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覆 盖率却比较低,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 龄公民必须履行植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全民义 务植树活动,使人均绿地面积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 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青山遍布祖 国大地。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2分) (2)根据材料内容,以“森林”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写一句话。(2分 示例: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覆 盖率却比较低,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 龄公民必须履行植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全民义 务植树活动,使人均绿地面积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 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青山遍布祖 国大地。 (1)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2分) 我国森林覆盖率较低,必须进一步爱绿、植绿、护绿。 (2) 根据材料内容,以“森林”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写一句话。(2分) 示例:森林是地球之肺,爱护森林,人人有责
阅读与理解(46分)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 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二、阅读与理解(46分)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 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门外戏( (2)相委而去( (3)元方入门不顾(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门外戏(玩耍) (2)相委而去(舍弃) (3)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简直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走了。 (2)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到了中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 这就是没有礼貌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显示出 元方直率、方正的个性】3分) A.“时年七岁”交代了元方年纪小,为下文突出他的聪慧明 理做铺垫。 B.客人由“怒”转“惭”,说明客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C.“入门不顾”这个行为显示出元方没有礼貌。 D.元方回答客人的话表现了元方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显示出 元方直率、方正的个性】3分) ‘ A. “时年七岁”交代了元方年纪小,为下文突出他的聪慧明 理做铺垫。 B.客人由“怒”转“惭” ,说明客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C. “入门不顾”这个行为显示出元方没有礼貌。 D.元方回答客人的话表现了元方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二)(9分) 司马光,字君实。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 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主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5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日:“君赐不可违。” 乃簪zan)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同“旨”。③京、洛:指北宋时 的开封和洛阳。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⑤华靡:奢华。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 人。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 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就了解它的大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 炎热。 群人在庭院里玩要,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 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那件事)之后,开封和洛阳中将(司马光砸缸) 这件事画为图画。 宝元元年,司马光中了进士甲科,年齡刚刚满二十岁,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的生活,参加朝廷赐给 进士的宴席时只有他没有戴花,同年考中进士的人对司马光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圣 意啊。”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二)(9分) 司马光,字君实。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 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主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5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日:“君赐不可违。 ” 乃簪(zān)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同“旨” 。③京、洛:指北宋时 的开封和洛阳。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⑤华靡:奢华。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 人。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