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发现》《祖国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肖邦故园 学习目标: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内容 1.基础字词 马厩J夙愿Su通衢大道qu茕茕孑立q0ngje 瘠薄j1b 缱绻 qian quan命运多舛 chuan 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lai簌簌si 2.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 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 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 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 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 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 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 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 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 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 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 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 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肖邦故园》《发现》《祖国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肖邦故园》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 学习内容: 1.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 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 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 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 岁学习作曲,8 岁便在音乐会上登 台演出,16 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 20 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 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 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 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 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 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 气节。1849 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 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 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 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 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 1927 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 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3.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 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 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 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 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 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 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 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 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 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 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 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 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 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 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 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 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 些描写各自是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颂歌的变奏
3. 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 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 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 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 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 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 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 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 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 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 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 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 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 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 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 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 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 些描写各自是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颂歌的变奏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激发爱国之情 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二、学习内容 (一)闻一多的《发现》 1、鉴赏诗歌不能只注意文本,就事论事,还应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 处的时代,特别是有关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这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 的读书方法。了解《发现》的创作背景。思考:诗人“发现”了什么?借助了哪些意象描 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满怀期待回国的诗人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用“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 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表现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表现了诗人 希望破灭后的失望和悲愤之情。 2、难道作者的发现仅是祖国的沉沦吗? 明确:“你在我心里”,这才是诗人真正的发现。这个发现,表现了诗人挚爱之情。正 因为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黑暗的现实恨之切。所以说,朱自清曾说过闻一多“是个 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 3、闻一多先生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反复诵读诗歌,用常见的朗 读记号,设计朗读方案:划出节奏、标出重音、判断语气。体现诗歌的音乐美,准确表达 作者强烈的情感。 (二)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 、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 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 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 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2、根据有关背景,思考:诗人笔下的“祖国土”象征了什么?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 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激发爱国之情。 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二、学习内容: (一)闻一多的《发现》 1、鉴赏诗歌不能只注意文本,就事论事,还应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 处的时代,特别是有关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这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 的读书方法。了解《发现》的创作背景。思考:诗人“发现”了什么?借助了哪些意象描 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满怀期待回国的诗人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用“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 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表现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表现了诗人 希望破灭后的失望和悲愤之情。 2、难道作者的发现仅是祖国的沉沦吗? 明确:“你在我心里”,这才是诗人真正的发现。这个发现,表现了诗人挚爱之情。正 因为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黑暗的现实恨之切。所以说,朱自清曾说过闻一多“是个 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 3、闻一多先生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反复诵读诗歌,用常见的朗 读记号,设计朗读方案:划出节奏、标出重音、判断语气。体现诗歌的音乐美,准确表达 作者强烈的情感。 (二)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 1、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 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 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 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2、根据有关背景,思考:诗人笔下的“祖国土”象征了什么?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 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
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3、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 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 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4、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 “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 络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一一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 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 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 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 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她曾在诗中这样吟唱: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粗 俗的谄媚我绝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可见,她唾弃那种对祖国的浅薄的 廉价的颂歌式的赞美,并称之为“粗俗的谄媚”,这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从灵魂深处重 新获得的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感,读来,对我们的心灵有强烈的冲击力,闪耀着真理的光 辉 情感脉络:沉郁—一—深情赞美、悲愤—一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总结 1、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几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 (1)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 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诗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 而是反思,透露出的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2)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 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 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 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
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3、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 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 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4、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 “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 络。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 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 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 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 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她曾在诗中这样吟唱: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粗 俗的谄媚我绝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可见,她唾弃那种对祖国的浅薄的 廉价的颂歌式的赞美,并称之为“粗俗的谄媚”,这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从灵魂深处重 新获得的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感,读来,对我们的心灵有强烈的冲击力,闪耀着真理的光 辉。 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总结 1、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几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 (1)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 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诗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 而是反思,透露出的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2)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 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 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 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
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2、小结: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俄罗斯19世纪诗人巴 拉廷斯基说过:“一个人被赋予才能,就意味着,不论怎样,他都要完成所承担的使命。” 即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造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 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 多、阿赫玛托娃等人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 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模拟试题】 《肖邦故园》 语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马厩(j)攜(u)掠庄(bi)护茕茕孑(jie)立 B.通衢(qu)烙(uo)印瘠j1)薄命途多舛( chuan) C.凤(s山)愿缱绻(quan)天鳆(lai)玲珑剔(t)透 D.值(qio)丽教诲(hui)簌簌(s)怏怏不乐(ya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糅合风驰电掣招摇撞骗相辅相成 B.枯燥阿谀奉承凤毛鳞角斩露头角 C.搔扰既往不咎老奸巨滑休养生息 D.编缉仗义执言返璞归真自立更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A.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B.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有能实现拿第一的梦想 C.班长、团支书一起合让(核计)着春游的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D.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2、小结: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俄罗斯 19 世纪诗人巴 拉廷斯基说过:“一个人被赋予才能,就意味着,不论怎样,他都要完成所承担的使命。” 即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造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 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 一多、阿赫玛托娃等人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 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模拟试题】 《肖邦故园》 [语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厩(jiù) 掳(lǔ)掠 庇(bì)护 茕茕孑(jié)立 B. 通衢(qú) 烙(luò)印 瘠(jí)薄 命途多舛(chuǎn) C. 夙(sù)愿 缱绻(quǎn) 天籁(lài) 玲珑剔(tī)透 D. 俏(qiào)丽 教诲(huì) 簌簌(sù) 怏怏不乐(yà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糅合 风驰电掣 招摇撞骗 相辅相成 B. 枯燥 阿谀奉承 凤毛鳞角 斩露头角 C. 搔扰 既往不咎 老奸巨滑 休养生息 D. 编缉 仗义执言 返璞归真 自立更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 A. 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B. 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有能实现拿第一的梦想。 C. 班长、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D. 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