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七年制和五年制使用)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编写 2012年3月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七年制和五年制使用) 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编写 2012 年 3 月
大纲使用说明 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以及全国执业医师考 试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教学实践和学校教学计划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 编制了本教学大纲,供七年制和五年制临床医学及其各专业方向、儿科医学专业 口腔、法医、基础、预防、检验、护理等使用。 病理学共108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1。理论课内容通过课堂讲授、 讨论、自学、结合实验课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大纲要求并按掌握、 熟悉与了解三级要求进行讲解和学习。为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在教学中应试行 双语教学。教学中要打破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大纲使用说明 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病理学》以及全国执业医师考 试大纲的要求, 结合本校教学实践和学校教学计划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 编制了本教学大纲,供七年制和五年制临床医学及其各专业方向、儿科医学专业、 口腔、法医、基础、预防、检验、护理等使用。 病理学共 108 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 1:1。理论课内容通过课堂讲授、 讨论、自学、结合实验课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大纲要求并按掌握、 熟悉与了解三级要求进行讲解和学习。为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在教学中应试行 双语教学。教学中要打破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 科。通过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 构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正确诊断 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实践依据。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 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许多疾病往往须借助病理学的研究、检查才能得出结论, 如脱落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死亡原因,提高临 床医疗水平。 本大纲内容尽量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原则,目的是向 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病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 体现当今病理学的最新进展,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尤其是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理论, 强调临床和病理的结合。加强了病理学总论的讲授和减少了各论中学生在后期临床 课程学习中将重点介绍的疾病
前 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 科。通过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 构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正确诊断、 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实践依据。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 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许多疾病往往须借助病理学的研究、检查才能得出结论, 如脱落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死亡原因,提高临 床医疗水平。 本大纲内容尽量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原则,目的是向 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病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 体现当今病理学的最新进展,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尤其是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理论, 强调临床和病理的结合。加强了病理学总论的讲授和减少了各论中学生在后期临床 课程学习中将重点介绍的疾病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08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实验课学时 总论 绪论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第四章炎症 第五章肿瘤 各论 第六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2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3 3 共计 54 54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 108 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 实验课学时 总论 绪论 1 1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5 5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 4 4 第三章 损伤的修复 2 2 第四章 炎症 6 6 第五章 肿瘤 8 8 各论 第六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 1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4 4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5 5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6 6 第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 5 5 第十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1 1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2 2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 1 1 第十四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3 3 共计 54 54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范围,在医学中的地位。 2.熟悉病理学的观察、研究方法以及新技术在病理学诊断及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组织的损伤和修复、代偿、适应、凋亡的有关概念。 2.掌握损伤的病理变化。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发生机制和基本病理过程。 主要内容 1.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细胞损伤的主要的超微结构变化。 2.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3.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4.细胞凋亡的概念、凋亡的病变及观察检测。 5。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 第二章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类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 主要内容 1.再生的概念、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及创伤愈合的类型。 4.骨折愈合以及神经愈合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局部充血、淤血、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过程、类型 和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相互联系 主要内容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范围,在医学中的地位。 2.熟悉病理学的观察、研究方法以及新技术在病理学诊断及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组织的损伤和修复、代偿、适应、凋亡的有关概念。 2.掌握损伤的病理变化。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发生机制和基本病理过程。 主要内容 1.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细胞损伤的主要的超微结构变化。 2.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3.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4.细胞凋亡的概念、凋亡的病变及观察检测。 5.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 第二章 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类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 主要内容 1.再生的概念、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及创伤愈合的类型。 4.骨折愈合以及神经愈合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局部充血、淤血、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过程、类型 和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相互联系。 主要内容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