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学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疏通文段,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 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3、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导入:根叔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说(音频资料) 、演说: 演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早在20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在《修辞学》里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 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现在演说已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竞选演说、就职演说等) 演说,是表现人们口才最明显的场合。在这种场合,能不能把听众吸引到自 己预定的场景中来,能不能把自己的见解、主张表达清楚,能不能鼓动听从接受 自己的观点,需要演讲者具有髙超的能力,更需要演讲者具有真挚的感情。演讲 者为了使演讲获得最好效果,要在思想、道德、品质、学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 准和水平。 演说的要求: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 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 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 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 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 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 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 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蔡元培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演说无数,演说词也成为极具阅读价值的文本。《蔡 元培讲演集》收集他的演讲词九十篇,其中教育方面的演说词占很大比重,除了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外,还为北大写了《北大二十周年纪念会演说词》、 《北大校役夜班开学式演说词》、《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演说词等》。 二、蔡元培与北大 1、蔡元培:(1868-1940年3月5日) 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兔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于淅江省绍兴县 六岁求学,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留学德法,学贯中 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眼见戊戌 变法失败,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 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的总监、上海南洋公学总 教习,出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阅历丰 富,功业显赫,被毛泽东称为:“民族伟人”、“学术领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之后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学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疏通文段,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 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3、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导入:根叔在 2010 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说 (音频资料) 一、演说: 演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早在 20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在《修辞学》里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 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现在演说已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竞选演说、就职演说等) 演说,是表现人们口才最明显的场合。在这种场合,能不能把听众吸引到自 己预定的场景中来,能不能把自己的见解、主张表达清楚,能不能鼓动听从接受 自己的观点,需要演讲者具有高超的能力,更需要演讲者具有真挚的感情。演讲 者为了使演讲获得最好效果,要在思想、道德、品质、学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 准和水平。 演说的要求: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 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 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 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 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 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 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 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蔡元培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演说无数,演说词也成为极具阅读价值的文本。《蔡 元培讲演集》收集他的演讲词九十篇,其中教育方面的演说词占很大比重,除了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外,还为北大写了《北大二十周年纪念会演说词》、 《北大校役夜班开学式演说词》、《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演说词等》。 二、蔡元培与北大 1、蔡元培:(1868-1940 年 3 月 5 日) 1868 年 1 月 11 日,清同治六年(兔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 六岁求学,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留学德法,学贯中 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眼见戊戌 变法失败,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 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的总监、上海南洋公学总 教习,出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阅历丰 富,功业显赫,被毛泽东称为:“民族伟人”、“学术领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之后
是中国第五人。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中,蔡元培是颇具特色的 他以一个曾得意仕途的清季翰林转变成为真诚的革命民主主叉者 他在反清斗争中曾提出以暗杀和暴动为手段的激烈主张,却是一位以宽容和 恬淡自处而著称的长者; 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取文化世界 主义的主张在旧中国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聚集同志, 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虽然身居要职,却自始至终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 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 日);周恩来则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历史功绩:“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 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延安《新中华报》1940年 4月19日) 蔡元培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在文化教育上尤为巨大。 1912年他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过北京政府的教育 总长。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教育论著有《蔡 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 驱者。他在教育事业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北京大学的革新 蔡元培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 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他重视美育事业,肯定美育对激励人生奋发精神的积极作 用。1912年春,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破天荒地以教育行政当局 身份把美育与德、智、体并列为教育方针。同时,积极倡议、支持、资助建立各 种与美育有关的学术研究团体,举办各种活动,保护文物古迹,撰写论著,四处 演讲,目的在于通过美育来完善人格,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蔡元培还利用自己的 影响力,创办了两所日后驰誉中外的艺术院校,1927年10月在上海创立国立音乐 院(今为“上海音乐学院”),1928年3月于杭州筹建国立艺术院(今为“中国美 术学院”)。 2、北大发展历程: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 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现在的北京大学却不是最好的北京大学。最好的北京大学是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 个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决定于它的校长是什么样子的校长。—充分肯定蔡元培对北大的 贡献。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 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 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第一任校长为严复,后相继有三任。民国五年(1916)冬,正留法的蔡元培 接到北大的来电。当时教育总长范源廉向总统黎元洪说明后,于1916年8月26 日致电驻法使馆,请蔡元培出山。蔡元培于11月8日抵沪,当时,有些好心的同 志劝他不要去行使这一职权,广西的马君武说北大太腐败了,是个臭虫窝、大染
是中国第五人。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中,蔡元培是颇具特色的: 他以一个曾得意仕途的清季翰林,转变成为真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在反清斗争中曾提出以暗杀和暴动为手段的激烈主张,却是一位以宽容和 恬淡自处而著称的长者; 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取文化世界 主义的主张;在旧中国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聚集同志, 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虽然身居要职,却自始至终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 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 年 3 月 8 日);周恩来则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历史功绩:“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 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延安《新中华报》1940 年 4 月 19 日) 蔡元培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在文化教育上尤为巨大。 1912年他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过北京政府的教育 总长。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教育论著有《蔡 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 驱者。他在教育事业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北京大学的革新。 蔡元培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 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他重视美育事业,肯定美育对激励人生奋发精神的积极作 用。1912 年春,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破天荒地以教育行政当局 身份把美育与德、智、体并列为教育方针。同时,积极倡议、支持、资助建立各 种与美育有关的学术研究团体,举办各种活动,保护文物古迹,撰写论著,四处 演讲,目的在于通过美育来完善人格,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蔡元培还利用自己的 影响力,创办了两所日后驰誉中外的艺术院校,1927 年 10 月在上海创立国立音乐 院(今为“上海音乐学院”),1928 年 3 月于杭州筹建国立艺术院(今为“中国美 术学院”)。 2、北大发展历程: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 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现在的北京大学却不是最好的北京大学。最好的北京大学是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一 个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决定于它的校长是什么样子的校长。——充分肯定蔡元培对北大的 贡献。 北京大学创办于 1898 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 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 朝的统治。1912 年 5 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第一任校长为严复,后相继有三任。民国五年(1916)冬,正留法的蔡元培, 接到北大的来电。当时教育总长范源廉向总统黎元洪说明后,于 1916 年 8 月 26 日致电驻法使馆,请蔡元培出山。蔡元培于 11 月 8 日抵沪,当时,有些好心的同 志劝他不要去行使这一职权,广西的马君武说北大太腐败了,是个臭虫窝、大染
缸,整顿不好,反坏了一世清名。但这绝非蔡元培的性格,早在民国元年,就发 生过要蔡元培上京去迎接袁世凯这样“倒霉的差使”,他就说出“我不去,总须有 人去”这样的豪言壮语。而他之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心,更不会在困难面前屈服 加上当时孙中山认为,“北方应有像你这样的老同志去传播革命思想”,于是北上。 12月26日总统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 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 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 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 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 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 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3、蔡元培与北大: 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积极倡导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 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的办学方针,热心延聘像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这样 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新派人物到北大执教,同时对思想守旧但在学术上有造诣 的学者也加以延揽,开创了学术自由的新风;同时,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 不予任用。 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 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 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 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对北大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就在作者任职两年半之后的1919看,他曾写宣言〈(我绝对不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 度要求辞职。辞职理由有三点:第—,校长的身分为半官僚性质,于是生出许多官僚的关 系,有着无数的繁文缛节,受管制太多,令人痛苦;第二,无法达到思想的自由,北京大学, 向来受旧思想的约束,令人窒息,对新思想如同对待“洪水猛兽”,强行干涉;第三,北京正 是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社会,将人沾染上污浊 蔡元培先生虽然态度坚决,但并未能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因为北京大学离不开他。 在几年的时间里,蔡元培先生以他先进的教学思想、广博的学识以及个性的人格魅力,打下 北大百年的基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蔡先生发起组织了进德会,以不嫖、不赌、不纳妾为基本戒条,针对北大一部分学生的 恶习,用这样的方法培养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个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旧 社会上层道德堕落、生活腐朽的强烈不满。当时进德会在校内颇有影响,入会的人很多,对 于北大部分知识分子个人道德的提高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在蔡元培校长的革新精神指导下,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在全国教育界、学术 界以及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概述:是蔡元培出长北大第六天时所作的一篇演说词,全文只有1500余字, 然而思想深邃,内容宏富,今天读来,尤其是对教育界来说,仍不失为一篇典范 文章,列入2004年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新课程教材。 2、写作背景
缸,整顿不好,反坏了一世清名。但这绝非蔡元培的性格,早在民国元年,就发 生过要蔡元培上京去迎接袁世凯这样“倒霉的差使”,他就说出“我不去,总须有 人去”这样的豪言壮语。而他之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心,更不会在困难面前屈服; 加上当时孙中山认为,“北方应有像你这样的老同志去传播革命思想”,于是北上。 12 月 26 日总统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 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 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 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 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 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 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3、蔡元培与北大: 1917 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积极倡导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 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的办学方针,热心延聘像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这样 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新派人物到北大执教,同时对思想守旧但在学术上有造诣 的学者也加以延揽,开创了学术自由的新风;同时,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 不予任用。 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 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 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 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对北大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就在作者任职两年半之后的 1919 看,他曾写宣言〈〈我绝对不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 一度要求辞职。辞职理由有三点:第一,校长的身分为半官僚性质,于是生出许多官僚的关 系,有着无数的繁文缛节,受管制太多,令人痛苦;第二,无法达到思想的自由,北京大学, 向来受旧思想的约束,令人窒息,对新思想如同对待“洪水猛兽”,强行干涉;第三,北京正 是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社会,将人沾染上污浊。 蔡元培先生虽然态度坚决,但并未能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因为北京大学离不开他。 在几年的时间里,蔡元培先生以他先进的教学思想、广博的学识以及个性的人格魅力,打下 了北大百年的基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蔡先生发起组织了进德会,以不嫖、不赌、不纳妾为基本戒条,针对北大一部分学生的 恶习,用这样的方法培养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个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旧 社会上层道德堕落、生活腐朽的强烈不满。当时进德会在校内颇有影响,入会的人很多,对 于北大部分知识分子个人道德的提高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在蔡元培校长的革新精神指导下,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在全国教育界、学术 界以及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 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概述:是蔡元培出长北大第六天时所作的一篇演说词,全文只有 1500 余字, 然而思想深邃,内容宏富,今天读来,尤其是对教育界来说,仍不失为一篇典范 文章,列入 2004 年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新课程教材。 2、写作背景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 上海,多数友人劝其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 了。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先生在任职伊始,就指出了北京大学的发展方向,确定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 的观念,要求学生学实际知识,放开学生的思想,让其自由健康地成长。为了达 到这一目标,在不到十天的日子里,就聘请积学而热心的陈独秀先生,解聘不称 职教师,让学生乃至于社会看到了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作者还针对北京社会的“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现状,对学生提出了德育 的新要求,做到了有的放矢。希望学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修心养性,能以 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对敬爱师友的要求,可以 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另一侧面。只有这样,才会在北京大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求学环 境,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演说是蔡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他的—生演说极多,据马燕编的《蔡 元培讲演集》就收集他的演讲词9篇。而单从他法回国至此短短2个月,就在杭 州、绍兴、南京、上海、北京五地讲演了10场之多,其对象泛及大中专师生及各 学会同仁,其内容从欧洲战争之性质、乡土建设之重要、路矿发展之必须,讲到 教育事业之对策、男女同校之好处等等,等等。他的演说,不说不要由秘书捉刀 代笔,就连文稿也来不及草就,往往是即兴的,全凭作者平时的学识积累和细致 的观察思考能力,用蔡先生的话说是:全靠口讲指画来表示,因此自己必须有得 于心,才能讲得清楚,才能使听者听得明白,收到良好之结果。再说,这些演说 稿完全是靠他人的手工速记,与原意难免有所出入,正如他自己说的“偶在会场 演说,事前既无暇预备,事后亦不暇取速记稿而订正之。”先生认为讲演能转移风 气,而欲自强,必先从人心风俗开始,因此,他特别重视演说。早在1901年8 月在上海南洋公学时,他就鼓励学生练习演说,以培养启发群众之能力,以便灌 输爱国思想。他重视演说,还可从他婉绝总统府官礼处的函请,可见-斑。他宁 愿不出席大总统宴请,而践南洋公学同学会之约。这次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是回 国后的第11场演讲。 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 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 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 四、文本分析 1、疏通文本: 2、阅读,明确蔡元培先生在就职演说里提出的基本观点。 明确一一三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两点计划: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2、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结合现状) 明确: ①抱定宗旨,以正学风—一现状: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之思想,干禄而已 而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谓也” ②砥砺德行,以矫颓俗——现状: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 是 ③敬爱师友,以整校风一一现状: A.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因做官心切,对于教 员,则不问其学问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唯将来毕 业有人提携。 B.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
1916 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 上海,多数友人劝其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 了。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先生在任职伊始,就指出了北京大学的发展方向,确定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 的观念,要求学生学实际知识,放开学生的思想,让其自由健康地成长。为了达 到这一目标,在不到十天的日子里,就聘请积学而热心的陈独秀先生,解聘不称 职教师,让学生乃至于社会看到了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作者还针对北京社会的“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现状,对学生提出了德育 的新要求,做到了有的放矢。希望学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修心养性,能以 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对敬爱师友的要求,可以 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另一侧面。只有这样,才会在北京大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求学环 境,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演说是蔡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他的一生演说极多,据马燕编的《蔡 元培讲演集》就收集他的演讲词 90 篇。而单从他法回国至此短短 2 个月,就在杭 州、绍兴、南京、上海、北京五地讲演了 10 场之多,其对象泛及大中专师生及各 学会同仁,其内容从欧洲战争之性质、乡土建设之重要、路矿发展之必须,讲到 教育事业之对策、男女同校之好处等等,等等。他的演说,不说不要由秘书捉刀 代笔,就连文稿也来不及草就,往往是即兴的,全凭作者平时的学识积累和细致 的观察思考能力,用蔡先生的话说是:全靠口讲指画来表示,因此自己必须有得 于心,才能讲得清楚,才能使听者听得明白,收到良好之结果。再说,这些演说 稿完全是靠他人的手工速记,与原意难免有所出入,正如他自己说的“偶在会场 演说,事前既无睱预备,事后亦不睱取速记稿而订正之。”先生认为讲演能转移风 气,而欲自强,必先从人心风俗开始,因此,他特别重视演说。早在 1901 年 8 月在上海南洋公学时,他就鼓励学生练习演说,以培养启发群众之能力,以便灌 输爱国思想。他重视演说,还可从他婉绝总统府官礼处的函请,可见一斑。他宁 愿不出席大总统宴请,而践南洋公学同学会之约。这次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是回 国后的第 11 场演讲。 这场演说是在 1917 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 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国父孙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 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 四、文本分析 1、疏通文本: 2、阅读,明确蔡元培先生在就职演说里提出的基本观点。 明确——三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两点计划: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2、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结合现状) 明确: ①抱定宗旨,以正学风——现状: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之思想,干禄而已; 而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谓也”。 ②砥砺德行,以矫颓俗——现状: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 是。 ③敬爱师友,以整校风——现状: A.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因做官心切,对于教 员,则不问其学问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唯将来毕 业有人提携。 B.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
明确 曰改良讲义:以期学有所得,能裨实用。 曰添购书籍:自可旁稽博采。 3、分析文章思路 ①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 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 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A.蔡元培先生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 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尖锐指出,以 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 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 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蔡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 定要有正大的宗旨 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 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 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 B.着眼于品行。 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 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 的北京,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 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 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 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 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 当之娱乐。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 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 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 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C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 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 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 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 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 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 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 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关于图书一事 蔡元培先生一贯对图书和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 馆开幕及中国版本展览会开幕典礼上致词,强调科学家对于图书的重视 心目中,图书馆是学校之外的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在任职演说上,他就把充: 书馆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改革的日程中。且在书籍的内容上也做了说明,这 和他推行的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原则是分不开的。学生可以通 过具有先进思想的新出的书籍更新旧的观念,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硏究。在 任职后,他曾亲自为图书馆筹募资金,开源节流,以购图书,还曾向社会倡导图 书馆向社会开放。可见,蔡元培先生对图书馆的一往情深
明确—— 一曰改良讲义:以期学有所得,能裨实用。 二曰添购书籍:自可旁稽博采。 3、分析文章思路 ①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 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 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A.蔡元培先生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 ——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尖锐指出,以 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 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 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蔡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 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 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 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 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 B.着眼于品行。 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 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 的北京,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 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 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 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 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 当之娱乐。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 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 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 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C.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 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 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 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 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 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 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 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关于图书一事。 蔡元培先生一贯对图书和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 馆开幕及中国版本展览会开幕典礼上致词,强调科学家对于图书的重视。在他的 心目中,图书馆是学校之外的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在任职演说上,他就把充实图 书馆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改革的日程中。且在书籍的内容上也做了说明,这 和他推行的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原则是分不开的。学生可以通 过具有先进思想的新出的书籍更新旧的观念,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在 任职后,他曾亲自为图书馆筹募资金,开源节流,以购图书,还曾向社会倡导图 书馆向社会开放。可见,蔡元培先生对图书馆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