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功率放大电路 (3)功率放大管参数的选择 1.D、≥P Tmax =0.2P omaX CC omax 2R 2.U (BR)CEO ≥2 CC CEM ,≥Ⅰ CC CM cn R BACK NEX
(1-16) §8.1 功率放大电路 (3) 功率放大管参数的选择 ICM PCM UCEM Ic uce 1. 0.2 P P P CM 1max max = T o 2 CC max 2 L o V P R = ( ) 2. 2 U V BR CEO CC 3. CC CM cm L V I I R =
§8.1功率放大电路 ▲实际输入输出浪形图 + CC 死区 电压 0 L 0 llll CC A静态电流co、lk等于零; 失真B.每管导通时间为半个周期 C.存在交越失真。 BACKNEXT
(1-17) ui -VCC T1 T2 uo +VCC RL iL ▲实际输入输出波形图 ui uo uo uo ´ 交越 失真 死区 电压 §8.1 功率放大电路 A.静态电流 ICQ、IBQ等于零; B. 每管导通时间为半个周期 ; C. 存在交越失真
§8.1功率放大电路 2.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电路中增加R1、D1、D2、R2支路 CC R 静态时:T1、T2两管发射结电位分别为 二极管D1、D2的正向导通压降,致 D 使两管均处于微弱导通状态; L 动态时:设v;加入正弦信号。正半u 周T2截止,T基极电位进一步 提高,进入良好的导通状态;负 R T L 半周T截止,72基极电位进一步R2 降低,进入良好的导通状态 输出功率、管耗及效率等的计算 CC 可近似和乙类计算方法相同 BACK NEX
(1-18) R1 D1 D2 R2 静态时: T1、T2两管发射结电位分别为 二极管D1、D2的正向导通压降,致 使两管均处于微弱导通状态; 动态时:设ui 加入正弦信号。正半 周 T2 截止,T1 基极电位进一步 提高,进入良好的导通状态;负 半周T1截止,T2 基极电位进一步 降低,进入良好的导通状态。 +VCC -VCC UL ui iL RL T1 T2 电路中增加R1、D1、D2、R2支路 §8.1 功率放大电路 2.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输出功率、管耗及效率等的计算 可近似和乙类计算方法相同
§8.1功率放大电路 ★实际电路 CC R R u 4 0 R 2 R L CO CC 图二中V4、R1和R2组成UB电压倍增电路 R+r 假设>n,则1UBE4 BACK NEX
(1-19) §8.1 功率放大电路 RL +VCC + uo − V1 V2 V3 V4 V5 −VCC + ui − R ★实际电路 V4 RL +VCC + uo − V1 V2 V3 −VCC R*1 R2 R3 R4 图二中V4、R1和R2组成UBE电压倍增电路 假设I >>IB,则 2 1 2 CE4 BE4 R R R U U +
§8.1功率放大电路 3.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CC电容C的作用: B 充当VCc/2电源 2)耦合交流信号 R Bl n当a=0时:UE=C/2 U=Voce B2 JRETCE 当a1>0时:v,导通 电容器C选择: C放电 C>(5~10) 当1<0时:v1导通 2πf,R L C充电 ◆输出功率、管耗及效率等的计算可近似和 乙类计算方法相同,仅Vc/2取代Vcm
(1-20) §8.1 功率放大电路 3.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RL RB V4 0V +VCC V5 V1 V2 RE CE RB1 RB2 + uo + − ui − + + + C E 电容 C 的作用: 1)充当 VCC / 2 电源 2)耦合交流信号 2 E CC 当 u U =V / i = 0 时: 2 C CC U =V / 当 ui > 0 时: V2 导通 C 放电 当 ui < 0 时: V1导通 C 充电 ◆输出功率、管耗及效率等的计算 可近似和 乙类计算方法相同,仅VCC / 2 取代 VCC 。 电容器C选择: L RL 2 f 1 C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