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文化,并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国际交往中维护本国和自己的利益。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s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for non-English freshmen and sophomores.By introduc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common practiceas well as analyzing some typical casesof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course aims toencourage the stud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to develop an interest in the culture of these countries and,by leaming to compare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improve the awareness and capabilit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nly by doing this can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national pride and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mselves. 2课程月标, 2.】专业知识目标: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介绍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制度中不同阶 层、族裔、性别、地域的群体在衣、食、住、行、工作、语言各方面的差异和相似,提升学生跨 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技能。 22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来分析文化问题的能力: 2.3课程目标3:提升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文化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24课程目标4:培养学生用社会学、历史学、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对课程目标的支排度 2.1 2.2 23 2.4 第一膏谈、自我贬低 作普。缩写教材的部分 器 词与阶级、地域 作业:观看相关视频 第四章交 汽车规 作业:观看相关视频 五饮食礼仪 作业:ppt制作和展示 第 作业:社会学田野试路 作业:PPT制作和展示 14
14 的文化,并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国际交往中维护本国和自己的利益。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for non-English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By introduc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common practiceas well as analyzing some typical casesof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course aims toencourage the stud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to develop an interest in the culture of these countries and,by learning to compare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improve the awareness and capabilit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nly by doing this can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national pride and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mselves. 2.课程目标: 2.1 专业知识目标: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介绍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制度中不同阶 层、族裔、性别、地域的群体在衣、食、住、行、工作、语言各方面的差异和相似,提升学生跨 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技能。 2.2 课程目标 2: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来分析文化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目标 3:提升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文化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2.4 课程目标 4:培养学生用社会学、历史学、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第一章英国人的幽默规则 第一节 轻描淡写规则、自我贬低 规则 第二节反讽规则 4 作业:缩写教材的部分 章节 √ √ √ 第二章英语语言规则 第一节 发音、用词与阶级、地域、 教育程度的关系 第二节 否认阶级存在之规则 4 作业:观看相关视频 √ √ √ 第三章 穿衣规则 第一节 穿衣的阶级特性 第二节 少年、妇女穿衣规则 4 作业:缩写原文“男性 穿衣规则”章节 √ √ √ 第四章交通规则 第一节 排队规则 第二节 汽车规则 4 作业:观看相关视频 √ 第五章 饮食规则 第一节 饮食礼仪 第二节 饮食的阶级特性 4 作业:ppt 制作和展示 √ √ √ 第六章 玩乐规则 第一节 宠物规则 第二节 公平规则和劣势者规则 4 作业:社会学田野试验 √ √ 第七章 住宅规则 第一节 花园规则 第二节 装修的阶级特性 4 作业:PPT 制作和展示 √ √
郊二节游产业与发明传统 作业:阅读文献 三、教学方法 教学紧扣“课堂讲授、课程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教学要素,灵活采用英文原著选读利 讲解方式、观看视频、课程资源上网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同时通过提供教学参考资料、 推荐课外阅读材料等拓宽和深化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 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EOL在线课程平台发布相关教学信息、实施自主学习:采用分组讨 论,请同学以团队为单位制作并展示ppt的方式。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课件。课件课后提供给学生。对学生的辅导,主 要采用实验指导、当面答疑、EMAL等形式。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在评价系统和考试办法上,采用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办法。终结性评估主要为 期末卷面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考察学生对教材和 上课讲授内容的理解程度。过程性评估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课后作业等等情况,成 绩也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其中考勤和课堂表现占15%,ppt制作和展示占15%,作文等作业 占20%,综合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批判性思维以及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比较文 学方法来认识文化问题和现象、解决文化冲突的意识和能力。 五、课程思政素材 课程思政素材 对停 戴学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排度 2.12.22.324 1 英、美、中三国的演员,获得荣誉时在微笑名 第1章第讲授、学生发言、 上的不同表 视 英、美、中三国媒体和普通民 的表现 生发言 英伦敦腔、标准英语与上层口音之间的差别 春第讲授、戏看视频 中国各地方言形成的历史考察:若干具体例子 英、关两国政客在口音策略上的时代变迁 第2章第 讲授、观看视频 6 在情得路双会主文家领号人在穿衣预 第3章第 讲授、观看图片 》 英因少年和妇女在穿表习惯上的阶层差异 章第讲授、学生发言、 华、关、中国等家众在上 观看视频 第4章第讲授、学生发言 9 金发股贺生要阶层、教、地暖 5章第讲授、学生发言 10 梳理人类在对特宠物态度上的历史变迁 第6章第 生发言 比较不可阶层的人群在房屋装修风格上的不同 有第 生发言
15 第八章 传统的发明 第一节 图腾的发明 第二节 旅游产业与发明传统 4 作业:阅读文献 √ √ √ 三、教学方法 教学紧扣“课堂讲授、课程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教学要素,灵活采用英文原著选读和 讲解方式、观看视频、课程资源上网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同时通过提供教学参考资料、 推荐课外阅读材料等拓宽和深化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 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 EOL 在线课程平台发布相关教学信息、实施自主学习;采用分组讨 论,请同学以团队为单位制作并展示 ppt 的方式。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课件。课件课后提供给学生。对学生的辅导,主 要采用实验指导、当面答疑、E-MAIL 等形式。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在评价系统和考试办法上,采用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办法。终结性评估主要为 期末卷面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 50%,考察学生对教材和 上课讲授内容的理解程度。过程性评估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课后作业等等情况,成 绩也占期末总评成绩的 50%,其中考勤和课堂表现占 15%,ppt 制作和展示占 15%,作文等作业 占 20%,综合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批判性思维以及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比较文 学方法来认识文化问题和现象、解决文化冲突的意识和能力。 五、课程思政素材 序 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 节 教学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1 英、美、中三国的演员,获得荣誉时在颁奖会 上的不同表现 第 1 章第 1 节 讲授、学生发言、 观看视频 √ √ 2 面对灾难时,英、美、中三国媒体和普通民众 的表现 第 1 章第 1 节 讲授、学生发言、 观看视频 √ √ 3 英国伦敦腔、标准英语与上层口音之间的差别 第 2 章第 1 节 讲授、观看视频 √ √ 4 中国各地方言形成的历史考察:若干具体例子 第 2 章第 1 节 讲授、学生发言、 观看视频 √ √ 5 英、美两国政客在口音策略上的时代变迁 第 2 章第 2 节 讲授、观看视频 √ √ √ 6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在穿衣惯 例上的不同特点 第 3 章第 1 节 讲授、观看图片 √ √ √ 7 英国少年和妇女在穿衣习惯上的阶层差异 第 3 章第 1 节 讲授、学生发言、 观看视频 √ √ 8 比较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民众在排队上的 不同表现 第 4 章第 1 节 讲授、学生发言 √ √ √ 9 探讨饮食口味如何随着阶层、宗教、地域、社 会发展程度而发生变化 第 5 章第 1 节 讲授、学生发言 √ √ √ √ 10 梳理人类在对待宠物态度上的历史变迁 第 6 章第 1 节 讲授、学生发言、 观看视频 √ √ √ 11 比较不同阶层的人群在房屋装修风格上的不同 喜好 第 7 章第 1 节 讲授、学生发言、 观看图片 √ √
3 第章第 观看 学生发言、 大、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Fox,Kate.2014.Watching the English: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London: Hodder&Stoughton Ltd 阅读书目 L.Fussell,Pal.Class:.A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s Syst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4. 2.Hobsbawm,Eric and Terence Ranger ed..The Imvention ofTra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福克斯著,姚云竹译.《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4.福塞尔著,梁丽真等译.《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5.霍布斯鲍姆、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洛夫格伦、弗雷克曼著,赵丙样、罗扬等译.《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生活史》.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七、本课程与其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该课程可与英语国家概况、美国社会与文化等课程齐头并进,即便这几类课程之间有少数知 识点上的交叉、重叠,但总的来说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因此互补性更强。 八、说明 该课程可配合上海市举办的“外教社杯”跨文化交际大赛,鼓励同学在修读此课程时参加这 比赛。2018年我校代表队在这一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撰写人:孔维恒 审核人:杨德民黄斐 教学院长:冯延群 日期:2018年11月13日
16 12 探讨苏格兰花呢裙、龙图腾、端午节、地方戏 等传统如何被发明、制造出来 第 8 章第 1 节 讲授、学生发言、 观看图片 √ √ √ 13 探讨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间传说等如何随 着旅游产业的兴起而被发明出来 第 8 章第 2 节 讲授、学生发言、 观看图片 √ √ √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 Fox, Kate. 2014.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Ltd 阅读书目 1. Fussell, Paul.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4. 2. Hobsbawm,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ed..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 福克斯著,姚云竹译.《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4. 福塞尔著,梁丽真等译.《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5. 霍布斯鲍姆、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 洛夫格伦、弗雷克曼著,赵丙祥、罗扬等译.《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生活史》. 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七、本课程与其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该课程可与英语国家概况、美国社会与文化等课程齐头并进,即便这几类课程之间有少数知 识点上的交叉、重叠,但总的来说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因此互补性更强。 八、说明 该课程可配合上海市举办的“外教社杯”跨文化交际大赛,鼓励同学在修读此课程时参加这 一比赛。2018 年我校代表队在这一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撰写人:孔维恒 审核人:杨德民 黄斐 教学院长:冯延群 日期:2018 年 11 月 13 日
7405119《美国华人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美国华人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课程编号:7405I9 学分:2学分 学 时:总学时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16讨论学时:16 课程负责人:朱弊 一、课程箭介(200字左右) 1.课程概祝 《美国华人文学》是全校人文通识教有课程,主要讲授美国华人移民史、美国华人的汉语包创 作和美国华人的英语创作这三大部分。通过阅读美国华人用中、英两种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使 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流散特点,华人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时代华人的文化认 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对文学的影响,了解华人在海外的流 散史,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消弭文化认知上的某些误区,尤其是对美国文化的误读。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 course elaborat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in the USA and Chinese American writings in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languages.Through reading bilingual literary writings,students can have a glimpse of Chinese diaspora in America,Chinese immigrants'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their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in a globalized era. By the end of this course.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globalization.They can overcome some blind spots in cross-cultural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especially the over-idealization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2.课程目标 2.1在全球化背景下解读美国华人移民史和华人对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贡献: 2.2了解华人的海外流散对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影响,理解文化翻译、文化杂糅、文化认同 等学术概念: 2.3阅读美国华人用中、英两种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中读懂全球化对个体的影响: 24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消弭文化认知上的某些误区,尤其是对美国文化的误读。 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学时备注 对课程目标的支排度 21222324 到出”牛的6
17 7405119《美国华人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 美国华人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课程编号:7405119 学 分:2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 16 讨论学时:16 课程负责人:朱骅 一、课程简介(200 字左右) 1. 课程概况 《美国华人文学》是全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主要讲授美国华人移民史、美国华人的汉语创 作和美国华人的英语创作这三大部分。通过阅读美国华人用中、英两种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使 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流散特点,华人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时代华人的文化认 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对文学的影响,了解华人在海外的流 散史,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消弭文化认知上的某些误区,尤其是对美国文化的误读。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 course elaborat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in the USA and Chinese American writings in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languages. Through reading bilingual literary writings, students can have a glimpse of Chinese diaspora in America, Chinese immigrants’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their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in a globalized era. By the end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globalization. They can overcome some blind spots in cross-cultural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the over-idealization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2. 课程目标 2.1 在全球化背景下解读美国华人移民史和华人对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贡献; 2.2 了解华人的海外流散对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影响,理解文化翻译、文化杂糅、文化认同 等学术概念; 2.3 阅读美国华人用中、英两种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中读懂全球化对个体的影响; 2.4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消弭文化认知上的某些误区,尤其是对美国文化的误读。 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第一章 19 世纪中 期到 20 世纪中期的 6 阅读:《金山歌集》、《木屋诗》、《木屋拘囚序》、《美 国天使岛华文遗诗新考》、《艳妇阿彩》、《扶桑》、Mrs. √ √ √ √
华人书写与华人形 Thousand Pieces of Gold:A 节美国华人移 第 作女性移 第二 节唐人街文学 第二节唐人街文学 唐人街地理》、《秀姑买屋》、《咱这半辈子》 第三节唐人街文学 8 Town(by Lin Yutang) The Fifth Chinese Daughter Eat a Bol of Tea 第四节新唐人街的 代”文学 节台湾留学生 节台湾留学生 6 警茶na2a 节台湾留学生 第四 民权运动 节性别问 三节代际问 凤i业erar,D,euet 四节东方主义问 第五章新移民文 可读:,《北京人在组《纸我很美丽也很 第一节新移民问题 第二节新移民问整 三、教学方法 实行“对分课堂”(PD)教学模式,即将每次的2小节课分为第一节课供学生讨论上节课与 课后布置阅读的材料,第二节课教师教授新选文的背景、特色,提供思考题。每周都有一次学生 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对美国华人文学的发展脉络、文学发展背后的社会与政治推动力进行必要的 讲授,并详细陈述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选 文主要在课后学生独立阅读,提出足够多的问愿在下一节课供小组讨论。平时作业量主要是书写 读书报告,每个讨论专题结束后都要撰写报告。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入、音像教材、课件 网上辅导(主要采用微信群、QQ、E-MAL、EOL系统等形式),以及坐班辅导答疑。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18
18 华人书写与华人形 象 第一节美国华人移 民史概述 第二节排华运动与 早期移民的汉 语写作 第三节早期女性移 民:艳妇阿彩、 扶桑和腊露 Spring Fragrance 、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A Biographical Novel 第二章 第一节唐人街文学 1 第二节唐人街文学 2 第三节唐人街文学 3 第四节新唐人街的 生存困境:社 会学视野 8 阅读: 《唐人街地理》、《秀姑买屋》、《咱这半辈子》、 《少女小渔》、《美霓》、China Town (by Lin Yutang)、 The Fifth Chinese Daughter、Eat a Bowl of Tea √ √ √ 第三章 “无根的 一代”文学 第一节台湾留学生 文学 1 第二节台湾留学生 文学 2 第三节台湾留学生 文学 3 6 1.期中论文 2.阅读:《雪地上的星星》、《芝加哥之死》、《桑青与桃 红》 √ √ √ 第四章 民权运动 后的华裔英语文学 第一节 性别问题 第二节 种族问题 第三节 代际问题 第四节东方主义问 题 8 阅读: Woman Warrior, Donald Duc, The Joy Luck Club,M. Butterfly √ √ √ 第五章 新移民文 学 第一节新移民问题 1 第二节新移民问题 2 4 阅读:《北京人在纽约》、《纸婚》、《我很美丽也很温 柔》、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 Typical American, Pangs of Love 5. 期末论文 6. 期末小组报告 7. 期末小组视频 √ √ 三、教学方法 实行“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即将每次的 2 小节课分为第一节课供学生讨论上节课与 课后布置阅读的材料,第二节课教师教授新选文的背景、特色,提供思考题。每周都有一次学生 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对美国华人文学的发展脉络、文学发展背后的社会与政治推动力进行必要的 讲授,并详细陈述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选 文主要在课后学生独立阅读,提出足够多的问题在下一节课供小组讨论。平时作业量主要是书写 读书报告,每个讨论专题结束后都要撰写报告。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课件、 网上辅导(主要采用微信群、QQ、E-MAIL、EOL 系统等形式),以及坐班辅导答疑。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