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植物(parasiticplant):是生于其他植物上,并以寄生根侵入寄主的内部组织吸收其养料为自己生活原料的部分或全部的植物。可分为全寄生植物(parasiticplant)和半寄生植物(semi-parasiticplant)。全寄生植物是指全部利用寄生根吸取寄主植物的养分供自己生长,如蛇科(Balanophoraceae)植物。半寄生植物是指除利用寄生根吸取寄主植物的内部养分和水份外,本身具绿叶,能制造养料,或只是吸取寄主的水分和无机盐供其生长,如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寄主植物(host-plant):被寄生植物攀附和吸取养分的植物。腐生植物(saprophyte,saprophyticplant):从动植物残体的有机物中吸收营养的植物。食虫植物(insectivorousplant):能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的植物。多生长于缺乏氮素养料的土壤或沼泽中,具有诱捕昆虫及其他小动物的变态器官。如锦地罗(Droseraburmamnii),猪笼草(Nepenthesmirabilis)等。指示植物(indicatorplant):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能指示环境或其中某一因子特性的植物。如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芒其(Dicranopterispedata)指示其生长的土壤为酸性;蜈草(Pterisvittata)、铁线蕨(Adiantumcapillus-veneris)指示土壤富含碳酸钙等;仙人掌(Opuntiastrictavar.dillenii)指示土壤和气候干旱等。绞杀植物(Stranglerplant):是以附生于其他乔木上开始,以后生出定根和不定根,沿其附体进入土壤中,转变成独立或半独立的植物,并且由于其气生根交织如网,紧紧地包围着依附的乔木主干,最终将其绞杀致死。常见的绞杀植物多为榕属(Ficus)的一些种。绞杀现象是热带森林的特征之一。一年生植物(annualplant):指生活一年或一季,完成整个生活史的植物。如鬼针草(Bidenspilosa)。二年生植物(biennialplant):指生活两年,只结实一次,在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甘蓝(BrassicaoleraceaL.var.capitata)。多年生植物(perennialplant):生活许多年并结实多次的植物,包括木本植物及某些草本植物。休眠(dormancy):在植物生活史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处于停止或延缓到种不易测出其生长程度的时期。木质的(woody):植物体或器官具发达的次生木质部,木质化组织占70%以上,质地坚硬而茎干粗大。木质化(lignification):细胞壁中积聚木质素的过程。肉质的(fleshy):坚实、肥厚、多汁而较易于切割的根、茎、叶和果实的质地,如肉质根、肉质茎、肉质叶和肉质果等。丛生的(caespitose):植株聚集在一处生长,形成密集的小丛,如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短穗鱼尾葵(Caryotamitis)。顶生的(terminal):位于任何部分的顶端,如顶芽着生于茎的顶端;萼片顶生于子房等。簇生的(fascicled):几个相同的部分从同一个点上长出来。如桂花(Osmanthusfragrans)的花,天门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is)的叶状枝。5根根(root):植物地下部分的营养器官,具有吸收、固着、输导、合成、储藏、繁殖和分泌等功能。包括主根、侧根和不定根。根系(rootsystem):指植株全部根的总称。主根(mainroot,tap-root):由胚根发育而来,大而明显的初生根。侧根(lateralroot):由主根上产生的各级分支。定根(normalroot):指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的主根和各级侧根
寄生植物(parasitic plant):是生于其他植物上,并以寄生根侵入寄主的内部组织吸收其养料 为自己生活原料的部分或全部的植物。可分为全寄生植物(parasitic plant)和半寄生植物 (semi-parasitic plant)。全寄生植物是指全部利用寄生根吸取寄主植物的养分供自己生长, 如蛇菰科(Balanophoraceae)植物。半寄生植物是指除利用寄生根吸取寄主植物的内部养 分和水份外,本身具绿叶,能制造养料,或只是吸取寄主的水分和无机盐供其生长,如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 寄主植物(host-plant):被寄生植物攀附和吸取养分的植物。 腐生植物(saprophyte, saprophytic plant):从动植物残体的有机物中吸收营养的植物。 食虫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能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的植物。多生长于缺乏氮素养料的 土壤或沼泽中,具有诱捕昆虫及其他小动物的变态器官。如锦地罗(Drosera burmannii), 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 指示植物(indicator plant):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能指示环境或其中某一因子特性的植物。如 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指示其生长的土壤为酸性; 蜈蚣草(Pteris vittata)、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指示土壤富含碳酸钙等;仙人掌 (Opuntia stricta var. dillenii)指示土壤和气候干旱等。 绞杀植物(Strangler plant):是以附生于其他乔木上开始,以后生出定根和不定根,沿其附体 进入土壤中,转变成独立或半独立的植物,并且由于其气生根交织如网,紧紧地包围着 依附的乔木主干,最终将其绞杀致死。常见的绞杀植物多为榕属(Ficus)的一些种。绞杀 现象是热带森林的特征之一。 一年生植物(annual plant):指生活一年或一季,完成整个生活史的植物。如鬼针草(Bidens pilosa)。 二年生植物(biennial plant):指生活两年,只结实一次,在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甘蓝 (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多年生植物(perennial plant):生活许多年并结实多次的植物,包括木本植物及某些草本植物。 休眠(dormancy):在植物生活史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处于停止或延缓到 一种不易测出其生长程度的时期。 木质的(woody):植物体或器官具发达的次生木质部,木质化组织占 70%以上,质地坚硬而 茎干粗大。 木质化(lignification):细胞壁中积聚木质素的过程。 肉质的(fleshy):坚实、肥厚、多汁而较易于切割的根、茎、叶和果实的质地,如肉质根、肉 质茎、肉质叶和肉质果等。 丛生的(caespitose):植株聚集在一处生长,形成密集的小丛,如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短 穗鱼尾葵(Caryota mitis)。 顶生的(terminal):位于任何部分的顶端,如顶芽着生于茎的顶端;萼片顶生于子房等。 簇生的(fascicled):几个相同的部分从同一个点上长出来。如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花, 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的叶状枝。 5 根 根(root):植物地下部分的营养器官,具有吸收、固着、输导、合成、储藏、繁殖和分泌等功 能。包括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根系(root system):指植株全部根的总称。 主根(main root, tap-root):由胚根发育而来,大而明显的初生根。 侧根(lateral root):由主根上产生的各级分支。 定根(normal root):指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的主根和各级侧根
不定根(adventitiousroot):不由主根和各级侧根上发出,而由胚轴、茎、叶或老根等不同部位产生的根。须根(fibrousroots):种子萌发不久,长出许多与主根难以区别,纤细线形的不定根。直根系(taprootsystem):由胚根发育产生的初生根及次生根组成,主根发达,较各级侧根粗壮而长,能明显地区分出主根和侧根。须根系(fibrousroot system):主根不发达或者早期停止生长,而由茎的基部形成许多粗细相似的不定根,呈丛生状态。气根,气生根(aerialroot):生于地面以上的茎或叶而露于空气中的根,如榕树从大枝上发生多数向下垂直的根。呼吸根(respiratoryroot):伸出地面或者浮出水面用以呼吸的根,如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攀缘根(climbingroot):用以攀附他物的不定根。如凌霄(Campsisgrandiflora),常春藤(Hederasinensis)。寄生根(parasiticroot):着生在寄主的组织内以吸收水分和养料的根,如寄生(Viscumcoloratum),丝子(Cuscutachinensis)。板根(buttressroot):地面上,茎基部呈木板状生长的根,主要起着支持的作用。如人面子(Dracontomelonduperreanum)、尖叶杜英(Elaeocarpusrugosus)等。板根是热带森林特征现象之一。块根(roottuber):由不定根或侧根长成块状增大的部分,起着储藏养料的作用,如番薯(Ipomoea batatas)。根瘤(rootnodule):植物根部的瘤状突起:由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根部皮层或中柱鞘部位,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的迅速分裂,使根的外部膨大形成小瘤。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的氮,与植物为共生关系。豆科(Leguminosae)植物多有根瘤。菌根(mycorrhiza):土壤中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的共生结合,菌丝体包住或侵入根的细胞。根颈(crown):指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部分,包括根、地下茎及顶芽。根膝(knee):在地面上成垂直或水平的根。如水松属(Glyptostrobus)、落羽杉属(Taxodium)。6茎茎(stem):指植物地上部分的轴,联系根和叶,在它上面经常着生叶及生殖器官,包括主干、各级分枝和芽。干(trunk):由胚芽或胚芽加上部分下胚轴发育而成,形成中心轴状体。枝(branch):由腋芽或侧芽发育而来,直径一般小于主干,着生叶、花、芽、果等器官。新梢(嫩枝)(shoot):刚萌发形成的新枝,新叶还未完全展开。长枝(longshoot):节间显著伸长的枝条,主要进行营养生长。短枝(shortshoot):节间缩短,紧密相接,甚至难于分辨的枝条,主要进行生殖生长。杆culm):中空有节的草质或术质的茎,如竹子及未草类植物的茎。树皮(bark):指维管形成层或木质部以外所有组织的总称:在较老的树木中,新的木栓层和它外方的死组织称为硬树皮,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及以内具功能的次生韧皮部为软树皮。节(node):在茎上着生枝叶的地方。节间(internode):茎上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叶痕(leafscar):叶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维管束痕(vascularbundle scar):叶脱落后,叶柄上的维管束留下的痕迹,在叶痕内。托叶痕(stipulescar):托叶脱水落后留下的痕迹,常呈条形、三角状等。如围绕着枝条呈环状,则称托叶环痕,常见于木兰科(Magnoliaceae),桑科(Moraceae),是鉴别此两科的特征之
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不由主根和各级侧根上发出,而由胚轴、茎、叶或老根等不同部 位产生的根。 须根(fibrous roots):种子萌发不久,长出许多与主根难以区别,纤细线形的不定根。 直根系(tap root system):由胚根发育产生的初生根及次生根组成,主根发达,较各级侧根粗 壮而长,能明显地区分出主根和侧根。 须根系(fibrous root system):主根不发达或者早期停止生长,而由茎的基部形成许多粗细相 似的不定根,呈丛生状态。 气根,气生根(aerial root):生于地面以上的茎或叶而露于空气中的根,如榕树从大枝上发生 多数向下垂直的根。 呼吸根(respiratory root):伸出地面或者浮出水面用以呼吸的根,如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 攀缘根(climbing root):用以攀附他物的不定根。如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常春藤(Hedera sinensis)。 寄生根(parasitic root):着生在寄主的组织内以吸收水分和养料的根,如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板根(buttress root):地面上,茎基部呈木板状生长的根,主要起着支持的作用。如人面子 (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尖叶杜英(Elaeocarpus rugosus)等。板根是热带森林特征 现象之一。 块根(root tuber):由不定根或侧根长成块状增大的部分,起着储藏养料的作用,如番薯 (Ipomoea batatas)。 根瘤(root nodule):植物根部的瘤状突起;由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根部皮层或中柱鞘部位,从 而引起这部分细胞的迅速分裂,使根的外部膨大形成小瘤。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的氮, 与植物为共生关系。豆科(Leguminosae)植物多有根瘤。 菌根(mycorrhiza):土壤中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的共生结合,菌丝体包住或侵入根的细胞。 根颈(crown):指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部分,包括根、地下茎及顶芽。 根膝(knee):在地面上成垂直或水平的根。如水松属(Glyptostrobus)、落羽杉属(Taxodium)。 6 茎 茎(stem):指植物地上部分的轴,联系根和叶,在它上面经常着生叶及生殖器官,包括主干、 各级分枝和芽。 干(trunk):由胚芽或胚芽加上部分下胚轴发育而成,形成中心轴状体。 枝(branch):由腋芽或侧芽发育而来,直径一般小于主干,着生叶、花、芽、果等器官。 新梢(嫩枝)(shoot):刚萌发形成的新枝,新叶还未完全展开。 长枝(long shoot):节间显著伸长的枝条,主要进行营养生长。 短枝(short shoot):节间缩短,紧密相接,甚至难于分辨的枝条,主要进行生殖生长。 秆(culm):中空有节的草质或木质的茎,如竹子及禾草类植物的茎。 树皮(bark):指维管形成层或木质部以外所有组织的总称;在较老的树木中,新的木栓层和 它外方的死组织称为硬树皮,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及以内具功能的次生韧皮部为软树皮。 节(node):在茎上着生枝叶的地方。 节间(internode):茎上两个节之间的部分。 叶痕(leaf scar):叶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 维管束痕(vascular bundle scar):叶脱落后,叶柄上的维管束留下的痕迹,在叶痕内。 托叶痕(stipule scar):托叶脱水落后留下的痕迹,常呈条形、三角状等。如围绕着枝条呈环状, 则称托叶环痕,常见于木兰科(Magnoliaceae),桑科(Moraceae),是鉴别此两科的特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