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 蒋作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和处理 核磁共振新技术及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 蒋作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和处理 • 核磁共振新技术及应用
概述 核磁共振的方法与技术作为分析物质的手段,由于其可深 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样品,并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 点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 物、地质、医疗以及材料等学科,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 作用。 核磁共振是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洛赫( F Block)和哈佛大 学珀赛尔( E.M. Purcel)自独立发现的,两人因此获得195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50多年来,核磁共振已形成为一门有完整理 论的新学科
概 述 • 核磁共振的方法与技术作为分析物质的手段,由于其可深 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样品,并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 点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 物、地质、医疗以及材料等学科,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 作用 。 • 核磁共振是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洛赫(F.Block)和哈佛大 学珀赛尔(E.M.Purcell)各自独立发现的,两人因此获得195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50多年来,核磁共振已形成为一门有完整理 论的新学科
12位因对核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 诺贝尔奖科学家 1944年 L Rabi 1952年 F Block 1952年 E.M. Purcell 1955年 WE Lamb 1955年 P Kusch 1964年 C.H. Townes 1966年 A Kastler 1977年 JH.VanⅤleck 1981年 N Bloembergen 1983年 H. Taube 1989年 N F. Ramsey 1991年 RR.Ernst
12位因对核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 诺贝尔奖科学家 • 1944年 I.Rabi • 1952年 F.Block • 1952年 E.M.Purcell • 1955年 W.E.Lamb • 1955年 P.Kusch • 1964年 C.H.Townes • 1966年 A.Kastler • 1977年 J.H.Van Vleck • 1981年 N.Bloembergen • 1983年 H.Taube • 1989年 N.F.Ramsey • 1991年 R.R.Ernst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原理 实现核磁共振的两种方法 检测共振信号的方法 傅里叶( Fourier)变换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原理 • 实现核磁共振的两种方法 • 检测共振信号的方法 • 傅里叶(Fourier)变换
核磁共振原理 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具有自旋,旋转时产生一小磁场。 当加一外磁场,这些原子核的能级将分裂,既塞曼效应。 在外磁场B中塞曼分裂图: B △E=y方 外加交变电磁场B2,当其频率满足 hv=△E=ab时发生磁共振 图11=1/2的粒子磁矩在磁场中的取向及能级
核磁共振原理 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具有自旋,旋转时产生一小磁场。 当加一外磁场,这些原子核的能级将分裂,既塞曼效应。 在外磁场B0中塞曼分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