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模块化系统 由于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扩展与配置具有典型性,可把 这些典型配置做成用户系列板(比如主机板、A/D板、D /A板、A/D/A板、Ⅰ/○板、打印机接口板、通信接口 板等),供用户选择使用。用户可根据应用系统的要求, 选择适当的功能模块组合成自己的测控系统。 模块化结构是大、中型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可以 大大减少用户在硬件开发上投入的力量,且可使硬件开发 周期缩到最短。但目前我国单片机应用系统模块化产品水 平尚不高,软硬件配套工作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
◼ 2. 模块化系统 ◼ 由于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扩展与配置具有典型性,可把 这些典型配置做成用户系列板(比如主机板、A/D板、D /A板、A/D/A板、I/O板、打印机接口板、通信接口 板等),供用户选择使用。用户可根据应用系统的要求, 选择适当的功能模块组合成自己的测控系统。 ◼ 模块化结构是大、中型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可以 大大减少用户在硬件开发上投入的力量,且可使硬件开发 周期缩到最短。但目前我国单片机应用系统模块化产品水 平尚不高,软硬件配套工作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
3.单片单板机系统 受通用CPU单板机(如IP801等)的影响,同时也考虑 多种应用目的,国内有用单片机来构成单片单板机。这种 系统的硬件按典型应用系统配置,并配有监控程序,具有 自开发能力。但是,单板机的固定结构形式常使应用系统 不能获得最佳配置(即软硬件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品批量大时,软、硬件资源浪费较大。但这种系统可以减 少研制时的硬件工作量和部分软件工作量,并且具有二次 开发能力,故可加速应用系统的研制速度,缩短开发周期, 通常可用于教学系统
◼ 3. 单片单板机系统 ◼ 受通用CPU单板机(如TP801等)的影响,同时也考虑 多种应用目的,国内有用单片机来构成单片单板机。这种 系统的硬件按典型应用系统配置,并配有监控程序,具有 自开发能力。但是,单板机的固定结构形式常使应用系统 不能获得最佳配置(即软硬件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产 品批量大时,软、硬件资源浪费较大。但这种系统可以减 少研制时的硬件工作量和部分软件工作量,并且具有二次 开发能力,故可加速应用系统的研制速度,缩短开发周期, 通常可用于教学系统
713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1对设计者的要求 定的硬件基础知识。设计者不仅要掌握各种单片机 存储器(如 EPROM、E2PROM、RAM和I/O接口(如8255 8155、8279及其它功能器件),还要掌握键盘、开关、检测 各种输入量的传感器、控制用的执行装置以及与单片机和 各种仪器进行通信的接口等。 (2)一定的软件设计能力。设计者能根据系统的要求,设 计出所需要的程序。比如数据采样程序、A/D或D/A转 换程序、数码转换程序、数字滤波程序、标度变换程序、 键盘处理程序、显示及打印程序以及各种控制算法和非线 性补偿程序等等
7.1.3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 1. 对设计者的要求 ◼ (1) 一定的硬件基础知识。设计者不仅要掌握各种单片机、 存储器(如EPROM、E2PROM、RAM)和I/O接口(如8255、 8155、8279及其它功能器件),还要掌握键盘、开关、检测 各种输入量的传感器、控制用的执行装置以及与单片机和 各种仪器进行通信的接口等。 ◼ (2) 一定的软件设计能力。设计者能根据系统的要求,设 计出所需要的程序。比如数据采样程序、A/D或D/A转 换程序、数码转换程序、数字滤波程序、标度变换程序、 键盘处理程序、显示及打印程序以及各种控制算法和非线 性补偿程序等等
■(3)有综合运用和分析的能力。 设计者要能够将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复杂设计任务 划分成许多便于实现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软件和硬件折 衷问题能够恰当地运用。 ■(④设计者还要掌握生产过程的工艺性能及被测参 数的测量方法以及被控对象的动、静态特性等
◼ (3) 有综合运用和分析的能力。 ◼ 设计者要能够将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复杂设计任务 划分成许多便于实现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软件和硬件折 衷问题能够恰当地运用。 ◼ (4) 设计者还要掌握生产过程的工艺性能及被测参 数的测量方法以及被控对象的动、静态特性等
2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要求 ■1.可靠性要高 这是对应用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 提高应用系统可靠性的常用几种方法: (1).用双机冗余系统; ■(2)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 3)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 4进行软硬件滤波; ⑤5提高印刷电路板的质量,设计电路板时布线及 接地要合理; ■(⑥对供电电源采用抗干扰措施 ⑦输入输出通道采取抗干扰措施
2. 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要求 ◼ 1. 可靠性要高 ◼ 这是对应用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 ◼ 提高应用系统可靠性的常用几种方法: ◼ (1) 采用双机冗余系统; ◼ (2) 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 ◼ (3) 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 ◼ (4) 进行软硬件滤波; ◼ (5) 提高印刷电路板的质量,设计电路板时布线及 接地要合理; ◼ (6) 对供电电源采用抗干扰措施; ◼ (7) 输入输出通道采取抗干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