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都说硬盘怎么能修的好,那修好了也不是很容易坏吗?! 其实硬盘是可以修好的。如果你的水平高的话,修好的硬盘也不会那么容易坏的 修理的原理有2种 1用 format,hp,adm,dm, mapinfo,nd这些软件是把坏道修成 G-list增长坏道列表中的。这个其实 是一般的修理方法,这种方法那,比较容易掌握,也是普通人都是可以搞定的。但是Gst列表的空间不 是很大的,也就是500-70个之间的空间吧,如果硬盘坏道超过这个数字后,坏道就不能加入 G-list列 表了,也就是修不好了。这种方法修好的坏道,也是对文件是没有影响的,因为它是修复成增长行坏道表 中去了,系统是不可能访问他们的 2用专业的软件和设备来修理。本网站上有相关的设备。 这个修理的原理是把硬盘的物理坏道屏蔽成工厂坏道 P-list列表中去的 其实每个新的硬盘的盘片上都是有坏道的,只是厂家经过的特殊的手段,把它屏蔽掉了。这样你们用普通 的软件是查看不到的。因为那些不是专业的软件(用hp的软件就可以查看到昆腾硬盘的P坏道列表,你 们有兴趣的可以下载一个去看看)。问什么一定要把坏道屏蔽到 p-list中呢,把它屏蔽到G列表中不就是 行了吗!但是一个硬盘的坏道是很多的,一般都是1000个左右和以上,G列表的大小有限制的,不大。p 列表就大的多了,一般都是4000个左右和以上,空间的大小和硬盘牌子和硬盘的容量有直接的关系,硬 盘容量越大p列表就 越大。屏蔽到p列表中才可以修好更多的硬盘吗! 以上就切藓靡桓鲇才痰脑 勒飧鲈砟兀椭佬抻才淌窃趺樁厥铝恕? 关于专业的具体修理,请浏览专业的维修设备相关的资料。 昆腾 la lb Ic硬盘的通病 昆腾公司这三款硬盘比较容易损坏,主要是电路板上的芯片发热严重,导致不稳定和烧毁,ta5247这个 芯片,现象表现为在工作的途中,突然嗒的一声响和连续哒哒的响声,有时转但不认盘,有时干脆就不转。 如果用an8428ngak代换上它的话,性能会稳定很多 在用个几年是没有问题的! M硬盘维修 关于旧BM硬盘损坏案例,很多人都亲身体验过。下面这篇文章,就针对IBM60GXP和75GXP型号的硬 盘的普遍故障 BM硬盘损坏的一个普遍故障,大多是岀现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硬盘突然有怪声岀现,然后磁盘开始岀现 坏道。最后经过 BM drive fitness tester工具等一些手段的修复,或是坏道消失(从技术层面上讲,我们 怀疑它是真的“消失”抑或是一种屏蔽手段)但数据全无,或是进入一个使用不稳定阶段,或是完全报废 无法再使用,而“怪声”的出现几乎在是所有损坏案例中共有的一个情况 BM公司官方技术员的解释 故障是由于用户使用“不合理”造成,并非硬盘品质问题 奇怪的哒哒声(特别是启动中),是由于用户在安装硬盘时插电源线时太用力,使电路板错位导致电路板 与盘体数据接触点(电源口附近)移位,从而造成磁头不能正常“走位”,这是BM硬盘电路板做工最精 细带来的“附作用”。手动校正电路板位置可处理此问题
有人都说硬盘怎么能修的好,那修好了也不是很容易坏吗?! 其实硬盘是可以修好的。如果你的水平高的话,修好的硬盘也不会那么容易坏的。 修理的原理有 2 种: 1 用 lformat,hp,adm,dm,wipinfo,ndd 这些软件是把坏道修成 G-list 增长坏道列表中的。这个其实 是一般的修理方法,这种方法那,比较容易掌握,也是普通人都是可以搞定的。但是 G-list 列表的空间不 是很大的,也就是 500-700 个之间的空间吧,如果硬盘坏道超过这个数字后,坏道就不能加入 G-list 列 表了,也就是修不好了。这种方法修好的坏道,也是对文件是没有影响的,因为它是修复成增长行坏道表 中去了,系统是不可能访问他们的。 2 用专业的软件和设备来修理。本网站上有相关的设备。 这个修理的原理是把硬盘的物理坏道屏蔽成工厂坏道 P-list 列表中去的。 其实每个新的硬盘的盘片上都是有坏道的,只是厂家经过的特殊的手段,把它屏蔽掉了。这样你们用普通 的软件是查看不到的。因为那些不是专业的软件(用 hp 的软件就可以查看到昆腾硬盘的 P 坏道列表,你 们有兴趣的可以下载一个去看看)。问什么一定要把坏道屏蔽到 p-list 中呢,把它屏蔽到 G 列表中不就是 行了吗!但是一个硬盘的坏道是很多的,一般都是 1000 个左右和以上,G 列表的大小有限制的,不大。p 列表就大的多了,一般都是 4000 个左右和以上,空间的大小和硬盘牌子和硬盘的容量有直接的关系,硬 盘容量越大 p 列表就 越大。屏蔽到 p 列表中才可以修好更多的硬盘吗! 以上就切藓靡桓鲇才痰脑 恚 勒飧鲈 砟兀 椭 佬抻才淌窃趺椿厥铝恕? 关于专业的具体修理,请浏览专业的维修设备相关的资料。 昆腾 la lb lc 硬盘的通病 昆腾公司这三款硬盘比较容易损坏,主要是电路板上的芯片发热严重,导致不稳定和烧毁,tda5247 这个 芯片,现象表现为在工作的途中,突然嗒的一声响和连续哒哒的响声,有时转但不认盘,有时干脆就不转。 如果用 an8428ngak 代换上它的话,性能会稳定很多. 在用个几年是没有问题的! IBM 硬盘维修 关于 IBM 硬盘损坏案例,很多人都亲身体验过。下面这篇文章,就针对 IBM 60GXP 和 75GXP 型号的硬 盘的普遍故障; IBM 硬盘损坏的一个普遍故障,大多是出现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硬盘突然有怪声出现,然后磁盘开始出现 坏道。最后经过 IBM drive fitness tester 工具等一些手段的修复,或是坏道消失(从技术层面上讲,我们 怀疑它是真的“消失”抑或是一种屏蔽手段)但数据全无,或是进入一个使用不稳定阶段,或是完全报废 无法再使用,而“怪声”的出现几乎在是所有损坏案例中共有的一个情况。 IBM 公司官方技术员的解释: 故障是由于用户使用“不合理”造成,并非硬盘品质问题: 奇怪的哒哒声(特别是启动中),是由于用户在安装硬盘时插电源线时太用力,使电路板错位导致电路板 与盘体数据接触点(电源口附近)移位,从而造成磁头不能正常“走位”,这是 IBM 硬盘电路板做工最精 细带来的“附作用”。手动校正电路板位置可处理此问题
今天没事,按照官方的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拿起电烙铁折腾了俩小时,我的两个旧BM硬盘暂时好用 了。不敢藏私,就又找来一个BM同样故障的硬盘,把我解决这个故障的全过程拍照记录下来,请大家参 m 是准备过程。好的策划准备和一套好的维修工具可以使维修过程顺利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FT软件 IBM DET软件,可以从旧M官方主页下载,或者在 google中以" BM Drive Fitness Test"为关键词搜 索。当前最新版本为340. M在对其功能的描述中叙述到 duba page 支持SCS和DE硬盘 对IBM的硬盘做即时分析,并能快速判定硬盘是否有问题 判断是否存在系统故障,诸如是否温度过高,是否有接线错误等 自动记录重要的硬盘参数,以便跟踪在操作中对硬盘的潜在冲击: 拯救硬盘,包括擦除启动扇区和低级格式化 对DE硬盘作 SMART(se-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我监控,分析和记录 技术操作 下载后运行,按操作指示建立了一张含 DET utilities的开机盘 磁盘阵列( Disk Array)原理 1为什么需要磁盘阵列? 如何增加磁盘的存取( access)速度,如何防止数据因磁盘的故障而失落及如何有效的利用磁盘空间,一直是 电脑专业人员和用户的困扰;而大容量磁盘的价格非常昂贵对用户形成很大的负担。磁盘阵列技术的产生一 举解决了这些问题 过去十几年来CPU的处理速度增加了五十倍有多内存( memory)的存取速度亦大幅增加,而数据储存装置 主要是磁盘( hard disk)-的存取速度只增加了三、四倍形成电脑系统的瓶颈,拉低了电脑系统的整体性能 ( through pu,若不能有效的提升磁盘的存取速度CPU、内存及磁盘间的不平衡将使CPU及内存的改进形 成浪费 目前改进磁盘存取速度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磁盘快取控制( disk cache controller,它将从磁盘读取的 数据存在快取内存( cache memory)中以减少磁盘存取的次数,数据的读写都在快取内存中进行大幅增加存
今天没事,按照官方的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拿起电烙铁折腾了俩小时,我的两个 IBM 硬盘暂时 好用 了。不敢藏私,就又找来一个 IBM 同样故障的硬盘,把我解决这个故障的全过程拍照记录下来,请大家参 考。 首先,是准备过程。好的策划准备和一套好的维修工具可以使维修过程顺利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IBM DFT 软件 IBM DFT 软件,可以从 IBM 官方主页下载,或者在 google 中以 "IBM Drive Fitness Test " 为关键词搜 索。当前最新版本为 3.40. IBM 在对其功能的描述中叙述到: [iduba_page] 支持 SCSI 和 IDE 硬盘; 对 IBM 的硬盘做即时分析,并能快速判定硬盘是否有问题; 判断是否存在系统故障,诸如是否温度过高,是否有接线错误等; 自动记录重要的硬盘参数,以便跟踪在操作中对硬盘的潜在冲击; 拯救硬盘,包括擦除启动扇区和低级格式化; 对 IDE 硬盘作 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 自我监控,分析和记录 技术)操作。 下载后运行,按操作指示建立了一张含 DFT utilities 的开机盘 磁盘阵列(Disk Array)原理 1.为什么需要磁盘阵列? 如何增加磁盘的存取(access)速度,如何防止数据因磁盘的故障而失落及如何有效的利用磁盘空间,一直是 电脑专业人员和用户的困扰;而大容量磁盘的价格非常昂贵,对用户形成很大的负担。磁盘阵列技术的产生一 举解决了这些问题。 过去十几年来,CPU 的处理速度增加了五十倍有多,内存(memory)的存取速度亦大幅增加,而数据储存装置-- 主要是磁盘(hard disk)--的存取速度只增加了三、四倍,形成电脑系统的瓶颈,拉低了电脑系统的整体性能 (through put),若不能有效的提升磁盘的存取速度,CPU、内存及磁盘间的不平衡将使 CPU 及内存的改进形 成浪费。 目前改进磁盘存取速度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磁盘快取控制(disk cache controller),它将从磁盘读取的 数据存在快取内存(cache memory)中以减少磁盘存取的次数,数据的读写都在快取内存中进行,大幅增加存
取的速度如要读取的数据不在快取内存中或要写数据到磁盘时才做磁盘的存取动作。这种方式在单工环 境( single- tasking environmen如DOs之下对大量数据的存取有很好的性能(量小且频繁的存取则不然) 但在多工( multi-tasking)环境之下(因为要不停的作数据交换( swapping)的动作)或数据库( database)的存取 (因为每一记录都很小)就不能显示其性能。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安全保障。 其二是使用磁盘阵列的技术。磁盘阵列是把多个磁盘组成一个阵列当作单一磁盘使用它将数据以分段 ( striping)的方式储存在不同的磁盘中存取数据时阵列中的相关磁盘一起动作大幅减低数据的存取时间同 时有更佳的空间利用率。磁盘阵列所利用的不同的技术称为 RAID level,不同的eve针对不同的系统及应 用,以解决数据安全 的问题。 一般高性能的磁盘阵列都是以硬件的形式来达成进一步的把磁盘快取控制及磁盘阵列结合在一个控制器 ( RAID controler或控制卡上针对不同的用户解决人们对磁盘输出入系统的四大要求 (1)增加存取速度 (2)容错( fault tolerance),即安全性 (3)有效的利用磁盘空间 (4)尽量的平衡cPU内存及磁盘的性能差异提高电脑的整体工作性能 2磁盘阵列原理 磁盘阵列中针对不同的应用使用的不同技术称为 RAID leveL. RAID是 Redu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而每一leve代表一种技术,目前业界公认的标准是RAD0~RAD5这个leve并不代表技术 的高低eve5并不高于 level3eve1也不低过eve4至于要选择那一种 RAID leve的产品,纯视用户的 操作环境( operating environmen及应用( application)而定,与leve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 RAD0及RAD1适用于PC及PC相关的系统如小型的网络服务器( network server)及需要高磁盘容量与 快速磁盘存取的工作站等比较便宜RAD3及RAD4适用于大型电脑及影像、 CADICAM等处理RAD5 多用于OLTP(在线事务处理),因有金融机构及大型数据处理中心的迫切需要,故使用较多而较有名气 RAD2较少使用其他如RAD6RAD7,乃至RAD10等都是厂商各做各的,并无一致的标准在此不作说 明。介绍各个 RAID level之前,先看看形成磁盘阵列的两个基本技术: 磁盘延伸 Disk Spanning) 译为磁盘延伸,能确切的表示 disk spanning这种技术的含义。如图磁盘阵列控制器,联接了四个磁盘,这四 个磁盘形成一个阵列(aray)而磁盘阵列的控制器( RAID controller)是将此四个磁盘视为单一的磁盘如 DOS环境下的C:盘。这是 disk spanning的意义因为把小容量的磁盘延伸为大容量的单一磁盘,用户不必 规划数据在各磁盘的分布,而且提高了磁盘空间的使用率。并使磁盘容量几乎可作无限的延伸;而各个磁盘 起作取存的动作比单一磁盘更为快捷。很明显的,有此阵列的形成而产生RAD的各种技术。 磁盘或数据分段( Disk Striping or Data Striping) 因为磁盘阵列是将同一阵列的多个磁盘视为单一的虚拟磁盘( virtual disk),所以其数据是以分段( block or segment的方式顺序存放在磁盘阵列中,数据按需要分段从第一个磁盘开始放,放到最後一个磁盘再回到第 个磁盘放起直到数据分布完毕。至于分段的大小视系统而定,有的系统或以1KB最有效率,或以4KB,或以 6KB甚至是4MB或8MB的但除非数据小于一个扇区( sector,即521 bytes,否则其分段应是512byte的倍 数。因为磁盘的读写是以一个扇区为单位若数据小于512 bytes,系统读取该扇区后还要做组合或分组(视读
取的速度,如要读取的数据不在快取内存中,或要写数据到磁盘时,才做磁盘的存取动作。这种方式在单工环 境(single- tasking envioronment)如 DOS 之下,对大量数据的存取有很好的性能(量小且频繁的存取则不然), 但在多工(multi-tasking)环境之下(因为要不停的作数据交换(swapping) 的动作)或数据库(database)的存取 (因为每一记录都很小)就不能显示其性能。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安全保障。 其二是使用磁盘阵列的技术。磁盘阵列是把多个磁盘组成一个阵列,当作单一磁盘使用,它将数据以分段 (striping)的方式储存在不同的磁盘中,存取数据时,阵列中的相关磁盘一起动作,大幅减低数据的存取时间,同 时有更佳的空间利用率。磁盘阵列所利用的不同的技术,称为 RAID level,不同的 level 针对不同的系统及应 用,以解决数据安全 的问题。 一般高性能的磁盘阵列都是以硬件的形式来达成,进一步的把磁盘快取控制及磁盘阵列结合在一个控制器 (RAID controler 或控制卡上,针对不同的用户解决人们对磁盘输出入系统的四大要求: (1)增加存取速度, (2)容错(fault tolerance),即安全性 (3)有效的利用磁盘空间; (4)尽量的平衡 CPU,内存及磁盘的性能差异,提高电脑的整体工作性能。 2.磁盘阵列原理 磁盘阵列中针对不同的应用使用的不同技术,称为 RAID level,RAID 是 Redu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的缩写,而每一 level 代表一种技术,目前业界公认的标准是 RAID 0~RAID 5。这个 level 并不代表技术 的高低,level 5 并不高于 level 3,level 1 也不低过 level 4,至于要选择那一种 RAID level 的产品,纯视用户的 操作环境(operating environment)及应用(application)而定,与 level 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 RAID 0 及 RAID 1 适用于 PC 及 PC 相关的系统如小型的网络服务器(network server)及需要高磁盘容量与 快速磁盘存取的工作站等,比较便宜;RAID 3 及 RAID 4 适用于大型电脑及影像、CAD/CAM 等处理;RAID 5 多用于 OLTP(在线事务处理),因有金融机构及大型数据处理中心的迫切需要,故使用较多而较有名气, RAID 2 较少使用,其他如 RAID 6,RAID 7,乃至 RAID 10 等,都是厂商各做各的,并无一致的标准,在此不作说 明。介绍各个 RAID level 之前, 先看看形成磁盘阵列的两个基本技术: 磁盘延伸(Disk Spanning): 译为磁盘延伸,能确切的表示 disk spanning 这种技术的含义。如图磁盘阵列控制器, 联接了四个磁盘,这四 个磁盘形成一个阵列(array),而磁盘阵列的控制器(RAID controller)是将此四个磁盘视为单一的磁盘,如 DOS 环境下的 C:盘。这是 disk spanning 的意义,因为把小容量的磁盘延伸为大容量的单一磁盘,用户不必 规划数据在各磁盘的分布,而且提高了磁盘空间的使用率。并使磁盘容量几乎可作无限的延伸;而各个磁盘一 起作取存的动作,比单一磁盘更为快捷。很明显的,有此阵列的形成而产生 RAID 的各种技术。 磁盘或数据分段(Disk Striping or Data Striping): 因为磁盘阵列是将同一阵列的多个磁盘视为单一的虚拟磁盘(virtual disk),所以其数据是以分段(block or segment)的方式顺序存放在磁盘阵列中,数据按需要分段,从第一个磁盘开始放,放到最後一个磁盘再回到第 一个磁盘放起,直到数据分布完毕。至于分段的大小视系统而定,有的系统或以 1KB 最有效率,或以 4KB,或以 6KB,甚至是 4MB 或 8MB 的,但除非数据小于一个扇区(sector,即 521bytes),否则其分段应是 512byte 的倍 数。因为磁盘的读写是以一个扇区为单位,若数据小于 512bytes,系统读取该扇区后,还要做组合或分组(视读
或写而定)的动作浪费时间。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数据以分段于在不同的磁盘整个阵列的各个磁盘可同时 作读写故数据分段使数据的存取有最好的效率理论上本来读一个包含四个分段的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约 =(磁盘的 access time+数据的 tranfer time)X4次现在只要一次就可以完成 若以N表示磁盘的数目R表示读取W表示写入,S表示可使用空间,则数据分段的性能为 RN(可同时读取所有磁盘 WN(可同时写入所有磁盘) SN(可利用所有的磁盘并有最佳的使用率) Disk striping也称为RAD0,很多人以为RAD0没有甚么,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因为RAD0使磁盘 的输出入有最高的效率。而磁盘阵列有更好效率的原因除数据分段外,它可以同时执行多个输出入的要求 因为阵列中的每一个磁盘都能独立动作分段放在不同的磁盘不同的磁盘可同时作读写,而且能在快取内存 及磁盘作并行存取( parallel access的动作但只有硬件的磁盘阵列才有此性能表现。 从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出 disk spanning定义了RAD的基本形式提供了一个便宜、灵活、高性能的系统 结构,而 disk striping解决了数据的存取效率和磁盘的利用率问题RAD1至RAD5是在此基础上提供磁盘 安全的方案 RAID 1 RAD1是使用磁盘镜像( disk mirroring)的技术。磁盘镜像应用在RAD1之前就在很多系统中使用,它的方 式是在工作磁盘 working disk)之外再加一额外的备份磁盘( backup disk,两个磁盘所储存的数据完全一样, 数据写入工作磁盘的同时亦写入备份磁盘。磁盘镜像不见得就是RAD1如Nove| Netware亦有提供磁盘 镜像的功能,但并不表示 Netware有了RAD1的功能。一般磁盘镜像和RAD1有二点最大的不同: RAD1无工作磁盘和备份磁盘之分,多个磁盘可同时动作而有重叠( overlaping)读取的功能甚至不同的镜 像磁盘可同时作写入的动作这是一种最佳化的方式称为负载平衡(oad- balance)。例如有多个用户在同 时间要读取数据,系统能同时驱动互相镜像的磁盘同时读取数据,以减轻系统的负载增加MO的性能 RAD1的磁盘是以磁盘延伸的方式形成阵列而数据是以数据分段的方式作储存因而在读取时,它几乎和 RAD0有同样的性能。从RAD的结构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RAID1和一般磁盘镜像的不同 下图为RAD1,每一笔数据都储存两份 从图可以看出 RN(可同时读取所有磁盘) N/2(同时写入磁盘数) SN2(利用率) 读取数据时可用到所有的磁盘充分发挥数据分段的优点;写入数据时,因为有备份,所以要写入两个磁盘其 效率是N2,磁盘空间的使用率也只有全部磁盘的一半 很多人以为RAID1要加一个额外的磁盘,形成浪费而不看好RAD1,事实上磁盘越来越便宜,并不见得造成 负担况且RAD1有最好的容错( fault tolerence)能力,其效率也是除RAD0之外最好的
或写而定)的动作,浪费时间。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数据以分段于在不同的磁盘,整个阵列的各个磁盘可同时 作读写,故数据分段使数据的存取有最好的效率,理论上本来读一个包含四个分段的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约 =(磁盘的 access time+数据的 tranfer time)X4 次,现在只要一次就可以完成。 若以 N 表示磁盘的数目,R 表示读取,W 表示写入,S 表示可使用空间,则数据分段的性能为: R:N(可同时读取所有磁盘) W:N(可同时写入所有磁盘) S:N(可利用所有的磁盘,并有最佳的使用率) Disk striping 也称为 RAID 0,很多人以为 RAID 0 没有甚么,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因为 RAID 0 使磁盘 的输出入有最高的效率。而磁盘阵列有更好效率的原因除数据分段外,它可以同时执行多个输出入的要求, 因为阵列中的每一个磁盘都能独立动作,分段放在不同的磁盘,不同的磁盘可同时作读写,而且能在快取内存 及磁盘作并行存取(parallel access)的动作,但只有硬件的磁盘阵列才有此性能表现。 从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出,disk spanning 定义了 RAID 的基本形式,提供了一个便宜、灵活、高性能的系统 结构,而disk striping 解决了数据的存取效率和磁盘的利用率问题,RAID 1 至 RAID 5 是在此基础上提供磁盘 安全的方案。 RAID 1 RAID 1 是使用磁盘镜像(disk mirroring)的技术。磁盘镜像应用在 RAID 1 之前就在很多系统中使用,它的方 式是在工作磁盘(working disk)之外再加一额外的备份磁盘(backup disk),两个磁盘所储存的数据完全一样, 数据写入工作磁盘的同时亦写入备份磁盘。磁盘镜像不见得就是 RAID 1,如 Novell Netware 亦有提供磁盘 镜像的功能,但并不表示 Netware 有了 RAID 1 的功能。一般磁盘镜像和 RAID 1 有二点最大的不同: RAID 1 无工作磁盘和备份磁盘之分,多个磁盘可同时动作而有重叠(overlaping)读取的功能,甚至不同的镜 像磁盘可同时作写入的动作,这是一种最佳化的方式,称为负载平衡(load-balance)。例如有多个用户在同一 时间要读取数据,系统能同时驱动互相镜像的磁盘,同时读取数据,以减轻系统的负载,增加 I/O 的性能。 RAID 1 的磁盘是以磁盘延伸的方式形成阵列,而数据是以数据分段的方式作储存,因而在读取时,它几乎和 RAID 0 有同样的性能。从 RAID 的结构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RAID 1 和一般磁盘镜像的不同。 下图为 RAID 1,每一笔数据都储存两份: 从图可以看出: R:N(可同时读取所有磁盘) W:N/2(同时写入磁盘数) S:N/2(利用率) 读取数据时可用到所有的磁盘,充分发挥数据分段的优点;写入数据时,因为有备份,所以要写入两个磁盘,其 效率是 N/2,磁盘空间的使用率也只有全部磁盘的一半。 很多人以为 RAID 1 要加一个额外的磁盘,形成浪费而不看好 RAID 1,事实上磁盘越来越便宜,并不见得造成 负担,况且 RAID 1 有最好的容错(fault tolerence)能力,其效率也是除 RAID 0 之外最好的
在磁盘阵列的技术上,从RAD1到RAD5,不停机的意思表示在工作时如发生磁盘故障,系统能持续工作而 不停顿,仍然可作磁盘的存取,正常的读写数据;而容错则表示即使磁盘故障,数据仍能保持完整,可让系统存 取到正确的数据而SCS的磁盘阵列更可在工作中抽换磁盘并可自动重建故障磁盘的数据。磁盘阵列之所 以能做到容错及不停机,是因为它有冗余的磁盘空间可资利用,这也就是 Redundant的意义 RAID 2 RAD2是把数据分散为位b或块bock,加入海明码 Hamming Code在磁盘阵列中作间隔写入 interleaving)到每个磁盘中,而且地址( address)都一样,也就是在各个磁盘中其数据都在相同的磁道 ( cylinder or track)及扇区中。RAD2的设计是使用共轴同步( spindle synchronize)的技术,存取数据时,整个 磁盘阵列一起动作,在各作磁 盘的相同位置作平行存取所以有最好的存取时间( accesstime),其总线(bus)是特别的设计,以大带宽(ban Wde)并行传输所存取的数据所以有最好的传输时间 transfer time)在大型档案的存取应用RAD2有最好 的性能但如果档案太小,会将其性能拉下来因为磁盘的存取是以扇区为单位而RAD2的存取是所有磁盘 平行动作而且是作 单位元的存取,故小于一个扇区的数据量会使其性能大打折扣。RAD2是设计给需要连续且大量数据的电 脑使用的,如大型电脑( mainframe to supercomputer)、作影像处理或 CAD/CAM的工作站 workstation)等 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多用户环境、网络服务器( network server),小型机或PC RAD2的安全采用内存阵列( memory array的技术,使用多个额外的磁盘作单位错误校正( (single-bit correction)及双位错误检测( double- bit detection);至于需要多少个额外的磁盘,则视其所采用的方法及结构 而定,例如八个数据磁盘的阵列可能需要三个额外的磁盘有三十二个数据磁盘的高档阵列可能需要七个额 RAID 3 RAD3的数据储存及存取方式都和RAD2一样但在安全方面以奇偶校验( parity check取代海明码做错误 校正及检测所以只需要一个额外的校检磁盘( parity disk)。奇偶校验值的计算是以各个磁盘的相对应位作 ⅹOR的逻辑运算然后将结果写入奇偶校验磁盘,任何数据的修改都要做奇偶校验计算, 如某一磁盘故障换上新的磁盘后整个磁盘阵列(包括奇偶校验磁盘)需重新计算一次,将故障磁盘的数据恢 复并写入新磁盘中;如奇偶校验磁盘故障,则重新计算奇偶校验值,以达容错的要求. 较之RAD1及RAD2,RAD3有8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其性能比RAD2稍差,因为要做奇偶校验计算; 共轴同步的平行存取在读档案时有很好的性能,但在写入时较慢,需要重新计算及修改奇偶校验磁盘的内容 RAD3和RAD2有同样的应用方式适用大档案及大量数据输出入的应用,并不适用于PC及网络服务器 RAID 4 RAD4也使用一个校验磁盘,但和RAD3不一样 RAD4是以扇区作数据分段各磁盘相同位置的分段形成一个校验磁盘分段( parity block)放在校 这种方式可在不同的磁盘平行执行不同的读取命今,大幅提高磁盘阵列的读取性能;但写入数据时因受限于 校验磁盘同一时间只能作一次,启动所有磁盘读取数据形成同一校验分段的所有数据分段,与要写入的数据 做好校验计算再写入。即使如此小型档案的写入仍然比RAD3要快,因其校验计算较简单而非作位bt leve)的计算但校验磁盘形成RAD4的瓶颈降低了性能,因有RAD5而使得RAD4较少使用
在磁盘阵列的技术上,从 RAID 1 到 RAID 5,不停机的意思表示在工作时如发生磁盘故障, 系统能持续工作而 不停顿,仍然可作磁盘的存取,正常的读写数据;而容错则表示即使磁盘故障,数据仍能保持完整,可让系统存 取到正确的数据,而 SCSI 的磁盘阵列更可在工作中抽换磁盘,并可自动重建故障磁盘的数据。磁盘阵列之所 以能做到容错及不停机, 是因为它有冗余的磁盘空间可资利用,这也就是 Redundant 的意义。 RAID 2 RAID 2 是把数据分散为位(bit)或块(block),加入海明码 Hamming Code,在磁盘阵列中作间隔写入 (interleaving)到每个磁盘中,而且地址(address)都一样,也就是在各个磁盘中,其数据都在相同的磁道 (cylinder or track)及扇区中。RAID 2 的设计是使用共轴同步(spindle synchronize)的技术,存取数据时,整个 磁盘阵列一起动作,在各作磁 盘的相同位置作平行存取,所以有最好的存取时间(accesstime),其总线(bus)是特别的设计,以大带宽(band wide)并行传输所存取的数据,所以有最好的传输时间(transfer time)。在大型档案的存取应用,RAID 2 有最好 的性能,但如果档案太小,会将其性能拉下来,因为磁盘的存取是以扇区为单位,而 RAID 2 的存取是所有磁盘 平行动作,而且是作 单位元的存取,故小于一个扇区的数据量会使其性能大打折扣。RAID 2 是设计给需要连续且大量数据的电 脑使用的,如大型电脑(mainframe to supercomputer)、作影像处理或 CAD/CAM 的工作站(workstation)等, 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多用户环境、网络服务器 (network server),小型机或 PC。 RAID 2 的安全采用内存阵列(memory array)的技术,使用多个额外的磁盘作单位错误校正(single-bit correction)及双位错误检测(double-bit detection);至于需要多少个额外的磁盘,则视其所采用的方法及结构 而定,例如八个数据磁盘的阵列可能需要三个额外的磁盘,有三十二个数据磁盘的高档阵列可能需要七个额 外的磁盘。 RAID 3 RAID 3 的数据储存及存取方式都和 RAID 2 一样,但在安全方面以奇偶校验(parity check)取代海明码做错误 校正及检测,所以只需要一个额外的校检磁盘(parity disk)。奇偶校验值的计算是以各个磁盘的相对应位作 XOR 的逻辑运算,然后将结果写入奇偶校验磁盘,任何数据的修改都要做奇偶校验计算, 如某一磁盘故障,换上新的磁盘后,整个磁盘阵列(包括奇偶校验磁盘)需重新计算一次, 将故障磁盘的数据恢 复并写入新磁盘中;如奇偶校验磁盘故障,则重新计算奇偶校验值, 以达容错的要求. 较之 RAID 1 及 RAID 2,RAID 3 有 8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其性能比 RAID 2 稍差,因为要做奇偶校验计算; 共轴同步的平行存取在读档案时有很好的性能,但在写入时较慢,需要重新计算及修改奇偶校验磁盘的内容。 RAID 3 和 RAID 2 有同样的应用方式,适用大档案及大量数据输出入的应用,并不适用于 PC 及网络服务器。 RAID 4 RAID 4 也使用一个校验磁盘,但和 RAID 3 不一样 RAID 4 是以扇区作数据分段,各磁盘相同位置的分段形成一个校验磁盘分段(parity block),放在校验磁盘。 这种方式可在不同的磁盘平行执行不同的读取命今,大幅提高磁盘阵列的读取性能;但写入数据时,因受限于 校验磁盘,同一时间只能作一次,启动所有磁盘读取数据形成同一校验分段的所有数据分段,与要写入的数据 做好校验计算再写入。即使如此,小型档案的写入仍然比 RAID 3 要快,因其校验计算较简单而非作位(bit level)的计算;但校验磁盘形成 RAID 4 的瓶颈,降低了性能,因有 RAID 5 而使得 RAID 4 较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