之一。 鉴于人类活动在迅速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施加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一直在审视和反思现实社会中的 问题。学者■者见二,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研究结论也大相径庭,但居主导地位的研究结论是: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单纯追求生态目标也处理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 题,只有确保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作,方有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B = 未被认识的经济发展的非市场性有利条件(如知识的积累、保健的改善等); GC = 为经济发展(包括信息、管理等)、减少污染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 AL = 环境恩惠损失(如噪声增加、烟雾增多、风景区的商业化改变等)。 两位学者从中得出结论说: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益的追加部分增长时,为它追加 的各种费用也必须增长,而当追加费用与追加效益数量相等时,这个国家就必须减缓或停止发展, 否则会引起大范围环境恶化。 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 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 来发展的关系。他们于1972年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此书对人类未来发 展将面临的严重困境提出了警告,并在指出摆脱困境的对策时第一次提出"全球均衡"的概念,认为世 界经济从增长过渡到全球均衡状态的最低要求是:工厂资本和人口在规模上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 率;资本的投资率等于折旧率;所有投入和产出的速率保持最小;资本和人口的水平和比例与社会 价值、环境价值保持一致。不幸的是,报告发表后的十年里,世界经济出现的衰退似乎印证了罗马 俱乐部的预警。作者将人口问题等五个变量作为有机的统一体进行定量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 影响进行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这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 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并指出,各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对 此要切实重视和正确对待。同时,环境规划署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之后,确 定将"环境经济"(即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由此表明,生态经济学 作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新兴的科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从应用上来说,生态经济学可分为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区域和地域生态经济学 等三个部分。生态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对人类的影响,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希望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希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其核心就是推动自然生态与经济生产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的确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 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1、有关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地球形成已有47 亿年历史,生物圈在地球上也存在了34 亿年之久。与它们相比,人类拥有的两 三百万年历史显然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人类活动对地球和生物圈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是不争的 事实,尤其是最近的100年,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地球和生物圈变化的主要之一。 鉴于人类活动在迅速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施加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一直在审视和反思现实社会中的 问题。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研究结论也大相径庭,但居主导地位的研究结论是: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单纯追求生态目标也处理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 题,只有确保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作,方有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门共同的未来》报告 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概念最为重要 之处是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当作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行为的准则,其中代内公平强调发展的普 遍性,代际公平强调发展的持续性;而人类行为的准侧是:不能把成本转移到外部更不能转移给后 代,要通过国际间、区域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加穷人的福利,缩小发展的差距。可持续发展包括 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是目的。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意味着人类希冀实现愿望是相通的。 2、生态经齐学的念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80年代初,许多结合中国 实际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它的领域,使生态经济学成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 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价值增值的经济学。它通过研究自然生态和经济活动的相互 作用,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并为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 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它既可以为宏观战略选择提供指导,又能够引导微观的生产、管理和 消费行为。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 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 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传栋认为,生态经济学可以为 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具体地说,其关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必须协调发展、循序发展和递进发展的论述, 有利于引导人们妥善处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合乎生态平衡要求的理论,有利于引 导人们做好物流、能流、使用价值和价格的输入输出能力的平衡:关于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优化配 置的理论,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和生态需要 3、生态经齐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 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另外,它还以人 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 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 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更重要的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应当成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制定 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科学依据。总之,生态经济学研究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就在 于,前者将生态和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促进了社会 经济发展新观念的产生。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加 以拓展的 其中,在宏观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平衡论(强调要把经济系统和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平 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相互协调论(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经 济可持续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社会可持续则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基础 上). 在产业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农业逐步拓展到工业、服务业,在地域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 从生态村逐步拓展到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在研究内容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保护 逐渐拓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 在协调层面上,从生产行为研究逐步拓展到消费行为研究、资源生态经济研究和区域生态经济 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拓展,生态经济学已逐步形成一个能为生态经济形态的发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 学科体系
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概念最为重要 之处是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当作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行为的准则,其中代内公平强调发展的普 遍性,代际公平强调发展的持续性;而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不能把成本转移到外部更不能转移给后 代,要通过国际间、区域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加穷人的福利,缩小发展的差距。可持续发展包括 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是目的。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意味着人类希冀实现愿望是相通的。 2、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20 世纪60 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80 年代初,许多结合中国 实际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它的领域,使生态经济学成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 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价值增值的经济学。它通过研究自然生态和经济活动的相互 作用,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并为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 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它既可以为宏观战略选择提供指导,又能够引导微观的生产、管理和 消费行为。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 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 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传栋认为,生态经济学可以为 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具体地说,其关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必须协调发展、循序发展和递进发展的论述, 有利于引导人们妥善处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合乎生态平衡要求的理论,有利于引 导人们做好物流、能流、使用价值和价格的输入输出能力的平衡;关于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优化配 置的理论,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和生态需要。 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 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另外,它还以人 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 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 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更重要的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应当成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制定 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科学依据。总之,生态经济学研究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就在 于,前者将生态和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促进了社会 经济发展新观念的产生。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加 以拓展的。 其中,在宏观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平衡论(强调要把经济系统和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平 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相互协调论(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经 济可持续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社会可持续则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基础 上)。 在产业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农业逐步拓展到工业、服务业,在地域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 从生态村逐步拓展到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在研究内容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保护 逐渐拓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 在协调层面上,从生产行为研究逐步拓展到消费行为研究、资源生态经济研究和区域生态经济 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拓展,生态经济学已逐步形成一个能为生态经济形态的发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 学科体系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认识 清洁生产 、工业生态学 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鉴于此,首 先简要地介绍这几个概念,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入手,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探讨将它 们纳入生态经济框架中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1.清洁生产 人们早就认识到生产中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严重性,最初采取的是"未端治理"的方式。这种做法有 一定的效果,但代价很高。以美国为例,用于环境污染控制的总费用,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 GNP的1%,1990年增加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2.8%。从总体上看,这种着眼于污染物达标排 放的治理模式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致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 性;二是治理难度大,并存在着污染转移的风险;三是不能有效地遏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四 是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的成本过高,因而这种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人们在开展末端治理的过程中发现,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生产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从 优化生产工艺入手,不需要花很多治理费用便可获得削减废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1976年,欧共 体在巴黎举行的"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消除污染源"的思想,这是清洁生产理念 的首次表达。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含义是通过排污审计、工 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以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使废物在源处减 少,使"污染物"在生产中得到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战略的 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强加于企业的约束手段。尔后,清洁生产的理念又扩展到服务领域,即清洁 消费。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清洁生产工具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 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其中使用得最早和最多的工具是清洁生产审计 。在各国政府 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国工发组织和环境署在约30个发展中国家启动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项目,它们 与发达国家的清洁生产组织共同构成了 个巨大的国际清洁生产网络。目前,仍未出现清洁生产实 践的国家已为数不多了。1993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技术援助下实施了"推进中国清洁生产"合作项 目,拉开了清洁生产的序幕。在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国际机构和社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国 已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20多个行业、约400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这些企业通过实施 清洁生产方案取得的经济效益约为每年5亿元,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20%以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开展清洁生产成果较大的国家之 2.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起源于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 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能量与物质 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传递,这样的互联、互动,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维持了自然 界各种物质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运行。受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和运动的启 发,人们对许多工业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它们也存在着某些互联、互动的关系。于是,开始 以构建工业企业间的生态链为切入点,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提高发 展质量的目标。工业生态学是仿照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方式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学问。它试图通过企 业间的系统耦合,使工业具有生态链的性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传递、高效产出和持续利 用。例如,火力发电中产生的粉煤灰是污染物,但可以用做健筑材料,建筑业产生的废料又可以成 为其他工业的原料,由此形成工业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工业生态学的要点是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 区域整合,它是"清洁生产"的一个更新更高阶段,由企业内的生态平衡上升到区域平衡 一般而言,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固化在生态工业园区中(工业生态园区内是将具有上述关系 的企业群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载体,如果企业群存在着上述关系,而空间分布并不在一起,则称 为虚拟园区)。这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利用物质和能量的物理、化学成分的相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认识 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鉴于此,首 先简要地介绍这几个概念,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入手,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探讨将它 们纳入生态经济框架中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1. 清洁生产 人们早就认识到生产中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严重性,最初采取的是"末端治理"的方式。这种做法有 一定的效果,但代价很高。以美国为例,用于环境污染控制的总费用,1972 年为260 亿美元,占 GNP 的1%,1990 年增加到1200 亿美元,占GNP 的2.8%。从总体上看,这种着眼于污染物达标排 放的治理模式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致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 性;二是治理难度大,并存在着污染转移的风险;三是不能有效地遏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四 是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的成本过高,因而这种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人们在开展末端治理的过程中发现,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生产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从 优化生产工艺入手,不需要花很多治理费用便可获得削减废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1976 年,欧共 体在巴黎举行的"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消除污染源"的思想,这是清洁生产理念 的首次表达。1989 年5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含义是通过排污审计、工 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以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使废物在源处减 少,使"污染物"在生产中得到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战略的 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强加于企业的约束手段。尔后,清洁生产的理念又扩展到服务领域,即清洁 消费。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清洁生产工具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 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其中使用得最早和最多的工具是清洁生产审计。在各国政府 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国工发组织和环境署在约30 个发展中国家启动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项目,它们 与发达国家的清洁生产组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清洁生产网络。目前,仍未出现清洁生产实 践的国家已为数不多了。1993 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技术援助下实施了"推进中国清洁生产"合作项 目,拉开了清洁生产的序幕。在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国际机构和社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国 已在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和20 多个行业、约400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这些企业通过实施 清洁生产方案取得的经济效益约为每年5亿元,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20%以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开展清洁生产成果较大的国家之一。 2. 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起源于80 年代末R. 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 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能量与物质 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传递,这样的互联、互动,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维持了自然 界各种物质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运行。受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和运动的启 发,人们对许多工业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它们也存在着某些互联、互动的关系。于是,开始 以构建工业企业间的生态链为切入点,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提高发 展质量的目标。工业生态学是仿照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方式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学问。它试图通过企 业间的系统耦合,使工业具有生态链的性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传递、高效产出和持续利 用。例如,火力发电中产生的粉煤灰是污染物,但可以用做建筑材料,建筑业产生的废料又可以成 为其他工业的原料,由此形成工业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工业生态学的要点是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 区域整合,它是"清洁生产"的一个更新更高阶段,由企业内的生态平衡上升到区域平衡。 一般而言,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固化在生态工业园区中(工业生态园区内是将具有上述关系 的企业群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载体,如果企业群存在着上述关系,而空间分布并不在一起,则称 为虚拟园区)。这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利用物质和能量的物理、化学成分的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系统,最终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我国正 在进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探索,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国内典型的案例之一 3.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E·鲍尔丁发表的《宇宙飞船 经济观》一文。这篇文章最有价值之处是把污染视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即只有放错地方 的资源,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进而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 源枯竭问题的设想。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进行资源配置,以消解长期以来资源消耗和经济需求的尖锐冲突。循环经 济借助于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其中,在企业层面上(小 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 层面上(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或形成企业间有共生关系的工业生态园区或虚拟园区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它的优先顺序为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前面已介绍了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 区域层面的生态工业园区,所以,这里仅对时社会层面的溶 源回收利用作简要的介绍。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一个产业,发达国家利用 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的年产值为25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 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 纸制品的35%都是利用废日 资源生产的,既节约了资源,又遏制了污染。在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这几 个概念中,清洁生产提出的时间相对早一些,它最为重要之处是用消除或削减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 放量的做法,替代原先要求企业污染达标排放的做法,这是生产设计和环境管理理念的质的飞跃。 清洁生产的愿意是通过企业生产工艺的设计,消除或削减企业的污染产生量。然而在现实中,往往 只有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才有可能将清洁生产发挥到林离尽致的水平。文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企业 生产专门化的发展方向。为了既合乎企业生产专门化的要求,又将清洁生产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 来,客观上要求开展企业间的合作,即把清洁生产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之间。我们回以把文个必 然要发生的提升,视为清洁生产理念的第一次飞跃。此时,清洁生产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 层面上展开的,完全在企业内封闭运行而不与其他企业相联系的做法,便成为清洁生产的一个特 例。这个迟早要发生的变化,为工业生态学的发展展现了必要性;而清洁生产从企业走向企业群 走向生态工业园区,则是清洁生产实现飞跃的标志,也是工业生态学获得成功的标志 人们提出了消除或尽可能减少生产中的污染产生量的思路后又发现,消除被消费后的废旧产品 的污染,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于是,清洁生产又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我们可以把这个必然 要发生的提升,视为清洁生产理念的第二次飞跃。此时,清洁生产是在企业内、企业间和企业社会 间三个层面上展开的。这个迟早要发生的变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而清洁生产从工业 园区走向社会,则是清洁生产再次实现飞跃的标志,也是循环经济获得成江功的标志。 从创新逻辑看,工业生态学的作用是把清洁生产从企业拓展到企业群。工业生态学还是仿生学 的拓展,仿生学的仿造对像是特定物种的特征,工业生态学的仿造对像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工 业生态学最重要之处是提出了仿造自然界生态循环的思想,并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共生性找到 废物的"分解者”,形成可自我循环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使不同企业达到资源共享和变负效益为正 效益的目标。从创新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对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学的拓展。循环经济最重要之处在 于综合和简化,使之具有更大的适应范围;使之更便于操作、更便于理解。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一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创新。其中,清洁生 产是最基础的目标,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既是对清洁生产内容的两次扩展,也是实现清洁生产目 标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系统,最终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我国正 在进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探索,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国内典型的案例之一。 3.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E·鲍尔丁发表的《宇宙飞船 经济观》一文。这篇文章最有价值之处是把污染视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即只有放错地方 的资源,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进而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 源枯竭问题的设想。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进行资源配置,以消解长期以来资源消耗和经济需求的尖锐冲突。循环经 济借助于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其中,在企业层面上(小 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 层面上(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或形成企业间有共生关系的工业生态园区或虚拟园区,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它的优先顺序为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前面已介绍了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工业园区,所以,这里仅对社会层面的资 源回收利用作简要的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一个产业,发达国家利用 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的年产值为2500 亿美元,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 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都是利用废旧 资源生产的,既节约了资源,又遏制了污染。在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这几 个概念中,清洁生产提出的时间相对早一些,它最为重要之处是用消除或削减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 放量的做法,替代原先要求企业污染达标排放的做法,这是生产设计和环境管理理念的质的飞跃。 清洁生产的愿意是通过企业生产工艺的设计,消除或削减企业的污染产生量。然而在现实中,往往 只有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才有可能将清洁生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水平。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企业 生产专门化的发展方向。为了既合乎企业生产专门化的要求,又将清洁生产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 来,客观上要求开展企业间的合作,即把清洁生产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之间。我们可以把这个必 然要发生的提升,视为清洁生产理念的第一次飞跃。此时,清洁生产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 层面上展开的,完全在企业内封闭运行而不与其他企业相联系的做法,便成为清洁生产的一个特 例。这个迟早要发生的变化,为工业生态学的发展展现了必要性;而清洁生产从企业走向企业群, 走向生态工业园区,则是清洁生产实现飞跃的标志,也是工业生态学获得成功的标志。 人们提出了消除或尽可能减少生产中的污染产生量的思路后又发现,消除被消费后的废旧产品 的污染,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于是,清洁生产又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我们可以把这个必然 要发生的提升,视为清洁生产理念的第二次飞跃。此时,清洁生产是在企业内、企业间和企业社会 间三个层面上展开的。这个迟早要发生的变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而清洁生产从工业 园区走向社会,则是清洁生产再次实现飞跃的标志,也是循环经济获得成功的标志。 从创新逻辑看,工业生态学的作用是把清洁生产从企业拓展到企业群。工业生态学还是仿生学 的拓展,仿生学的仿造对象是特定物种的特征,工业生态学的仿造对象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工 业生态学最重要之处是提出了仿造自然界生态循环的思想,并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共生性找到 废物的"分解者",形成可自我循环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使不同企业达到资源共享和变负效益为正 效益的目标。从创新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对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学的拓展。循环经济最重要之处在 于综合和简化,使之具有更大的适应范围;使之更便于操作、更便于理解。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一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创新。其中,清洁生 产是最基础的目标,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既是对清洁生产内容的两次扩展,也是实现清洁生产目 标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