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景观生态调查 α收集规划区域的资料与数据,了解规划区域的景 观结构与自然过程、生态潜力及社会文化状况, 从而获得对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为景 观生态分类与生态适宜性分析奠定基础 资料含:历史资料、实地调查、社会调查和遥感 及计算机数据库等四类。要重视实地考查与测 定,获得第一手资料: 1.自然地理因素:地质;水文;气候;生物。 2.地形地貌因素:土地构造;自然特征;人为特征。 ■3.文化因素:社会影响;政治和法律约束;经济因 素;人类活动与景观的历史关系;公众教育和参与。 2008-5-15 16
2008-5-15 16 (二)景观生态调查 Z收集规划区域的资料与数据,了解规划区域的景 观结构与自然过程、生态潜力及社会文化状况, 从而获得对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为景 观生态分类与生态适宜性分析奠定基础。 Z资料含:历史资料、实地调查、社会调查和遥感 及计算机数据库等四类。要重视实地考查与测 定,获得第一手资料: 1.自然地理因素:地质;水文;气候;生物。 2.地形地貌因素:土地构造;自然特征;人为特征。 3.文化因素:社会影响;政治和法律约束;经济因 素;人类活动与景观的历史关系;公众教育和参与
(三)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3不同景观其空间格局明显不同 景观格局与特征(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 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和网络连通性等, 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等生态过程)反映了景 观中人的活动强度;景观中现在和潜在的功 能分区,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08-5-15
2008-5-15 17 (三)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Z不同景观其空间格局明显不同。 Z景观格局与特征(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 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和网络连通性等, 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等生态过程)反映了景 观中人的活动强度;景观中现在和潜在的功 能分区,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3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 管理的基础。景观生态分类从功能着 眼,从结构入手,划分景观类型 3基于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概括反映规 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 积比例关系,即景观生态图。 2008-5-15 18
2008-5-15 18 (四)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Z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 管理的基础。景观生态分类从功能着 眼,从结构入手,划分景观类型。 Z基于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概括反映规 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 积比例关系,即景观生态图
(五)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属核心问题。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据区域 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 选择典型的生态特性(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价 值等),从景观独特性(稀有性及破坏后可能恢复 时间尺度),景观多样性(斑块多样性、种类多样 性和格局多样性),景观功效性(生物生产力和经 济密度等),景观宜人性或景观美学价值入手,分 析某一景观类型的资源质量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 系(相斥性或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 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2008-5-15 19
2008-5-15 19 (五)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Z属核心问题。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据区域 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 选择典型的生态特性(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价 值等),从景观独特性(稀有性及破坏后可能恢复 时间尺度),景观多样性(斑块多样性、种类多样 性和格局多样性),景观功效性(生物生产力和经 济密度等),景观宜人性或景观美学价值入手,分 析某一景观类型的资源质量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 系(相斥性或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 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六)景观功能区划分 基于景观生态适宜性的分析结果,考虑如下特征: ①景观或土地的适宜性; ②景观的特性、类型和人类活动的分布; ■③其他人类活动对给定景观生态类型的适宜性; ■④寻求各种供选择建议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目的; 在备选的景观利用方案中,若改变现有的景观或土地 的利用方式有无可能,如果有,技术上是否可行 功能区划分产生于景观空间结构,以满足景观生态 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 能为目的,并与周围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相联系, 形成规划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改善生态环境质 20量、发展社会经济及增强规划区持续发展能力
2008-5-15 20 (六)景观功能区划分 Z基于景观生态适宜性的分析结果,考虑如下特征: ①景观或土地的适宜性; ②景观的特性、类型和人类活动的分布; ③其他人类活动对给定景观生态类型的适宜性; ④寻求各种供选择建议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目的; ⑤在备选的景观利用方案中,若改变现有的景观或土地 的利用方式有无可能,如果有,技术上是否可行。 Z功能区划分产生于景观空间结构,以满足景观生态 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 能为目的,并与周围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相联系, 形成规划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改善生态环境质 量、发展社会经济及增强规划区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