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全诗写得婉转细腻,却不失雍容 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明明是悲剧,却又那样超脱,实为浪漫与古典兼备 的绝妙典型。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不愧为千古绝唱。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论。或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或云 歌咏李杨爱情;或云二者兼有之。然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止于“主题”。从作 者创作意图来看,《长恨歌》即“歌长恨”,歌咏爱的长恨。白居易自言“一篇 长恨有风情”(《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末戏赠元九李十二》),说明作者是为 歌“风情”而作此诗。诗分四段,先写热恋情景,突出杨氏之美和玄宗对她的 迷恋宗因贪恋女色而误国事有所讥讽。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玄宗肠断。 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 天人永隔之长恨。如此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 系密切而分明。 元和元年(806)春天,白居易为了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策试, 与他的朋友元稹共同研究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把他们的政治主张写成《策 林》七十五篇。白居易认为,国家虚弱、人民贫困,其原因就在于统治阶级的 穷奢极欲,所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而为了救济时弊,就应当广开言路, 使民情上达;建立采诗之官,以及时听到人民用诗歌形式反映的意见和要求。 他说:“臣闻圣王酌人之言,补已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将在乎选观风 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所 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后做过周至县尉这样的小官。然而,宦途的失意 却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收获。这时他结识了好友王质夫。一次,他们游马 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时,谈到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 这个内容正好能够批判“君之奢欲”,可以使统治者“酌人之言,补已之过” 全诗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杨贵妃得宠的情形。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至“一朝选在君王侧”),写杨氏入宫
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全诗写得婉转细腻,却不失雍容 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明明是悲剧,却又那样超脱,实为浪漫与古典兼备 的绝妙典型。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不愧为千古绝唱。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论。或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或云 歌咏李杨爱情;或云二者兼有之。然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止于“主题”。从作 者创作意图来看,《长恨歌》即“歌长恨”,歌咏爱的长恨。白居易自言“一篇 长恨有风情”(《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末戏赠元九李十二》),说明作者是为 歌“风情”而作此诗。诗分四段,先写热恋情景,突出杨氏之美和玄宗对她的 迷恋宗因贪恋女色而误国事有所讥讽。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玄宗肠断。 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 天人永隔之长恨。如此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 系密切而分明。 元和元年(806)春天,白居易为了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策试, 与他的朋友元稹共同研究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把他们的政治主张写成《策 林》七十五篇。白居易认为,国家虚弱、人民贫困,其原因就在于统治阶级的 穷奢极欲,所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而为了救济时弊,就应当广开言路, 使民情上达;建立采诗之官,以及时听到人民用诗歌形式反映的意见和要求。 他说:“臣闻圣王酌人之言,补已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将在乎选观风 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所 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后做过周至县尉这样的小官。然而,宦途的失意 却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收获。这时他结识了好友王质夫。一次,他们游马 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时,谈到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 这个内容正好能够批判“君之奢欲”,可以使统治者“酌人之言,补已之过”。 全诗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杨贵妃得宠的情形。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至“一朝选在君王侧”),写杨氏入宫
杨家女儿,怎样能够进入宫廷呢?诗歌开头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由 于皇帝好女色。一个“求”字,讽刺深刻,入木三分。仅仅两句诗,一个荒淫 好色的封建帝王形象就初步刻划出来了。前六行诗交代了李、杨的会合过程, 下面便展开描写他们会合以后的生活 第二层(“回眸一笑百媚生”至“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李杨欢爱。 杨贵妃长有一副好姿容,但诗歌却没有在杨贵妃的容貌上花很多的笔墨, 只写了两句:“回眸一笔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对比来写她的容貌之 美。“六宫粉黛”是经过选求而来的,自然不是寻常女子,而杨贵妃竟能使他们 黯然失色,突出了杨氏的容貌之美。下面笔锋一转,开始描写李杨间的腐朽生 活。 这种生活分三步来写的。 首先写赐池,这是欢爱之始。这个情节的选择,具有典型的意义。 然后写唐玄宗迷恋女色,不理朝政。一个是“重色”天子,一个是“倾国” 贵妃,于是日日沉醉于“芙蓉帐暖”之中,先说“春宵苦短”,写封建帝王寻欢 作乐的腐朽心理。后说“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封建帝王的昏庸行为:不是偶尔 不上朝,而是“从此”不理朝政了,为后来的变生不测埋下了伏笔。 朝政都不理了,镇日迷恋于杨贵妃的美色之中第三步就写杨贵妃专宠。“金 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把杨贵妃恃宠撒娇、以娇邀宠的形象,刻划 得情态毕现。 第三层(“姐妹弟兄皆列土”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写杨家势炎的煊赫。 随着杨贵妃的得宠,她的亲属,如叔父兄姊等,皆有封赠。自此杨氏一门 “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台省、州县奉请 托,奔走期会过诏敕。四方献饷结纳,门若市然”,甚至“出入禁门不问,京师 长吏,为之侧目。故当时谣曰:“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 女作妃,君看女却是门楣。其天下人心羡慕如此”《长恨歌》在处理这种内容 的时候,没有花这样多的笔墨进行描写,它只是用“姊妹弟兄皆列土”来正面 叙述杨家的权势,其他三句都用社会反映来烘托这种权势:人们不仅羡慕杨家 的“光彩”,而且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遂令天下父 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短短四句诗,杨家那种“炙手可热势绝伦”的灼人气
杨家女儿,怎样能够进入宫廷呢?诗歌开头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由 于 皇帝好女色。一个“求”字,讽刺深刻,入木三分。仅仅两句诗,一个荒淫 好色的封建帝王形象就初步刻划出来了。前六行诗交代了李、杨的会合过程, 下面便展开描写他们会合以后的生活。 第二层(“回眸一笑百媚生”至“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李杨欢爱。 杨贵妃长有一副好姿容,但诗歌却没有在杨贵妃的容貌上花很多的笔墨, 只写了两句:“回眸一笔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对比来写她的容貌之 美。“六宫粉黛”是经过选求而来的,自然不是寻常女子,而杨贵妃竟能使他们 黯然失色,突出了杨氏的容貌之美。下面笔锋一转,开始描写李杨间的腐朽生 活。 这种生活分三步来写的。 首先写赐池,这是欢爱之始。这个情节的选择,具有典型的意义。 然后写唐玄宗迷恋女色,不理朝政。一个是“重色”天子,一个是“倾国” 贵妃,于是日日沉醉于“芙蓉帐暖”之中,先说“春宵苦短”,写封建帝王寻欢 作乐的腐朽心理。后说“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封建帝王的昏庸行为:不是偶尔 不上朝,而是“从此”不理朝政了,为后来的变生不测埋下了伏笔。 朝政都不理了,镇日迷恋于杨贵妃的美色之中。第三步就写杨贵妃专宠。“金 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把杨贵妃恃宠撒娇、以娇邀宠的形象,刻划 得情态毕现。 第三层(“姐妹弟兄皆列土”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写杨家势炎的煊赫。 随着杨贵妃的得宠,她的亲属,如叔父兄姊等,皆有封赠。自此杨氏一门 “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台省、州县奉请 托,奔走期会过诏敕。四方献饷结纳,门若市然”,甚至“出入禁门不问,京师 长吏,为之侧目。故当时谣曰:‘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 女作妃,君看女却是门楣’。其天下人心羡慕如此”。《长恨歌》在处理这种内容 的时候,没有花这样多的笔墨进行描写,它只是用“姊妹弟兄皆列土”来正面 叙述杨家的权势,其他三句都用社会反映来烘托这种权势:人们不仅羡慕杨家 的“光彩”,而且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遂令天下父 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短短四句诗,杨家那种“炙手可热势绝伦”的灼人气
焰写出来了。从而深刻批判了那种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的丑恶现象,矛头所 向,直指封建帝王。 第二部分写杨贵妃遭变身死的情形。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骊宫高处入青云”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变生不测,惊破迷 李唐王朝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各种社会矛盾都在潜滋暗长,总有一天会爆 发,这是当时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都有的预感的。而唐玄宗却毫无知觉 以为天下太平,万事大吉,祸在眉睫还依然与杨贵妃在骊山过着荒淫腐朽的生 活 ″仙乐风飘处处闻”,“处处”二字,一是照应“骊宫高处入青云”的“高” 字,声高所以闻远;二是说明管弦之盛,日夜不歇,所以用了“处处”二字。“尽 日君王看不足”,“尽日”看还看不够,还能有休歇的时候?还能有心去理朝政? “看不足”三字,写尽了唐玄宗的荒淫心理。直到战鼓连天动地而来,才使他 从荒唐迷梦中惊醒。“惊破”二字用得好。“惊”,正说明他沉醉于温柔乡里,对 变乱毫无知觉,毫无精神准备,而这正是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破”,说明叛 乱的鼙鼓惊醒了他的美梦,使他与世隔绝的那层轻烟薄雾,被叛乱的烟尘妖氛 所取代。到此,唐玄宗留恋不舍的“神仙”生活,被他亲手酿造的安史之乱彻 底埋葬了。 这一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开始写安史之乱的后果。 第二层(“九重城阙烟尘生”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杨贵妃被迫缢死的 情形。 首先交代杨贵妃缢死的地点是“西南行”路上的马嵬坡。由于唐王朝政治 腐败,致使安禄山长驱直入,一直破了潼关。唐玄宗刚从“梦”中醒来,毫无 准备。跟随他的人不多,在诗歌里却写成“千乘万骑西南行”,很有气势。这是 因为,这时的唐玄宗还是李唐王朝的正统君主,同时,这样写也是为了与杨贵 妃死后的凄凉气氛相对照。就这样,在人慌马乱之中来到了“西出都门百余里 “的马嵬坡。 然后写杨贵妃的缢死是出于不得已。“六军不发”,说明了军士们对唐玄宗 的贪色、对杨家的误国,群情激愤,难以遏止;“无奈何”三字则包含了两层意
焰写出来了。从而深刻批判了那种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的丑恶现象,矛头所 向,直指封建帝王。 第二部分写杨贵妃遭变身死的情形。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骊宫高处入青云”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变生不测,惊破迷 梦。 李唐王朝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各种社会矛盾都在潜滋暗长,总有一天会爆 发,这是当时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都有的预感的。而唐玄宗却毫无知觉 , 以为天下太平,万事大吉,祸在眉睫还依然与杨贵妃在骊山过着荒淫腐朽的生 活。 "仙乐风飘处处闻”,“处处”二字,一是照应“骊宫高处入青云”的“高” 字,声高所以闻远;二是说明管弦之盛,日夜不歇,所以用了“处处”二字。“尽 日君王看不足”,“尽日”看还看不够,还能有休歇的时候?还能有心去理朝政? “看不足”三字,写尽了唐玄宗的荒淫心理。直到战鼓连天动地而来,才使他 从荒唐迷梦中惊醒。“惊破”二字用得好。“惊”,正说明他沉醉于温柔乡里,对 变乱毫无知觉,毫无精神准备,而这正是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破”,说明叛 乱的鼙鼓惊醒了他的美梦,使他与世隔绝的那层轻烟薄雾,被叛乱的烟尘妖氛 所取代。到此,唐玄宗留恋不舍的“神仙”生活,被他亲手酿造的安史之乱彻 底埋葬了。 这一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开始写安史之乱的后果。 第二层(“九重城阙烟尘生”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杨贵妃被迫缢死的 情形。 首先交代杨贵妃缢死的地点是“西南行”路上的马嵬坡。由于唐王朝政治 腐败,致使安禄山长驱直入,一直破了潼关。唐玄宗刚从“梦”中醒来,毫无 准备。跟随他的人不多,在诗歌里却写成“千乘万骑西南行”,很有气势。这是 因为,这时的唐玄宗还是李唐王朝的正统君主,同时,这样写也是为了与杨贵 妃死后的凄凉气氛相对照。就这样,在人慌马乱之中来到了“西出都门百余里 “的马嵬坡。 然后写杨贵妃的缢死是出于不得已。“六军不发”,说明了军士们对唐玄宗 的贪色、对杨家的误国,群情激愤,难以遏止;“无奈何”三字则包含了两层意
思:一是说明九重之尊的大唐天子已经今非昔比,说话不灵了,面对不发的六 军无可奈何;二是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留恋,让她去死,实在不是出于本心, 这仍是在写“重色”二字。“无奈何”的心理刻划,与下句的难割舍的“宛转” 表现相配合,虽然只有两句,却把杨贵妃死时的情景描写得很生动。 最后写杨贵妃死后的情景,写得很凄惨。钗簪首饰委弃地上无人收拾,说 明急于西逃,匆忙到何等程度。这里刻划唐玄宗的心理用了“掩面”二字。《长 恨歌传》说:“上惨容怛心,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掩面”这 个细节,写出了唐玄宗那种“不忍见其死”而又不敢使其不死的复杂心理。 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思念和他的凄凉生活。 从这一部分开始,诗歌的调子凄惨悲凉,充满了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分为 三层: 第一层(“黄埃散漫风萧索”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写唐玄宗在赴蜀途中 对杨贵妃的思念 一开始,诗人没有直接为我们剖析唐玄宗的心理,而是通过融情于景的手 法,使景物浸透着浓厚的感情以借景抒情,“黄埃散漫风萧索”不正反映了唐玄 宗失去杨贵妃以后,心情的“散漫”无着、“萧索”无趣吗?写栈道的“萦纡” 不也正象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的九曲回肠吗?峨嵋山下的寥寥行人,正衬托出唐 玄宗孤单的心情;而日色暗淡,旌旗无光,却正反映着唐玄宗心情的沉重、忧 郁 下面笔锋一转,又采用了触景生情的方法,直接描绘唐玄宗的心情 四川的景物是很美的,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真能使人赏心悦目。但是这 “水碧山青”的美景不仅丝毫不能引起唐玄宗的愉快情绪,反而勾起了他对杨 贵妃“朝朝暮暮”的思念心情。明月是美好的,然而蜀地的明月在唐玄宗的眼 里,却成了“伤心色”。杨贵妃虽则马嵬坡身死,但对她的深切思念却伴随唐玄 宗在蜀道上登山涉水。 第二层(“天旋日转回龙驭”至“东望都门信马归”)写唐玄宗返京途中对 杨贵妃的思念。 这一层不象前一层描写得那样细致,只是选择了马嵬坡这个典型地点,让 唐玄宗旧地重来。“到此踌踏不能去”,简直离不开这个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
思:一是说明九重之尊的大唐天子已经今非昔比,说话不灵了,面对不发的六 军无可奈何;二是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留恋,让她去死,实在不是出于本心, 这仍是在写“重色”二字。“无奈何”的心理刻划,与下句的难割舍的“宛转” 表现相配合,虽然只有两句,却把杨贵妃死时的情景描写得很生动。 最后写杨贵妃死后的情景,写得很凄惨。钗簪首饰委弃地上无人收拾,说 明急于西逃,匆忙到何等程度。这里刻划唐玄宗的心理用了“掩面”二字。《长 恨歌传》说:“上惨容怛心,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掩面”这 个细节,写出了唐玄宗那种“不忍见其死”而又不敢使其不死的复杂心理。 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思念和他的凄凉生活。 从这一部分开始,诗歌的调子凄惨悲凉,充满了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分为 三层: 第一层(“黄埃散漫风萧索”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写唐玄宗在赴蜀途中 对杨贵妃的思念。 一开始,诗人没有直接为我们剖析唐玄宗的心理,而是通过融情于景的手 法,使景物浸透着浓厚的感情以借景抒情,“黄埃散漫风萧索”不正反映了唐玄 宗失去杨贵妃以后,心情的“散漫”无着、“萧索”无趣吗?写栈道的“萦纡” 不也正象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的九曲回肠吗?峨嵋山下的寥寥行人,正衬托出唐 玄宗孤单的心情;而日色暗淡,旌旗无光,却正反映着唐玄宗心情的沉重、忧 郁。 下面笔锋一转,又采用了触景生情的方法,直接描绘唐玄宗的心情。 四川的景物是很美的,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真能使人赏心悦目。但是这 “水碧山青”的美景不仅丝毫不能引起唐玄宗的愉快情绪,反而勾起了他对杨 贵妃“朝朝暮暮”的思念心情。明月是美好的,然而蜀地的明月在唐玄宗的眼 里,却成了“伤心色”。杨贵妃虽则马嵬坡身死,但对她的深切思念却伴随唐玄 宗在蜀道上登山涉水。 第二层(“天旋日转回龙驭”至“东望都门信马归”)写唐玄宗返京途中对 杨贵妃的思念。 这一层不象前一层描写得那样细致,只是选择了马嵬坡这个典型地点,让 唐玄宗旧地重来。“到此踌躇不能去”,简直离不开这个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