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5.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绺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绺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而乐亦无穷也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 7、[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 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统一起来,抒 发自己的情怀。 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答 参考答案 1.(1)日光(2)景象(3)季节(4)散(或“散开”)(5)发荣滋长 (6)幽暗,昏暗(7)花(8)全(9)执,拿 2.(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酥酥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5)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也可) 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5、(甲):“浩浩汤汤”或“气象万千”(乙):“水落矿 6、D7、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3、(略)8、忧醉与乐 9、先天…后天 六《岳阳楼记》与《小石渾记》练习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 〖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
6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5.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 (乙)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 而乐亦无穷也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 7、[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 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 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统一起来,抒 发自己的情怀。 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答: 参考答案: 1.(1)日光 (2)景象 (3)季节 (4) 散(或“散开”) (5) 发荣滋长 (6)幽暗,昏暗 (7)花 (8)全 (9)执,拿 2.(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5)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也可) 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5、(甲):“浩浩汤汤”或“气象万千” (乙):“水落石出” 6、D 7、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3、(略) 8、忧 醉与乐 9、先天……后天…… 六 《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
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节选)) 1.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③以其境过清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稍微冷清离开 B.探求没有冷清离开 C.请教没有清白走了 请求一点点冷清离开 2.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可久居 B.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是何世 C.去乃记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 D.异或异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 参考答案: B2.B3.04.0 七《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還中鱼可百许头置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 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嚶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
7 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节选)) 1.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 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 稍微 冷清 离开 B.探求 没有 冷清 离开 C.请教 没有 清白 走了 D.请求 一点点 冷清 离开 2.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可久居 B.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是何世 C.去 乃记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 D.异 或异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异二者之为 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 l.B 2.B 3.C 4.C 七 《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 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 1.(1)因为。(2)离开。(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八《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⑥怀民亦未寝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相与步于中庭。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8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 1.(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八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⑥怀民亦未寝.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相与步于中庭。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 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④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口口之美”,乙文描写了“口口之美”。但两文表 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 只”)⑤参与,这里指欣赏⑥睡觉 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 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 可 ③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 ③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九《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 短语是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9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 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 ④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 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 ④只是(或 “只”) ⑤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睡觉 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 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 可) ③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闲、仙 ③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九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 短语是: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练习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 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 ③蒙乃始就学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及: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3.甲文是通过 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 乙文则是通过 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 4.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①走:路②尝:曾经③乃:才④及:到,等到 2.①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 3.借书抄录:奔走求师;鲁肃的言行 4.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 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十 《饮酒》与《爱莲说》练习 【甲】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渊明)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
10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十 《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练习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 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 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 ③蒙乃始就学 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 及: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3.甲文是通过 和 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 乙文则是通过 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 4.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①走:路 ②尝:曾经 ③乃:才 ④及:到,等到 2.①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 3.借书抄录:奔走求师;鲁肃的言行 4.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 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十一 《饮酒》与《爱莲说》练习 【甲】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陶渊明)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