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知识梳理 伟大的历史转折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抛弃了“ “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为中心, 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 和开辟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不久,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 撒销生产大队,建立 以促 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 (2)经济林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实行 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和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分配制度 (3)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 ,增强了活力,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进人关键时期。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 力,国际上,东欧剧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建立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 的 (2)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共同发展。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 体系基本建立 3.主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 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 的新目标迈进。 重点突破 1.为什么要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①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 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②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 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之后,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推广到全国,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 、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抛弃了“ “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为中心, 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 和开辟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不久,全国普遍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 、 ;撤销生产大队,建立 ,以促 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 、 。 (2)经济林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实行 。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 和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的 分配制度。 (3)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_ ,增强了活力,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进人关键时期。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 力,国际上,东欧剧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建立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 的 。 (2)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共同发展。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 体系基本建立。 3.主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 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 的新目标迈进。 重点突破 1. 为什么要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①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 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②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 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之后,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推广到全国,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2)影响: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②使得农村行政机构发生 变化,人民公社被乡、镇机构取代。③促进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农业生产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④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 进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还步展开的? (1)展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经济改 革的序幕 安徽和四川两省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被中央肯定和推广,农村改革广泛开展起来。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2)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一一先是增强企业活力,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效果: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的含义 国有企业公司化(股份制)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 治理结构的过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向。其目 的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现代型企业:这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所提出的,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 具备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要 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的类型,一般为以下 几种:从改制后的公司类型上,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国有企业一般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入股对象和募集方式上,国有企业可以改制为 社会集资的股份制公司、国有企业内部集资的股份制公司、外方与国家共同投资的股份制企 业:从机制主体角度,可以分为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以银行为主体的股 份制公司以及企业集团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等。 「典例解析 例1(09年全国卷二)表1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国有及国有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其他经济 控股工业 工业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38.1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答案D 例2.(2008年高考题)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 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从题干所给的内容看,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很快,这主要应该是从原有的农
(2)影响: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②使得农村行政机构发生 变化,人民公社被乡、镇机构取代。③促进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农业生产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④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 进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1)展开: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经济改 革的序幕。 安徽和四川两省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被中央肯定和推广,农村改革广泛开展起来。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2)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先是增强企业活力,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效果: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的含义 国有企业公司化(股份制)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 治理结构的过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向。其目 的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现代型企业;这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所提出的,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 具备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要 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的类型,一般为以下 几种:从改制后的公司类型上,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国有企业一般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入股对象和募集方式上,国有企业可以改制为 社会集资的股份制公司、国有企业内部集资的股份制公司、外方与国家共同投资的股份制企 业;从机制主体角度,可以分为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以银行为主体的股 份制公司以及企业集团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等。 [典例解析] 例 1(09 年全国卷二)表 1 1978、1979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 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 1 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 1978 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 1997 年转变为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答案:D. 例 2.(2008 年高考题)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 年我国城市数量为 193 个, 1997 年为 668 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从题干所给的内容看,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很快,这主要应该是从原有的农
村发展而来,应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的结果。经济特区只是四个城市;沿海港口城市的 开放只是促进原有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形成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城市内部生产关系 的调整,和城市数量增长无关。答案:B 例3: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指 、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改革 B、下放权力 C、精简机构 D、按价值规律办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査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该试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准确再认再现课 本相关史实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对落后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 法进行改革;B、C、D三项是A项的具体措施。答案:A 例4.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 经营和分配自主权的问题 B、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D、前者解决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后者解决分配方式的问题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建国后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次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 掌握情况。土地改革是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 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的改革。答案:C 例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未改变所有制形式,故③错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都改变了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 地解放了生产力。答案:D I同步训练 、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B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A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为它:①完成了党的 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②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④确立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 D、①③④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 A、生产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农村的基层组织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之处包括①土地所有制的性质②农民 生产自主权
村发展而来,应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的结果。经济特区只是四个城市;沿海港口城市的 开放只是促进原有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形成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城市内部生产关系 的调整,和城市数量增长无关。答案:B 例 3: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指 A、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改革 B、下放权力 C、精简机构 D、按价值规律办事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该试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准确再认再现课 本相关史实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对落后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 法进行改革;B、C、D 三项是 A 项的具体措施。答案:A. 例 4.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A、 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 经营和分配自主权的问题 B、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D、前者解决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后者解决分配方式的问题 解析: 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建国后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次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 掌握情况。土地改革是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 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的改革。答案: C 例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 )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未改变所有制形式,故③错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都改变了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 地解放了生产力。答案: D.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B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为它 :①完成了党的 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 ④确立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 ( ) A A、生产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农村的基层组织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之处包括 :①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②农民 生产自主权
③产品分配的自主权④经营管理的方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不包括C A、专业化B、商品化C、集体化D、现代化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环节是D A、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D、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9、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主要是针对B A、乡镇企业 国有企业C、个体经济D、外资经济 10.(2008广东)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A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1.为解决经济建设中的能源问题,新中国政府加快能源建设。下面不属于十年探索期间能 源建设成就的是 血性 A.大庆油田 B.大港油田 C.胜利油田 D.大亚湾核电站 12.从下列表格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是B 建国后人均粮食产量表(部分)(单位:千克) 年份 1960196 198019821997 均产量[263 217 329 348.7|400 A.市场需求量大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自然灾害减少 D.劳动者素质提高 13.宣传画形象而又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面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宣 传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C 以力全面联將计生育傻经洛发而要员会好
③产品分配的自主权 ④经营管理的方式 ( ) C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不包括 C A、专业化 B、商品化 C、集体化 D、现代化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环节是 D A、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D、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9、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主要是针对 B A、乡镇企业 B、国有企业 C、个体经济 D、外资经济 10.(2008 广东)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1. 为解决经济建设中的能源问题,新中国政府加快能源建设。下面不属于十年探索期间能 源建设成就的是 D A. 大庆油田 B. 大港油田 C.胜利油田 D. 大亚湾核电站 12. 从下列表格看,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是 B 建国后人均粮食产量表(部分)(单位:千克)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80 1982 1997 人均产量 263 217 238 329 348.7 400 A. 市场需求量大 B. 国家政策的调整 C. 自然灾害减少 D. 劳动者素质提高 13.宣传画形象而又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面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宣 传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C
A.①① B.(②迫 ④ 14.“我们唱看东方红,翻天覆地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大旳故事,改革开放富起釆……”作出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二、材料问答题 15.(2008山东文综)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 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 江间浙,十之 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 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 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是B计, 图一中共八大 图二1958年的宣传画 农民取生产禾包合 图三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图四今日深圳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14.“我们唱着东方红,翻天覆地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作出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二、材料问答题 15.(2008 山东文综)从 1840 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 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 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 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 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 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 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图一 中共八大 图二 1958 年的宣传画 图三 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图四 今日深圳 ① ②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