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选(Ⅱ)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体有专选(Ⅱ)篮球 课程英文名称 Physic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 (II) Raskethall 课程编号10111003课程性质 通识课 适合层次 二年级本科 先修课程 体有专洗(「) 后继课程 学分1.0总学时30理论30实验 上机 课外 适用专业 学校各专业 大纲制定人 张松珍 制定日期 2025.1.15 大纲审核人 肖鹤 审核日期 (注:课程性质是指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环节:适合层次为本科或研 究生课程)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二年级体有专选课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对近年国家大政方针文件《关于全面加 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有工作的意见》、《体有强国建设纲要》解读可知:一、新时代学 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踪合 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有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有锻炼协调发展,帮助 学生在体有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篮球运动特有的观赏性、娱乐性、锻炼性、竞技性使得人们 对它特别青睐。本课程通过各项篮球技术练习、游戏、比赛及身体素质的学习,达到锻均 身体、磨练意志的目的,同时娱乐心情、陶治情操,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灵活大 脑。本课程主要讲授篮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竞赛规则,介绍篮球运动在 国际国内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提高篮球运动竞赛欣赏水平。 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1:通过1分钟跳绳、折返跑、俯卧撑、武当九式太极拳等身体素质的练习, 尤其是通过基本身体素质的各种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改善学生身体机能,全面 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后续体育课程内容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文 化的兴趣,在武当九式太极拳的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十堰市地方特色文化 魅力,对项目的推广、文化认同起一定作用。达到《国家体质锻炼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 工作基本标准》要求,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为后续体育课程内容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目标2:通过对篮球运动的运球、传接球、投篮、基本攻防技战术的学习和篮球 规则、篮球裁判法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动作技能的规范性,树立自主学习的终身体育观念。在学习篮球技术中, 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顾强拼搏精神及在快乐的锻炼中,提高灵敏、协调能力,改善心 肺功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同时普及相应的运动损伤常识,具有一定的运动 损伤的预防及处理能力。 课程目标3:在目标1、目标2完成的基础之上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组学习、共同学 习、相互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 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桔神。加强学生的更政教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
体育专选(Ⅱ)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体育专选(Ⅱ)篮球 课程英文名称 Physic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Ⅱ) Basketball 课程编号 10111003 课程性质 通识课 适合层次 二年级本科 先修课程 体育专选(Ⅰ) 后继课程 学分 1.0 总学时 30 理论 30 实验 上机 课外 适用专业 学校各专业 大纲制定人 张松珍 制定日期 2025.1.15 大纲审核人 肖鹤 审核日期 (注:课程性质是指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环节;适合层次为本科或研 究生课程)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二年级体育专选课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对近年国家大政方针文件《关于全面加 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解读可知:一、新时代学 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 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篮球运动特有的观赏性、娱乐性、锻炼性、竞技性使得人们 对它特别青睐。本课程通过各项篮球技术练习、游戏、比赛及身体素质的学习,达到锻炼 身体、磨练意志的目的,同时娱乐心情、陶冶情操,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灵活大 脑。本课程主要讲授篮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竞赛规则,介绍篮球运动在 国际国内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提高篮球运动竞赛欣赏水平。 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通过 1 分钟跳绳、折返跑、俯卧撑、武当九式太极拳等身体素质的练习, 尤其是通过基本身体素质的各种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改善学生身体机能,全面 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后续体育课程内容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文 化的兴趣,在武当九式太极拳的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十堰市地方特色文化 魅力,对项目的推广、文化认同起一定作用。达到《国家体质锻炼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 工作基本标准》要求,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为后续体育课程内容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目标 2:通过对篮球运动的运球、传接球、投篮、基本攻防技战术的学习和篮球 规则、篮球裁判法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动作技能的规范性,树立自主学习的终身体育观念。在学习篮球技术中, 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精神及在快乐的锻炼中,提高灵敏、协调能力,改善心 肺功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同时普及相应的运动损伤常识,具有一定的运动 损伤的预防及处理能力。 课程目标 3:在目标 1、目标 2 完成的基础之上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组学习、共同学 习、相互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 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
的精神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如下表所示: 表1课程教学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 支排的毕业要求(一级指标)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 意识,有不断学习和话应发展的能力。 1、2 毕业要求(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 承担个人、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二、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设计及学时分配 为促成各项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对理论教学环节、过程训练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等 达成途径进行具体规定,包括课内、 课外学时分配,如表2所示 表2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设计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 达成途径 目标 理论教学环节 讨程训练环节 身体素质、体有游戏、分组竞赛11学氏 集中与分解练 2 篮球技能5学时 集中与分解练习 理论讲授2学时:考核2学时 课堂提问、讨论、作业 合计 30学时(理论) 三、理论教学要求 表3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章节 知识点 教学要求 学时 器 掌握基本篮球运动及竞赛常 篮球及体有理论 教学提学 识。(支撑课程目标2) 3、篮球竞赛规则。 学程日标2 )理论知 明确1分 卧撞及 11 1、2、3 身体素质 淘醒:柔机协 分组克赛练习的锻炼价值。支 撑课程目标1、3) 2、能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课外的 运动处方。(支撞课程目标2) 基本姿势。 1、学习和练习篮球运动的技术 11 1、2、3 动作 篮球基本技术 3、传接球。 (支排 课程目标1) 6、持球突破。 ,全场往返运球上 考核 标这球上 4 1、2、3 考核 (支撑课程目标2、3) 身体素质:1分钟 2、身体素质。(支撑课程目标1)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和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的精神。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如下表所示: 表 1 课程教学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 支撑的毕业要求(一级指标)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 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 毕业要求(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 承担个人、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3 二、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设计及学时分配 为促成各项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对理论教学环节、过程训练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等 达成途径进行具体规定,包括课内、课外学时分配,如表 2 所示。 表 2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设计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 目标 达成途径 理论教学环节 过程训练环节 1 身体素质、体育游戏、分组竞赛 11 学时 集中与分解练习 2 篮球技能 15 学时 集中与分解练习 3 理论讲授 2 学时;考核 2 学时 课堂提问、讨论、作业 合计 30 学时(理论) 三、理论教学要求 表 3 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章节 知识点 教学要求 学时 支撑课程 教学目标 篮球及体育理论 1、教学常规。 2、篮球课程教学。 3、篮球竞赛规则。 1、掌握基本篮球运动及竞赛常 识。(支撑课程目标 2) 2、学习篮球运动方法和理论知 识。(支撑课程目标 2、3) 2 2、3 身体素质 力量、耐力、柔韧、协 调性等素质。 1、明确 1 分钟跳绳、俯卧撑及 分组竞赛练习的锻炼价值。(支 撑课程目标 1、3) 2、能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课外的 运动处方。(支撑课程目标 2) 11 1、2、3 篮球基本技术 1、基本姿势。 2、移动。 3、传接球。 4、运球。 5、投篮。 6、持球突破。 1、学习和练习篮球运动的技术 动作。(支撑课程目标 2) 2、分组进行练习和学习。(支撑 课程目标 1) 3、以赛促练,多进行半场竞赛。 (支撑课程目标 1、2、3) 11 1、2、3 考核 1、全场往返运球上 篮。 2、身体素质:1 分钟 跳绳。 1、分组进行全场往返运球上篮 考核。(支撑课程目标 2、3) 2、身体素质。(支撑课程目标 1) 4 1、2、3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和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一)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表4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总比例支排课程目标 对课堂学习、作业完成、分组练习等内 容的过程中,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 过程考核 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进行 30% 1、2、3 老核。 篮球全场往返运球上篮的掌握情况,自 专项技能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 40% 1、2、3 适应发展的能力等进行考核。 对耐力、力量、燥发力及协调性等主要 身体素质 30% 1、2、3 素质和 总评成绩100分=期末考试成绩70%+过程考核成绩30%。 1)期末考试70%: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重难点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情况,使学生在耐力、力量、爆发力及协调性等主要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学生 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作技能的规范性,树立自主学习的终 身体有观念。在学习篮球技术中,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顾强拼搏。 2)过程考核30%: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 精神。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本门课程学生总评成绩=考核成绩总分A(满分100分)*30%+考核成绩总分B(满分100 分)*40%+过程考核C(满分30分) 表5课程考核内容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目标值 平均值 指标点达成度 课程目标1 期末考试1:1分钟跳 100 A 黑品 期末考试2:全场运球 0.4*A 课程目标2 100 B 上篮 0.4*100 课程目标3 完成课外练习和作业 呢 C1+C2 10+20 注:1)考核题目100%支撑课程目标: 2)平均值根据学生实际得到的考试成绩和其它各项成绩进行统计获得。 ((三)评定方法与标准(考核占比30% 考核内容:1分钟跳绳动作及要求
表 4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总比例 支撑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对课堂学习、作业完成、分组练习等内 容的过程中,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 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进行 考核。 30% 1、2、3 专项技能 篮球全场往返运球上篮的掌握情况,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 适应发展的能力等进行考核。 40% 1、2、3 身体素质 对耐力、力量、爆发力及协调性等主要 素质和 30% 1、2、3 总评成绩 100 分= 期末考试成绩 70%+ 过程考核成绩 30%。 1 )期末考试 70%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重难点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情况,使学生在耐力、力量、爆发力及协调性等主要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学生 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作技能的规范性,树立自主学习的终 身体育观念。在学习篮球技术中,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顽强拼搏。 2 )过程考核 30%: 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 精神。 (二)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本门课程学生总评成绩=考核成绩总分 A(满分 100 分)*30%+考核成绩总分 B(满分 100 分)*40%+过程考核 C(满分 30 分) 表 5 课程考核内容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目标值 平均值 指标点达成度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1:1 分钟跳 绳 100 A 0.3 ∗ 𝐵 0.3 ∗ 100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2:全场运球 上篮 100 B 0.4 ∗ 𝐴 0.4 ∗ 100 课程目标 3 完成课外练习和作业 30 C 𝐶1 + 𝐶2 10 + 20 注:1)考核题目 100%支撑课程目标; 2)平均值根据学生实际得到的考试成绩和其它各项成绩进行统计获得。 ((三)评定方法与标准(考核占比 30%) 考核内容:1 分钟跳绳动作及要求
考核方法:两人一组,一人测试,一人计数。考试者将绳的长短调至适宜长度,听到开 始信号后开始跳绳,每跳跃一次且摇绳一回环(一周圈),计为一次。听到结束信号后停 止,在规定的一分钟时间内,记录学生跳绳的次数。 3、考核标准: 表6耐力素质(一分钟跳绳)评定标准
考核方法:两人一组,一人测试,一人计数。考试者将绳的长短调至适宜长度,听到开 始信号后开始跳绳,每跳跃一次且摇绳一回环(一周圈),计为一次。听到结束信号后停 止,在规定的一分钟时间内,记录学生跳绳的次数。 3、考核标准: 表 6 耐力素质(一分钟跳绳)评定标准
占比30% 分值 成绩(次) 成绩(次) 分值 占比30% 分数 分数 30 100 185 133 63 18.9 29.7 99 184 132 62 18.6 29.4 183 131 61 183 29.1 97 182 130 60 18 28.8 96 181 129 59 17.7 28.5 128 14 28.2 94 178 127 57 17.1 27.9 93 176 126 56 16.8 27.6 174 12 55 16.5 27.3 91 172 124 54 16.2 27 90 170 123 53 15.9 26.7 89 168 122 52 15.6 26.4 166 121 51 15.3 26.1 87 164 120 50 15 25.8 86 162 118 49 147 25.5 160 116 14.4 25.2 84 159 114 47 14.1 24.9 83 158 112 46 13.8 24.6 167 110 45 13.5 24.3 81 156 108 44 13.2 24 80 155 106 43 12.9 23.7 79 154 104 42 12.6 23.4 78 153 102 41 12.3 23.1 77 152 100 40 12 22.8 76 151 99 39 11.7 22.5 150 38 11.4 22.2 74 148 97 37 11.1 21.9 73 146 96 36 10.8 21.6 72 144 95 35 l0.6 21.3 71 142 94 34 10.2 21 70 140 93 33 9.9 20.7 139 92 32 9.6 20.4 68 138 91 31 9.3 20.1 67 137 90 30 9 (四)全场坛球上篮评定方法与标准(考核占比40%) 1、考核方法:按照学生名单顺序依次进行,每次1人,在规定区域计时考试。从端线 开始运球上篮,往返4次,要求命中四次,不进须补进,计总时间。运球 一端底线出发
(四)全场运球上篮评定方法与标准(考核占比 40%) 1、考核方法:按照学生名单顺序依次进行,每次 1 人,在规定区域计时考试。从端线 开始运球上篮,往返 4 次,要求命中四次,不进须补进,计总时间。运球从一端底线出发计 占比 30% 分数 分值 成绩(次) 成绩(次) 分值 占比 30% 分数 30 100 185 133 63 18.9 29.7 99 184 132 62 18.6 29.4 98 183 131 61 18.3 29.1 97 182 130 60 18 28.8 96 181 129 59 17.7 28.5 95 180 128 58 17.4 28.2 94 178 127 57 17.1 27.9 93 176 126 56 16.8 27.6 92 174 125 55 16.5 27.3 91 172 124 54 16.2 27 90 170 123 53 15.9 26.7 89 168 122 52 15.6 26.4 88 166 121 51 15.3 26.1 87 164 120 50 15 25.8 86 162 118 49 14.7 25.5 85 160 116 48 14.4 25.2 84 159 114 47 14.1 24.9 83 158 112 46 13.8 24.6 82 157 110 45 13.5 24.3 81 156 108 44 13.2 24 80 155 106 43 12.9 23.7 79 154 104 42 12.6 23.4 78 153 102 41 12.3 23.1 77 152 100 40 12 22.8 76 151 99 39 11.7 22.5 75 150 98 38 11.4 22.2 74 148 97 37 11.1 21.9 73 146 96 36 10.8 21.6 72 144 95 35 10.5 21.3 71 142 94 34 10.2 21 70 140 93 33 9.9 20.7 69 139 92 32 9.6 20.4 68 138 91 31 9.3 20.1 67 137 90 3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