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差1.12m的解释由于是在黄海海面延伸到珠峰下面这个计算涉及到重力差重力差的计算由于现在卫星技术,也包括重力测量在珠峰地区更加面广,数量更加多同时用了国家测绘局一秒分辨率数字地形模型并使用了美国今年3月份公布的SRTM3秒的技术所以对重点差大地水准基准面升高了0.7m剩下0.3一0.4m,也可能是误差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的变化
◼ 还差1.12m的解释 ◼ 由于是在黄海海面延伸到珠峰下面 ◼ 这个计算涉及到重力差 ◼ 重力差的计算 ◼ 由于现在卫星技术,也包括重力测量 ◼ 在珠峰地区更加面广,数量更加多 ◼ 同时用了国家测绘局一秒分辨率数字地形模型 ◼ 并使用了美国今年3月份公布的SRTM 3秒的技术 ◼ 所以对重点差大地水准基准面升高了0.7m ◼ 剩下0.3—0.4m,也可能是误差的问题 ◼ 也可能是其他的变化
■四、2005年3月珠峰复测过程2005年5月22日11时08分~12时20分我国登山测量队携带精密测量设备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登山测量队员在珠峰顶架设了三角测量标激光测距反射棱镜在平均海拔5562m的6个观测站完成了2天三角测距观测,最近测站距峰顶10171m利用雪深探测雷达在峰顶观测了39分钟完成了峰顶覆雪厚度的测量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完成了36分钟空间定位观测为了推算峰顶重力值重力梯度观测沿登山路线推进至距珠峰1.9km的7695m高度
◼ 四、2005年3月珠峰复测过程 ◼ 2005年5月22日11时08分~12时20分 ◼ 我国登山测量队携带精密测量设备 ◼ 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 登山测量队员在珠峰顶架设了三角测量觇标 ◼ 激光测距反射棱镜 ◼ 在平均海拔5562m的6个观测站 ◼ 完成了2天三角测距观测,最近测站距峰顶10171m ◼ 利用雪深探测雷达在峰顶观测了39分钟 ◼ 完成了峰顶覆雪厚度的测量 ◼ 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完成了36分钟空间定位观测 ◼ 为了推算峰顶重力值 ◼ 重力梯度观测沿登山路线推进至 ◼ 距珠峰1.9km的7695m高度
此后第二批队员冲击峰顶继续进行数据采集及之后的复杂数据计算工作为得出更精确的权威数据采用了经典测量与卫星GPS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案并首次在珠峰测量中动用了冰雪深雷达探测仪野外测量工作结束后科研人员在西安和北京全面展开数据计算工作把水准测量数据、重力测量数据、卫星观测数据和其他所有测量数据放在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公布测量方法、依据、观测手段等■进行院士专家的评估,得出了珠峰高度的最终数据
◼ 此后第二批队员冲击峰顶 ◼ 继续进行数据采集及之后的复杂数据计算工作 ◼ 为得出更精确的权威数据 ◼ 采用了经典测量与卫星GPS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案 ◼ 并首次在珠峰测量中动用了冰雪深雷达探测仪 ◼ 野外测量工作结束后 ◼ 科研人员在西安和北京全面展开数据计算工作 ◼ 把水准测量数据、重力测量数据、卫星观测数据和 ◼ 其他所有测量数据放在数据中心进行处理 ◼ 公布测量方法、依据、观测手段等 ◼ 进行院士专家的评估,得出了珠峰高度的最终数据
■五、2005年3月珠峰复测使用的新技术1、峰顶冰雪层厚度探测利用电磁波在地下媒介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地下不可见目标体或界面的探香与定位分辨在地表向地下发射电磁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持续变化的界面上产生散射根据散射回波的时延和形状可解译出目标深度是目前可用、可靠的雪深探测设备曾用于高寒地区的冰雪层厚度的探测
◼ 五、2005年3月珠峰复测使用的新技术 ◼ 1、峰顶冰雪层厚度探测 ◼ 利用电磁波在地下媒介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 ◼ 进行地下不可见目标体或界面的探查与定位分辨 ◼ 在地表向地下发射电磁波 ◼ 电磁波在地下介质持续变化的界面上产生散射 ◼ 根据散射回波的时延和形状 ◼ 可解译出目标深度 ◼ 是目前可用、可靠的雪深探测设备 ◼ 曾用于高寒地区的冰雪层厚度的探测
练习使用冰雪雷达探测仪
练习使用冰雪雷达探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