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写愁,托物兴怀。 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在这画面里,残 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 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 的气氛。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 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赏!这良辰美 景”,对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 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 家室饱览香光基至子要引起帐的离情别绪 景写乐 信具哀环。”这首词以看 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 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在这画面里,残 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 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 的气氛。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 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这“良辰美 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 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 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怅帐的离情别绪。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 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首词以春景写行 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说明上片词中暗用典故的具体含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 的 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 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 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 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人之意。 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 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 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 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 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 会了
说明上片词中暗用典故的具体含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 的手法。 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 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 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 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人之意。 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 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 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 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 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 会了
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 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柳也 关合别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 枝》,或说“柳”与留”谐音 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桥 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传为李 百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即指其事。这里所写 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 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 增添一段离愁了
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 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柳也 关合别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 枝》,或说“柳”与“留”谐音, 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桥 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传为李 白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即指其事。这里所写 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 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 增添一段离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