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概述 7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概述 7.1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分类 按照单片机系统扩展与系统配置的状况,单片机应用系统可分为最小系统、典型应 用系统和增强应用系统等。 1最小应用系统 最小应用系统是指能维持单片机运行的最简配置系统。这种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 廉,常构成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如开关状态的输入/输出控制、时序控制等 这种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构成很简单,对于片内有 EPROM的单片机,只要配上晶 振、复位电路和电源就可以构成最小应用系统。而对于片内无 EPROM的单片机,其最 小应用系统除了配置晶振、复位电路和电源外,还需扩展程序存储器。图7-1所示是8031 的最小系统 最小应用系统的功能完全取决于单片机芯片技术水平 TALI 20p XTAL2 74ts373 2716 IHRESET ALE 图7-18c31的最小系统 2典型应用系统 典型应用系统是指单片机要完成一般工业测、控功能所必须具备的硬件结构系统。 它包括系统扩展与系统配置两部分内容。 系统扩展是指在单片机内部程序存储器(ROM/ EPROM)、数据存储器(RAM及输入 /输出(/O口等部分不能满足系统要求时,需在片外扩展的部分。扩展多少,视系统 要求而定。 系统配置是指单片机为满足应用要求所应配置的基本外部设备,如键盘、显示器等。 单片机典型应用系统如图7-2所示
- 1 - 第七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概述 7.1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概述 7.1.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分类 按照单片机系统扩展与系统配置的状况,单片机应用系统可分为最小系统、典型应 用系统和增强应用系统等。 1 最小应用系统 最小应用系统是指能维持单片机运行的最简配置系统。这种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 廉,常构成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如开关状态的输入/输出控制、时序控制等。 这种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构成很简单,对于片内有 EPROM 的单片机,只要配上晶 振、复位电路和电源就可以构成最小应用系统。而对于片内无 EPROM 的单片机,其最 小应用系统除了配置晶振、复位电路和电源外,还需扩展程序存储器。图 7-1 所示是 8031 的最小系统。 最小应用系统的功能完全取决于单片机芯片技术水平。 2 典型应用系统 典型应用系统是指单片机要完成一般工业测、控功能所必须具备的硬件结构系统。 它包括系统扩展与系统配置两部分内容。 系统扩展是指在单片机内部程序存储器(ROM/EPROM)、数据存储器(RAM)及输入 /输出(I/O)口等部分不能满足系统要求时,需在片外扩展的部分。扩展多少,视系统 要求而定。 系统配置是指单片机为满足应用要求所应配置的基本外部设备,如键盘、显示器等。 单片机典型应用系统如图 7-2 所示
EPRO 显示 单片机 ROM I/O扩展 图7-2典型应用系统框图 3增强应用系统 增强应用系统是指包含为了加强典型系统的人机对话、与其他设备通讯和系统测控 而增设外设与接口的系统,如图7-3所示 外设增强部分主要是外设接口,通常采用标准外部总线,如RS-232C通用串行接 口、IEEE一488仪器接口和圣特尼克( Centronic)打印机接口等。 外部设备配置的接口可以通过I/O口或扩展的I/O口构成,通常可按打印机、绘 图仪、磁带机和CRT等 口1量接只发判的数想考机有标C总口23C或计标谁接 测控增强部分主要是传感器接口与伺服驱动控制接口。它们直接与工业现场相连 是干扰进入系统的主要渠道,一般都要采取隔离措施。 测控接口一般分为输入采集与输出控制 数字量检测 先电隔腐 模拟量检测一A0D 通 型应用系统 用 干关量检测 光电隔离 外 设 干关量控制 光电隔离 伺服驱 动控制 D/A 测控增强 外设增强 图7-3增强应用系统框图 对于数字量(频率、周期、相位、计数)的采集,其输入比较简单,数字脉冲可直接 作为计数输入、测试输入、I/O口输入或作中断源输入进行事件计数、定时计数,实 现脉冲的频率、周期、相位及计数测量。对于模拟量的采集,需要通过A/D变换后才 能送总线或扩展I/O口,并要配以相应的A/D转换控制信号及地址线。对于开关量
- 2 - 3 增强应用系统 增强应用系统是指包含为了加强典型系统的人机对话、与其他设备通讯和系统测控 而增设外设与接口的系统,如图 7-3 所示。 外设增强部分主要是外设接口,通常采用标准外部总线,如 RS 一 232C 通用串行接 口、IEEE 一 488 仪器接口和圣特尼克(Centronic)打印机接口等。 外部设备配置的接口可以通过 I/O 口或扩展的 I/O 口构成,通常可按打印机、绘 图仪、磁带机和 CRT 等。 通信接口实现系统与外界的数据交换,常用串行标准接口 RS-232C 或并行标准接 口 I IEEE-488 等。飞利浦的某些型号单片机集成有 CAN 总线接口。 测控增强部分主要是传感器接口与伺服驱动控制接口。它们直接与工业现场相连, 是干扰进入系统的主要渠道,一般都要采取隔离措施。 测控接口一般分为输入采集与输出控制。 对于数字量(频率、周期、相位、计数)的采集,其输入比较简单,数字脉冲可直接 作为计数输入、测试输入、I/O 口输入或作中断源输入进行事件计数、定时计数,实 现脉冲的频率、周期、相位及计数测量。对于模拟量的采集,需要通过 A/D 变换后才 能送总线或扩展 I/O 口,并要配以相应的 A/D 转换控制信号及地址线。对于开关量
的采集则一般通过光电隔离输入I/O口或扩展I/O口 应用系统可根据任何一种输入条件或内部运行结果进行输出控制。开关量输出控制 有信号开关阵列、时序开关和逻辑开关等,一般是通过I/O口或扩展I/O口输出。模 拟量的输出常为伺服驱动控制,控制输出通过D/A变换后送入伺服驱动电路 7.12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构成方式 单片机应用系统有三种结构方式 1专用系统 这种系统的扩展与配置完全是按照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的。系统硬件只需满足 应用要求,系统中只配备应用软件(固化在ROM或 EPROM中),故系统有最佳配置 系统的软应件资源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但这种系统无自开发能力,要有开发工具的支 持。采用这种结构方式,要求有较强的软硬件开发基础。 专用系统主要用在大批量生产的仪器、设备和家用电器等方面作测控用。一般不需 要很多按键,甚至可以不要 2模块化系统 由于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扩展与配置具有典型性,可把这些典型配置做成用户系列板 (比如主机板、A/D板、D/A板、A/D/A板、Ⅰ/O板、打印机接口板、通信接口 板等),供用户选择使用。用户可根据应用系统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功能模块组合成自 己的测控系统。模块化结构是大、中型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大大减少用户在硬 件开发上投入的力量,且可使硬件开发周期缩到最短。但目前我国单片机应用系统模块 化产品水平尚不高,软硬件配套工作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 3单片单板机系统 受通用CPU单板机(如TP801等)的影响,同时也考虑多种应用目的,国内有用单片 机来构成单片单板机。这种系统的硬件按典型应用系统配置,并配有监控程序,具有自 开发能力。但是,单扳机的固定结构形式常使应用系统不能获得最佳配置(即软硬件资 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产品批量大时,软、硬件资源浪费较大。但这种系统可以减少 研制时的硬件工作量和部分软件工作量,并且具有二次开发能力,故可加速应用系统的 研制速度,缩短开发周期。 713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要设计一个最佳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者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一定的硬件基础知识。设计者不仅要掌握各种单片机、存储器(如 EPROM、 E2PROM、RAM和I/O接口(如8255、8155、8279及其它功能器件),还要掌握键盘、 开关、检测各种输入量的传感器、控制用的执行装置以及与单片机和各种仪器进行通信 的接口等。 (2)一定的软件设计能力。设计者能根据系统的要求,设计出所需要的程序。比如 数据采样程序、A/D或D/A转换程序、数码转换程序、数字滤波程序、标度变换程 序、键盘处理程序、显示及打印程序以及各种控制算法和非线性补偿程序等等 (3)有综合运用和分析的能力。设计者要能够将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复杂设计任 务划分成许多便于实现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软件和硬件折衷问题能够恰当地运用。 (4)设计者还要掌握生产过程的工艺性能及被测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被控对象的 动、静态特性等。 对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 3 - 的采集则一般通过光电隔离输入 I/O 口或扩展 I/O 口。 应用系统可根据任何一种输入条件或内部运行结果进行输出控制。开关量输出控制 有信号开关阵列、时序开关和逻辑开关等,一般是通过 I/O 口或扩展 I/O 口输出。模 拟量的输出常为伺服驱动控制,控制输出通过 D/A 变换后送入伺服驱动电路。 7.1.2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构成方式 单片机应用系统有三种结构方式。 1 专用系统 这种系统的扩展与配置完全是按照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的。系统硬件只需满足 应用要求,系统中只配备应用软件(固化在 ROM 或 EPROM 中),故系统有最佳配置, 系统的软应件资源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但这种系统无自开发能力,要有开发工具的支 持。采用这种结构方式,要求有较强的软硬件开发基础。 专用系统主要用在大批量生产的仪器、设备和家用电器等方面作测控用。一般不需 要很多按键,甚至可以不要。 2 模块化系统 由于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扩展与配置具有典型性,可把这些典型配置做成用户系列板 (比如主机板、A/D 板、D/A 板、A/D/A 板、I/O 板、打印机接口板、通信接口 板等),供用户选择使用。用户可根据应用系统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功能模块组合成自 己的测控系统。模块化结构是大、中型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大大减少用户在硬 件开发上投入的力量,且可使硬件开发周期缩到最短。但目前我国单片机应用系统模块 化产品水平尚不高,软硬件配套工作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 3 单片单板机系统 受通用 CPU 单板机(如 TP801 等)的影响,同时也考虑多种应用目的,国内有用单片 机来构成单片单板机。这种系统的硬件按典型应用系统配置,并配有监控程序,具有自 开发能力。但是,单扳机的固定结构形式常使应用系统不能获得最佳配置(即软硬件资 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产品批量大时,软、硬件资源浪费较大。但这种系统可以减少 研制时的硬件工作量和部分软件工作量,并且具有二次开发能力,故可加速应用系统的 研制速度,缩短开发周期。 7.1.3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要设计一个最佳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者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一定的硬件基础知识。设计者不仅要掌握各种单片机、存储器(如 EPROM、 E2PROM、RAM)和 I/O 接口(如 8255、8155、8279 及其它功能器件),还要掌握键盘、 开关、检测各种输入量的传感器、控制用的执行装置以及与单片机和各种仪器进行通信 的接口等。 (2) 一定的软件设计能力。设计者能根据系统的要求,设计出所需要的程序。比如 数据采样程序、A/D 或 D/A 转换程序、数码转换程序、数字滤波程序、标度变换程 序、键盘处理程序、显示及打印程序以及各种控制算法和非线性补偿程序等等。 (3) 有综合运用和分析的能力。设计者要能够将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复杂设计任 务划分成许多便于实现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软件和硬件折衷问题能够恰当地运用。 (4) 设计者还要掌握生产过程的工艺性能及被测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被控对象的 动、静态特性等。 对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可靠性要高 这是应用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尤其是在实时控制系统中,可靠性和实时性 是两项极为重要的指标。这是因为一旦系统出故障,将造成整个生产过程的混乱,监视 或指挥系统失灵,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对可靠性的考虑应贯 穿于每一个环节。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双机系统 即用两片单片机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由于单片机价 格不高,连接方便,故常常使用双机系统。 (2)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 集散式控制系统是一种分级分布式控制方案。这种方案采用多个单片机作为前置处 理机,它们分别完成系统的某部分控制功能,系统则用一个主单片机对各个前置机进行 监督和管理。这种分散控制的系统,可使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减至最小。当某一个前 置机出现故障时,它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且它所担负的任务还可由主机或其它前置机 承担。如主机岀现故障,前置处理机仍可以独立地完成对被控对象的控制,这样就大大 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MCS-51单片机的多机通信功能,非常适合于构成集散式控制系统。把一个控制系 统划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由一个8031控制。各个子系统经8031 的串行口和主机通信,接受主机的监督、管理。主机除了对各个子系统日常管理外,还 诊断各个子系统是否在正常运转,当发现某一个子系统有故障时,做出应急处理。这种 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可靠性方面比集中式控制系统有明显的优点。 (3)进行软硬件滤波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输入信号中,一般都含有种种噪声和干扰,它们主要来自被测 信号本身、传感器或外界干扰。为了提髙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各种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常常采用硬件去藕滤波及软件数字滤波来消除干扰的影响。常用的数字滤波方法有中值 滤波、算术平均值滤波和防脉冲干扰平均増值滤波等。 (4)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 1.在系统硬件设计和加工时,力求在满足性能条件下元器件数量最少,尽量采用集 成电路或集成度高的芯片 2.对元器件进行严格的测试、筛选和老化,做到减额使用。经验表明,为了提高应 用系统的可靠性,电容器应在额定电压50%以下使用;电阻器应在额定功率25%以下 使用;电感和铁芯线因应在额定电压60%使用:晶体管应在额定功率20%-30%内使 用。当然,减额使用要视具体条件而定,比如继电器线因减荷则吸力小,使继电器正常 工作失灵,反而降低了可靠性。因此,减额使用要适当,还要视具体条件区别对待之 3.元器件的失效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元器件降温使用,其失效率可降低几倍到 几十倍 4.设计时对元器件的负载、速度等技术参数应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 (5)提高印刷电路板的质量,设计电路板时布线及接地要合理 (6)对供电电源采用抗干扰措施
- 4 - 1. 可靠性要高 这是应用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尤其是在实时控制系统中,可靠性和实时性 是两项极为重要的指标。这是因为一旦系统出故障,将造成整个生产过程的混乱,监视 或指挥系统失灵,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对可靠性的考虑应贯 穿于每一个环节。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采用双机系统 即用两片单片机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由于单片机价 格不高,连接方便,故常常使用双机系统。 (2) 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 集散式控制系统是一种分级分布式控制方案。这种方案采用多个单片机作为前置处 理机,它们分别完成系统的某部分控制功能,系统则用一个主单片机对各个前置机进行 监督和管理。这种分散控制的系统,可使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减至最小。当某一个前 置机出现故障时,它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且它所担负的任务还可由主机或其它前置机 承担。如主机出现故障,前置处理机仍可以独立地完成对被控对象的控制,这样就大大 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MCS-51 单片机的多机通信功能,非常适合于构成集散式控制系统。把一个控制系 统划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由一个 8031 控制。各个子系统经 8031 的串行口和主机通信,接受主机的监督、管理。主机除了对各个子系统日常管理外,还 诊断各个子系统是否在正常运转,当发现某一个子系统有故障时,做出应急处理。这种 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可靠性方面比集中式控制系统有明显的优点。 (3) 进行软硬件滤波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输入信号中,一般都含有种种噪声和干扰,它们主要来自被测 信号本身、传感器或外界干扰。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各种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常常采用硬件去藕滤波及软件数字滤波来消除干扰的影响。常用的数字滤波方法有中值 滤波、算术平均值滤波和防脉冲干扰平均增值滤波等。 (4) 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 1. 在系统硬件设计和加工时,力求在满足性能条件下元器件数量最少,尽量采用集 成电路或集成度高的芯片; 2. 对元器件进行严格的测试、筛选和老化,做到减额使用。经验表明,为了提高应 用系统的可靠性,电容器应在额定电压 50%以下使用;电阻器应在额定功率 25%以下 使用;电感和铁芯线因应在额定电压 60%使用;晶体管应在额定功率 20%一 30%内使 用。当然,减额使用要视具体条件而定,比如继电器线因减荷则吸力小,使继电器正常 工作失灵,反而降低了可靠性。因此,减额使用要适当,还要视具体条件区别对待之; 3. 元器件的失效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元器件降温使用,其失效率可降低几倍到 几十倍; 4. 设计时对元器件的负载、速度等技术参数应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 (5) 提高印刷电路板的质量,设计电路板时布线及接地要合理 (6) 对供电电源采用抗干扰措施
①采用带屏蔽层的电源变压器;②加电源低通滤波器。 (⑦)输入输出通道采取抗干扰措施 ①采用光电隔离电路,这对数字量和开关量的输入输出效果很好 ②采用双绞线,能有效地抗共模干扰。 2.自诊断功能要强 在进行系统整体设计时,一定要考虑系统的故障自动检测和处理的功能。当系统正 常运行时,定时对各模块进行自诊断,并对外界出现的异常情况作出快速应变处理。对 于出现无法解决的情况,应能及时切换后备装置投入工作,或及时报警,以提醒人工干 预。对于集散控制系统,主机除了对各子系统的例行监督管理外,还要诊断各子系统是 否在正常运转,当发现某个系统有故障时,应立即进行处理。 3.操作和维修要方便 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时,应考虑操作和维修方便,尽量降低对操作人员的专业 知识的要求,以便于系统的推广。系统的控制面板上开关不能太多、太复杂,操作顺序 应简单明了,输入输出应用十进制表示,功能符号简明直观。结构应规范化、模块化, 并配有现场故障诊断程序。 4.性能/价格比高 个单片机应用系统能否被广泛地采用,关键在于是否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硬件 软化是提高系统性能/价格比的实用方法。 在系统总体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少硬件成本,能用软件实现的功能尽量用软件实现 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软件和硬件结构的通用性和可扩充性是十分重要的。 上述四点是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时应考虑的基本要求。对不同的应用系统还有许多 特定的要求,如精度、速度、体积、重量及监视手段等,这些均须根据具体系统的要求 而定。 7.14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设计 1.应用系统硬件设计内容 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1)系统扩展。通过系统扩展,构成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它是单片机应用系统 中的核心部分。系统的扩展方法、内容、规模与所选用的单片机系列,以及供应状态有 关。不同系列的单片机,内部结构、外部总线特征均不相同。扩展部分设计包括存储器 扩展和接口扩展。存储器的扩展指 EPROM、 EEPROM和RAM的扩展,接口扩展是指 8255、8155、8279以及其它功能器件的扩展。关于系统扩展,在此不做专门论述 (2)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如信号测量功能模块、信号控制功能模块、人机对话功能 模块、通讯功能模块等,根据系统功能要求配置相应的AD、D/A、键盘、显示器、打 印机等外围设备。 2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使硬件设计具有先进性、合理性,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尽可能选择典型电路,尤其是要优先选用符合单片杋常规用法的标准化、模块 化的典型申路。这样可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和结构的灵活性。 (2)系统的扩展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应充分淸足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并留有适当
- 5 - ①采用带屏蔽层的电源变压器; ②加电源低通滤波器。 (7) 输入输出通道采取抗干扰措施 ①采用光电隔离电路,这对数字量和开关量的输入输出效果很好; ②采用双绞线,能有效地抗共模干扰。 2.自诊断功能要强 在进行系统整体设计时,一定要考虑系统的故障自动检测和处理的功能。当系统正 常运行时,定时对各模块进行自诊断,并对外界出现的异常情况作出快速应变处理。对 于出现无法解决的情况,应能及时切换后备装置投入工作,或及时报警,以提醒人工干 预。对于集散控制系统,主机除了对各子系统的例行监督管理外,还要诊断各子系统是 否在正常运转,当发现某个系统有故障时,应立即进行处理。 3.操作和维修要方便 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时,应考虑操作和维修方便,尽量降低对操作人员的专业 知识的要求,以便于系统的推广。系统的控制面板上开关不能太多、太复杂,操作顺序 应简单明了,输入输出应用十进制表示,功能符号简明直观。结构应规范化、模块化, 并配有现场故障诊断程序。 4.性能/价格比高 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能否被广泛地采用,关键在于是否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硬件 软化是提高系统性能/价格比的实用方法。 在系统总体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少硬件成本,能用软件实现的功能尽量用软件实现。 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软件和硬件结构的通用性和可扩充性是十分重要的。 上述四点是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时应考虑的基本要求。对不同的应用系统还有许多 特定的要求,如精度、速度、体积、重量及监视手段等,这些均须根据具体系统的要求 而定。 7.1.4 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设计 1.应用系统硬件设计内容 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1) 系统扩展。通过系统扩展,构成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它是单片机应用系统 中的核心部分。系统的扩展方法、内容、规模与所选用的单片机系列,以及供应状态有 关。不同系列的单片机,内部结构、外部总线特征均不相同。扩展部分设计包括存储器 扩展和接口扩展。存储器的扩展指 EPROM、EEPROM 和 RAM 的扩展,接口扩展是指 8255、8155、8279 以及其它功能器件的扩展。关于系统扩展,在此不做专门论述。 (2) 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如信号测量功能模块、信号控制功能模块、人机对话功能 模块、通讯功能模块等,根据系统功能要求配置相应的 A/D、D/A、键盘、显示器、打 印机等外围设备。 2 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使硬件设计具有先进性、合理性,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 尽可能选择典型电路,尤其是要优先选用符合单片机常规用法的标准化、模块 化的典型电路。这样可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和结构的灵活性。 (2) 系统的扩展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应充分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并留有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