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绪论
生物化学绪论
生物化学 一、生物化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 化规律的科学,即生命的化学。 二、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 一、生物化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 化规律的科学,即生命的化学。 二、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生化重要发现大事年表: (摘自《生命的化学》1989,9(1):35-) 1773:发现尿素 1779:从橄榄法中提出甘油 1780:指出呼吸即氧化作用 1810:指出发酵的重反应 1836:明确催化剂的概念 1847:完成淀粉酶的分解作用,将淀粉变成麦芽糖 1857:提出发酵的“活力论” 1862:指出淀粉为光合作用的产物 1869:发现核酸 1886:发现“组织血红素”,后来叫它为细胞色素 1890:结晶出第一个蛋白质:卵白蛋白 1897:完成无细胞发酵作用
生化重要发现大事年表: (摘自《生命的化学》1989,9(1):35-) 1773:发现尿素 1779:从橄榄法中提出甘油 1780:指出呼吸即氧化作用 1810:指出发酵的重反应 1836:明确催化剂的概念 1847:完成淀粉酶的分解作用,将淀粉变成麦芽糖 1857:提出发酵的“活力论” 1862:指出淀粉为光合作用的产物 1869:发现核酸 1886:发现“组织血红素”,后来叫它为细胞色素 1890:结晶出第一个蛋白质:卵白蛋白 1897:完成无细胞发酵作用
1902:表明蛋白质为多肽链 1903:分离出第一个激素:肾上腺素 1905:明确“激素”一词 1911:明确“维生素”一词 1912:指出生物氧化为脱氢作用 1913:提出酶动力学理论 1914:指出生物氧化由铁激活氧而来 1926:分离出第一个维生素:维生素B1;结晶出第一个酶:脲酶 1929:发现“活性磷酸”ATP;鉴定出“呼吸酶类”为血红素化合物 1929-1934:分离出四种类固醇激素 1932:发现鸟氨酸循环 1935:分离出第一个结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1936:指出维生素为辅酶的组成成分 1937:将柠檬酸循环模式化 1938:发现转氨基作用 1939:发现氧化磷酸化作用
1902:表明蛋白质为多肽链 1903:分离出第一个激素:肾上腺素 1905:明确“激素”一词 1911:明确“维生素”一词 1912:指出生物氧化为脱氢作用 1913:提出酶动力学理论 1914:指出生物氧化由铁激活氧而来 1926:分离出第一个维生素:维生素B1;结晶出第一个酶:脲酶 1929:发现“活性磷酸”ATP;鉴定出“呼吸酶类”为血红素化合物 1929-1934:分离出四种类固醇激素 1932:发现鸟氨酸循环 1935:分离出第一个结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1936:指出维生素为辅酶的组成成分 1937:将柠檬酸循环模式化 1938:发现转氨基作用 1939:发现氧化磷酸化作用
1941:认为ATP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是“高能化合物” 1944:酶的遗传;DNA是细菌的转化因子 1951:阐明活性乙酸 1952:提出蛋白质的螺旋模型 1953:阐明胰岛素的结构;提出核酸的螺旋模型 1958:阐明纯病毒核酸的感染性 1959:在激素作用中,发现cAMP是“第二信使” 1960:呼吸链磷酸化作用的化学渗透学说;阐明蛋白质的第一个三维结构 1961:提出调节基因激活的模式;将核酸的碱基密码解译出来 1963:指出酶的变构抑制作用 1965:第一次阐明核酸顺序;阐明酶(溶菌酶)的空间模型 1968-1970:发现限制性内切酶 1972:提出膜的流体镶嵌模型 1978:发现DNA中的内含子
1941:认为ATP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是“高能化合物” 1944:酶的遗传;DNA是细菌的转化因子 1951:阐明活性乙酸 1952:提出蛋白质的螺旋模型 1953:阐明胰岛素的结构;提出核酸的螺旋模型 1958:阐明纯病毒核酸的感染性 1959:在激素作用中,发现cAMP是“第二信使” 1960:呼吸链磷酸化作用的化学渗透学说;阐明蛋白质的第一个三维结构 1961:提出调节基因激活的模式;将核酸的碱基密码解译出来 1963:指出酶的变构抑制作用 1965:第一次阐明核酸顺序;阐明酶(溶菌酶)的空间模型 1968-1970:发现限制性内切酶 1972:提出膜的流体镶嵌模型 1978:发现DNA中的内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