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学
1 造 林 学
绪论 一、造林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造林学的概念 造林学是论述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大造林敩(森林培育学)包括:种苗学、造林学、营林学,它们是论述森林培 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和技术。 树木→种子→苗木→栽植→郁闭成林→主伐更新 L种苗学一」L造林学L—一营林学一」 造林学就是论述从栽植到郁闭成林或从栽植开始营造和培育人工林的理论和 技术。 (二)造林学的主要内容 l.造林的基本理论包括造林地的研究、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的混交、密 度的确定、造林整地、造林方法、抚育管护 2.造林基本技术造林六项基本技术措施的实施技术。 3.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主要是内蒙地区的山地、草原、黄土 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造林技术,以及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柠条 沙棘、沙柳等的造林技术。 (三)学习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学好理论,注重实践。 2.加强自学,多进行讨论。 二、森林的效益 (一)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 1.提供木材 自古以来,木材一直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原料。 (1)远古时期北京猿人打猎时己经知道用木棍制做石斧柄,以延长自己的手 臂;用钻木取火的办法产生火,日夜不停地用木材烧起火堆,用来烧熟食物和躲 避野兽,这两项发明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农业化时期就更离不开森林。房屋、桌椅、农具、车辆,无不以木材为 主要原料。有人曾把工业化以前的漫长时期称为“木材不可取代时期
2 绪 论 一、造林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造林学的概念 造林学是论述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大造林学(森林培育学)包括:种苗学、造林学、营林学,它们是论述森林培 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和技术。 树木→种子→苗木→栽植→郁闭成林→主伐更新 造林学就是论述从栽植到郁闭成林或从栽植开始营造和培育人工林的理论和 技术。 (二)造林学的主要内容 1.造林的基本理论 包括造林地的研究、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的混交、密 度的确定、造林整地、造林方法、抚育管护。 2.造林基本技术 造林六项基本技术措施的实施技术。 3.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主要是内蒙地区的山地、草原、黄土 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造林技术,以及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柠条、 沙棘、沙柳等的造林技术。 (三)学习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学好理论,注重实践。 2.加强自学,多进行讨论。 二、森林的效益 (一)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 1.提供木材 自古以来,木材一直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原料。 (1)远古时期 北京猿人打猎时已经知道用木棍制做石斧柄,以延长自己的手 臂;用钻木取火的办法产生火,日夜不停地用木材烧起火堆,用来烧熟食物和躲 避野兽,这两项发明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农业化时期 就更离不开森林。房屋、桌椅、农具、车辆,无不以木材为 主要原料。有人曾把工业化以前的漫长时期称为“木材不可取代时期。 种苗学 造林学 营林学
(3)工业化时期 ①初期木材在能源和工业原料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利用范围更广,车、船、 桥梁、电杆、枕木、坑木、发电、造纸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木材。美国在1920年 全部工业原料中,木材仍占40%,中国一直到60-70年代木材仍然是主要工业原 料 ②现代木材利用上出现两个转变,试图减少木材消耗,以保护森林 a.以其它材料代替木材,如用钢材、铝材、水泥代替木材 b.发展木基人造板生产和开展木材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以尽力提高木材 利用率,如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 尽管如此,世界木材需求量仍在逐年増加,在某些方面其它材料难以取代 数量激增,如我国农村建房,制做家具,房内装修、造纸、包装等 2.提供非木材产品森林里的动物、植物或菌类,以及树皮、树脂果实、种 子都是重要的林副产品,它的经济价值有的超过木材,如山杏、沙棘、枸杞果实 等 (二)森林的生态效益 1.森林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主导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能起 到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在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起主导作用 水土流失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为世界性的危机。而森林植 被的破坏是造成全球性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源。据一个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全 世界已有1/3的土地侵蚀严重,每年有250多亿吨的耕地土壤流失。人们常说“黄 河百害、唯利一套”;1998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长江的呼唤”的文章明确 告诫国人:“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这意味这我国江河大坝、水库的忧患 越来越严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重建地球的绿色植被。 土地沙漠化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目前,世界35%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 地或沙漠。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有9亿人受到影响, 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这意味着陆地上1/3的土地面积已失去人 类生存的良好条件,并且这一问题在继续扩大,在沙漠中扩大绿色植被,恢复人 类生存条件,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内蒙古草原面积居 全国之首,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每年是2000万亩,沙漠全国有10个,其中7个
3 (3)工业化时期 ①初期 木材在能源和工业原料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利用范围更广,车、船、 桥梁、电杆、枕木、坑木、发电、造纸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木材。美国在 1920 年 全部工业原料中,木材仍占 40%,中国一直到 60-70 年代木材仍然是主要工业原 料。 ②现代 木材利用上出现两个转变,试图减少木材消耗,以保护森林。 a.以其它材料代替木材,如用钢材、铝材、水泥代替木材。 b.发展木基人造板生产和开展木材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以尽力提高木材 利用率,如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 尽管如此,世界木材需求量仍在逐年增加,在某些方面其它材料难以取代, 数量激增,如我国农村建房,制做家具,房内装修、造纸、包装等。 2.提供非木材产品 森林里的动物、植物或菌类,以及树皮、树脂果实、种 子都是重要的林副产品,它的经济价值有的超过木材,如山杏、沙棘、枸杞果实 等。 (二)森林的生态效益 1.森林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主导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能起 到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在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起主导作用。 水土流失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为世界性的危机。而森林植 被的破坏是造成全球性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源。据一个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全 世界已有 1/3 的土地侵蚀严重,每年有 250 多亿吨的耕地土壤流失。人们常说“黄 河百害、唯利一套”;1998 年 8 月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长江的呼唤”的文章明确 告诫国人:“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这意味这我国江河大坝、水库的忧患 越来越严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重建地球的绿色植被。 土地沙漠化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目前,世界 35%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 地或沙漠。全球近 100 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有 9 亿人受到影响, 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400 多亿美元,这意味着陆地上 1/3 的土地面积已失去人 类生存的良好条件,并且这一问题在继续扩大,在沙漠中扩大绿色植被,恢复人 类生存条件,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内蒙古草原面积居 全国之首,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每年是 2000 万亩,沙漠全国有 10 个,其中 7 个
在内蒙,面积居第二,而且沙漠面积还在逐渐扩大。 涵养水源、防止水灾和旱灾。水多为患,水少为忧,根本的问题是森林资源 的严重不足。森林与水有着血肉般的关系。“山青水秀、穷山恶水”,朴实地说明 了森林与水的关系。森林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降雨,阻止或降低洪峰流量,并延 长枯水期流量。因此具有防止水灾和旱灾的双重功能。 保持生物多样性。毁林引起的灾害人们容易看到,可毁林对物种造成的损失 却不那么鲜为人知,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估计,目前已有2.5万种植物 和1000多万种动物受到早期灭绝的威胁,到20世纪末,地球上的物种将有10-15% 灭绝,到2050年有25%的物种有灭绝危险。保护森林已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 大课题。 所以,森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木材的价 2.人类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人类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把森林看作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而随意挥霍。以毁林开荒、发展农业;修建宫殿、城池 和村舍,用森林来换取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当大面积的森林被毁,生态环境日 益恶化,给生产、生活、生存带来严重后果,也就是人类受到自然的严励罚惩, 这时人类对森林逐步产生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单纯地把森林看作原料仓库,而 把它看作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大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些国家把生态 意识提到了空前的重要地位,有的已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国际社会对保 护生态环境表现出的积极性、一致性比世界任何其它问题都更为强烈、突出。环 境问题正向着国际化、政治化方向发展。 例1:1972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出“只有一个 地球的呐喊”’揭开了人类开始着手解决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序幕。 例2:以绿色为旗帜,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纲领的绿色和平组织在西方国家广 泛兴起,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大社会力量。 例3: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各国首脑达成协议,表示要建立 起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关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战略与新观念。 由于认识到植树造林对拯救地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的作用,一些国 家相继掀起兴林播绿热潮,并开始大规模的绿色行动。 (三)森林的社会效益
4 在内蒙,面积居第二,而且沙漠面积还在逐渐扩大。 涵养水源、防止水灾和旱灾。水多为患,水少为忧,根本的问题是森林资源 的严重不足。森林与水有着血肉般的关系。“山青水秀、穷山恶水”,朴实地说明 了森林与水的关系。森林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降雨,阻止或降低洪峰流量,并延 长枯水期流量。因此具有防止水灾和旱灾的双重功能。 保持生物多样性。毁林引起的灾害人们容易看到,可毁林对物种造成的损失 却不那么鲜为人知,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估计,目前已有 2.5 万种植物 和 1000 多万种动物受到早期灭绝的威胁,到 20 世纪末,地球上的物种将有 10-15% 灭绝,到 2050 年有 25%的物种有灭绝危险。保护森林已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 大课题。 所以,森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木材的价 值。 2.人类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 人类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把森林看作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而随意挥霍。以毁林开荒、发展农业;修建宫殿、城池 和村舍,用森林来换取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当大面积的森林被毁,生态环境日 益恶化,给生产、生活、生存带来严重后果,也就是人类受到自然的严励罚惩, 这时人类对森林逐步产生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单纯地把森林看作原料仓库,而 把它看作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大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些国家把生态 意识提到了空前的重要地位,有的已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国际社会对保 护生态环境表现出的积极性、一致性比世界任何其它问题都更为强烈、突出。环 境问题正向着国际化、政治化方向发展。 例 1:1972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出“只有一个 地球的呐喊”,揭开了人类开始着手解决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序幕。 例 2:以绿色为旗帜,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纲领的绿色和平组织在西方国家广 泛兴起,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大社会力量。 例 3:1992 年 6 月,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各国首脑达成协议,表示要建立 起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关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战略与新观念。 由于认识到植树造林对拯救地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的作用,一些国 家相继掀起兴林播绿热潮,并开始大规模的绿色行动。 (三)森林的社会效益
浩瀚的林海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提供旅游、娱 乐场所,等等。 三、我国造林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一)成就 1.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确保了造林事业的发展如颁布《森林法》,决定每 年3月12日为植树节,说明了国家对林业的高度重视从80年代颁布了造林方面 的国家标准多种。例如《造林技术规程》、《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封山育林 技术规程》等,造林事业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六大生态工程,一个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一亿亩速生 丰产林基地,三北防护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 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全国治沙工程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我国生 态建设的基本框架。防护林工程建设,相继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是世界上 最大规模的绿色行动。从这些看到我国林业重点投向工程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3.造林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最快 ①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已达5亿多亩,保存面积3425万hm2,飞播2533 万hm2,封育3407万hm2。而全世界共有人工林136亿hm,仅占世界郁闭森林的 3-4%,我国人工林的保存面积是世界第一位, ②年均造林8000万亩,封山育林5500万亩,义务植树24亿株、造林的速度 居世界第 ③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髙。解放前8.6%,第一次(197-1981年)森林资源清査 是12.τ%;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査(1984-198年)为12.98%。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査 (1989-1993年)为13.92%。2001年3月12日公布数字为16.55%。而世界森林覆 盖率却由1963年的29%降为目前的22%。 4.造林质量明显提高人工造林合格率从1988年的65.6%提髙到1992年的 84.5%,保存率达到92.5%,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年年造林不见林问题 造林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有的成果填补了我国造林技术的空白,有的成果 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平原农区的杨树“三大一深”栽植法;西北黄土 干旱地区反坡梯田整地造林法:干旱沙地杋械开沟抗旱造林法;偏远山地、沙漠 飞机播种造林法;容器育苗造林法等等。为提髙造林质量,加快绿化步伐起到了 重要作用
5 浩瀚的林海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提供旅游、娱 乐场所,等等。 三、我国造林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一)成就 1.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确保了造林事业的发展 如颁布《森林法》,决定每 年 3 月 12 日为植树节,说明了国家对林业的高度重视,从 80 年代颁布了造林方面 的国家标准多种。例如《造林技术规程》、《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封山育林 技术规程》等,造林事业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六大生态工程,一个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一亿亩速生 丰产林基地,三北防护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 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全国治沙工程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我国生 态建设的基本框架。防护林工程建设,相继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开始,是世界上 最大规模的绿色行动。从这些看到我国林业重点投向工程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3.造林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最快 ①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已达 5 亿多亩,保存面积 3425 万 hm2 ,飞播 2533 万 hm2,封育 3407 万 hm2。而全世界共有人工林 136 亿 hm2,仅占世界郁闭森林的 3-4%,我国人工林的保存面积是世界第一位。 ②年均造林 8000 万亩,封山育林 5500 万亩,义务植树 24 亿株、造林的速度 居世界第一。 ③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解放前 8.6%,第一次(1977-1981 年)森林资源清查 是 12.7%;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 年)为 12.98%。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 (1989-1993 年)为 13.92%。2001 年 3 月 12 日公布数字为 16.55%。而世界森林覆 盖率却由 1963 年的 29%降为目前的 22%。 4.造林质量明显提高 人工造林合格率从 1988 年的 65.6%提高到 1992 年的 84.5%,保存率达到 92.5%,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年年造林不见林问题。 5.造林技术取得较大进步 有的成果填补了我国造林技术的空白,有的成果 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平原农区的杨树“三大一深”栽植法;西北黄土 干旱地区反坡梯田整地造林法;干旱沙地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法;偏远山地、沙漠 飞机播种造林法;容器育苗造林法等等。为提高造林质量,加快绿化步伐起到了 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