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导则要求,本次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定见下 表: 表1314本次环评土壤环典影响评价判定表 等级划分指标 建设项目实际情况 分级情况 建设项目 依据H610-2016附录A,本项日属于利违业,化学原料和化孕 行业分类 制品制违业类,按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 1类 土壤环境 项目厂界周边200范围内不存在耕地、园地、牧草地、饮用水 敏感程度 水源地暖居民区,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土壤敏感目 不敏感 标的及其他士嘴环境傲感目标 古地规核 38155m约为3.8155公顷 小 工作等级划分 二圾 经以上分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山9642018) 中相关规定,本项目土端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为厂地周边200米范围 内 13.6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13.6.1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的分级确定 13.611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根据《建设项日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U169-2018),计算所涉及的每种危 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 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则按照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ql/Q1+q2/Q2++qn/Qn 式中:q1,q2,…,qn一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 Q1,Q2,,Q加一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t: 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1: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sQ<100:(3)Q≥100。 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凤险评价技术导则》(山1692018)附录B,根据本项目原辅 材料及产品中危险物质最大存储量,其危险物质与临界量的比值见表13-15。 表1.3-15危险物质最大储存量与临界量的比值 序号 物质名移 格界量0i() 最大存储量在钱量4中() qiQi 1 3氧丙烯 5 340 68 2 二氯乙烷 7.5 150 20 3 二氯内烯 5 870 174 4 氨气 50 50 5 盐酸 7.5 420 56 27
27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导则要求,本次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定见下 表: 表1.3-14 本次环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判定表 等级划分指标 建设项目实际情况 分级情况 建设项目 行业分类 依据HJ610-2016附录A,本项目属于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 制品制造业类,按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 I类 土壤环境 敏感程度 项目厂界周边200m范围内不存在耕地、园地、牧草地、饮用水 水源地或居民区、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土壤敏感目 标的及其他土壤环境敏感目标 不敏感 占地规模 38155 m2约为3.8155公顷 小 工作等级划分 二级 经以上分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 中相关规定,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为厂地周边200米范围 内。 1.3.6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1.3.6.1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的分级确定 1.3.6.1.1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计算所涉及的每种危 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 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则按照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q1/Q1+q2/Q2+⋯+qn/Qn 式中:q1,q2,…,qn—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t; Q1,Q2,…,Qn—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t; 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 当Q ≥1时,将Q值划分为:(1)1≤ Q<10;(2)10≤ Q<100;(3)Q ≥100。 对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根据本项目原辅 材料及产品中危险物质最大存储量,其危险物质与临界量的比值见表1.3-15。 表1.3-15 危险物质最大储存量与临界量的比值 序号 物质名称 临界量Qi(t) 最大存储量/在线量 qi(t) qi/Qi 1 3-氯丙烯 5 340 68 2 二氯乙烷 7.5 150 20 3 二氯丙烯 5 870 174 4 氯气 1 50 50 5 盐酸 7.5 420 56
6 环己烧 10 50 5 7 次氯酸钠 25 Q值合计 378 计算Q-ΣqQi378>1,属于重大危险源 1.3.6.12行业及生产工艺(M) 分析项目所属行业及生产工艺特点,按照下表所示,评佔生产工艺情况。具有多 套工艺单元的项目,对每套生产工艺分别评分并求和.将M划分为1M>20:(2)10< M20:(3)5<M≤10:(4)M-5,分别以M1、M2、M3和M4表示。 表1316行业及生产工艺(M) 行业 评估依据 分值 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氧化工 艺、销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氯化 石化、化工, 工艺,加氯工艺、重氨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 10N套 医药、轻工, 艺、腹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 化纤、有色治 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码氯化工艺 炼等 无机酸制酸工艺、焦化工艺 5/在 其他高温或高压,且涉及危险物质的工艺过程、色 验物质贮存储区 5/楼区) 管道,港口码 头等 涉及危险物质管道运输项目,港口/码头等 10 石消、天然气、真岩气开含净化,气库(不含加气 石油天然气 站的气库),油库(不含加知气站的油库,、油气管线不 10 含城镇燃气管线) 其他 涉及危险物质使用、贮存的项目 5 a高温指工艺温度2300℃,高压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P10MP: b长输管道运输项山应按站场,管线分段进行评价。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有氯化工艺,项目区域内设置有储罐 区,涉及风险物质的存贮。 表1317行业及生产工艺(M)计算鳍果 序号工艺单位名称 生产工艺 数量/餐 M分值 1 生产工艺 氯化工艺 10 2 原料及产品销存涉及色险物质的使用、存储 5 25 项目M值工 35 13.613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等级判断 综上可知,本项目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378,行业及生产工艺M为M1,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甲1692018)附录C确定危险物质及工艺系 统危险性等级为PI 表1318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州断P) 危险物质数量与月 行业及生产工艺M) 路界量比值Q MI M2 MB M4 Q2100■ P1 PI P2 P3 102Q<100 P1 P2 P3 4 28
28 6 环己烷 10 50 5 7 次氯酸钠 5 25 5 Q值合计 378 计算Q=∑qi/Qi=378>1,属于重大危险源 1.3.6.1.2行业及生产工艺(M) 分析项目所属行业及生产工艺特点,按照下表所示,评估生产工艺情况。具有多 套工艺单元的项目,对每套生产工艺分别评分并求和。将 M 划分为(1)M>20;(2)10< M≤20;(3)5<M≤10;(4)M=5,分别以M1、M2、M3和M4 表示。 表1.3-16 行业及生产工艺(M) 行业 评估依据 分值 石化、化工、 医药、轻工、 化纤、有色冶 炼等 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 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 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 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 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 10/套 无机酸制酸工艺、焦化工艺 5/套 其他高温或高压,且涉及危险物质的工艺过程 a、危 险物质贮存罐区 5/套(罐区) 管道、港口/码 头等 涉及危险物质管道运输项目、港口/码头等 10 石油天然气 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开采(含净化),气库(不含加气 站的气库),油库(不含加气站的油库)、油气管线b(不 含城镇燃气管线) 10 其他 涉及危险物质使用、贮存的项目 5 a高温指工艺温度≥300℃,高压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10.0MPa; b长输管道运输项目应按站场、管线分段进行评价。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有氯化工艺,项目区域内设置有储罐 区,涉及风险物质的存贮。 表1.3-17 行业及生产工艺(M)计算结果 序号 工艺单位名称 生产工艺 数量/套 M 分值 1 生产工艺 氯化工艺 1 10 2 原料及产品储存 涉及危险物质的使用、存储 5 25 项目M值Σ 35 1.3.6.1.3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等级判断 综上可知,本项目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378,行业及生产工艺M为M1,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附录 C 确定危险物质及工艺系 统危险性等级为P1 表1.3-18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判断(P) 危险物质数量与 临界量比值(Q) 行业及生产工艺(M) M1 M2 M3 M4 Q≥100 P1 P1 P2 P3 10≤Q<100 P1 P2 P3 P4
1Q<10 P2 P3 P4 P 1.3.62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13621大气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根据项目调查及项目周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统计表,项目周边厂址周边500m范围 内人口数大于1000人,厂址周边5km范围内人口数大于5S0000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 风险评价技术导则》(U1692018)附录C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傲感程度为E1,大气环 境敏感程度分级原则见下表. 表1319大气环境敏感程度分领 分领 大气环境政感性 周边5km范围内居住区、医行卫生,文化教有、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5万 E1 人,减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或圆边500m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 输送管线管段圆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200人 周边m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1 E2 万人,小于5万人:或边00m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500人,小于1000人:油气.化学 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100人。小于200人 周边5k范调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小于] E3 万人:或周边500m意国内人口总数小于5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 范国内,每千米管 段人口数小于100人 13.622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验评价技术导则》(U169-2018)D2节相美内容,地表水 环境敏感程度依据事故情况下危险物质淮漏到水体的排放点受纳地表水体功能敏感 性,与下游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共分为三种类型,E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 度敏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详见表13-20,其中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 区和环境敏感目标分级分别见表1.3-21和表1.3-22。 表13-20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环境敏感目标 地表木功能收感性 FI F2 F3 SI EI El E2 S2 El E2 E3 S3 EL E3 表1321然表水功随敏感性分区 分领 大气环境植感性 排成点进入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为川类及以上,或海水水质分类第一类:或以发生事故 收感 FI 时,危险物质混漏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进入受纳河流最大流速时,24h瓷经范围内 沙跨国界的 较敏 排故点适入地表水水城环境功能为川类,或为水水场分类第二类:或以发生事故时,危 8F2 险物质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进入受纳河流最大流速时,h流经范围内涉跨省 界的 低收 感F3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 29
29 1≤Q<10 P2 P3 P4 P4 1.3.6.2 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1.3.6.2.1大气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根据项目调查及项目周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统计表,项目周边厂址周边500m范围 内人口数大于1000人,厂址周边5km范围内人口数大于50000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 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 C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敏感程度为 E1。大气环 境敏感程度分级原则见下表。 表1.3-19 大气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分级 大气环境敏感性 E1 周边 5km 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5万 人,或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或周边 500m 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 输送管线管段周边 200m 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 200 人 E2 周边 5km 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 1 万人,小于 5 万人;或周边 500m 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 500 人,小于1000人;油气、化学 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 200m 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 100 人,小于200 人 E3 周边 5km 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小于 1 万人;或周边 500m 范围内人口总数小于 500 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 200m 范围内,每千米管 段人口数小于 100 人 1.3.6.2.2 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D.2 节相关内容,地表水 环境敏感程度依据事故情况下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受纳地表水体功能敏感 性,与下游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共分为三种类型,E1 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 为环境中 度敏感区,E3 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详见表1.3-20,其中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 区和环境敏感目标分级分别见表1.3-21和表1.3-22。 表1.3-20 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环境敏感目标 地表水功能敏感性 F1 F2 F3 S1 E1 E1 E2 S2 E1 E2 E3 S3 E1 E2 E3 表1.3-21 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区 分级 大气环境敏感性 敏感 F1 排放点进入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为Ⅱ类及以上,或海水水质分类第一类;或以发生事故 时,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进入受纳河流最大流速时,24h 流经范围内 涉跨国界的 较敏 感F2 排放点进入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为Ⅲ类,或海水水质分类第二类;或以发生事故时,危 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进入受纳河流最大流速时,24h 流经范围内涉跨省 界的 低敏 感F3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
表1322环境敏感目标分级 分级 地表水环境收感性 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油漏到内陆水体的排救点下解(顺水流向0km范围内、近岸 海域一个湘周捐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 风险受体,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一领保护区,二领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加 SI 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捏地:珍稀裁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 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润游通道:世界文化和自然 道产地:红树林、通明建等海混地生态系统:珍稀、凝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态 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海洋自然历史遗迹 风景名胜区:成其他特殊重要保护区域 发生事故到,危险物质泄漏到内陆水体的件放点下顺水流向)川©km意围内、置岸为暖 S2 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 受体的:水产养殖区:天然渔场:森林公园:地顺公园:海滨风景等览区:具有重要经 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 S3 排放点下(水流向)0km范围,近岸海域一个湘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 的两倍范围内无上述类型1和类型2包括的敏感保护目标 本项目废水设置有三级防控体系,事故状态下,消防废水进入事故应急池,罐区 设置有围堰,罐区发生泄漏全部由围概收集,不会外排周围环境,雨水管网排放口设 置切换阀,均作为储存事故废水与调控手段,可确保发生较大或重大事故时淮漏物料 和污染消防水控制在厂区,项目属于三级B间接排放项目,废水经预处理后由污水管网 汇入岳阳广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进行集中处理,尾水排入长江,由于受纳水体水域环 境功能为Ⅲ类,且废水排放口下游约5km处为长江监利段国家级四大家鱼水产种质资源 保护区,对比表1.37可知,排放口下游24h流经范围内涉跨省界的判定为F2,因此本 项目地表水环境敏感性为F2:对比表138可知,排放口下游有水产养殖区地的判定为 S1,因此表水环境敏感目标分领为S1,故本项目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最终判定为E1 13.62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根据调查,项目地下水评价范围内无集中式饮用水源及其补给径流区,无热水, 矿泉水、湿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敏感区:根据项目区地勘资料,项目区包气 带为填土层和粉质粘土层,渗透系数介于1.0x10cm/s<Ks1.0×10cms,根据《建设 项日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U169-2018)附录C可以确定本项日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 区为G3、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为D2,同时根据该附录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为E3 表1323地下水环填敏感程度分级 环境敏感目标 地表水功能敏感性 GI G2 G3 DI El EI E2 D2 l E2 E3 D3 2 E3 E3 30
30 表1.3-22 环境敏感目标分级 分级 地表水环境敏感性 S1 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内陆水体的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 范围内、近岸 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 风险受体: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 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 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世界文化和自然 遗产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 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海洋自然历史遗迹; 风景名胜区;或其他特殊重要保护区域 S2 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内陆水体的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 范围内、近岸海域 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 受体的:水产养殖区;天然渔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滨风景游览区;具有重要经 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 S3 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 范围、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 的两倍范围内无上述类型 1 和类型 2 包括的敏感保护目标 本项目废水设置有三级防控体系,事故状态下,消防废水进入事故应急池,罐区 设置有围堰,罐区发生泄漏全部由围堰收集,不会外排周围环境,雨水管网排放口设 置切换阀,均作为储存事故废水与调控手段,可确保发生较大或重大事故时泄漏物料 和污染消防水控制在厂区,项目属于三级B间接排放项目,废水经预处理后由污水管网 汇入岳阳广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进行集中处理,尾水排入长江,由于受纳水体水域环 境功能为Ⅲ类,且废水排放口下游约5km处为长江监利段国家级四大家鱼水产种质资源 保护区,对比表1.3-7可知,排放口下游24h 流经范围内涉跨省界的判定为F2,因此本 项目地表水环境敏感性为F2;对比表1.3-8可知,排放口下游有水产养殖区地的判定为 S1,因此表水环境敏感目标分级为S1,故本项目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最终判定为E1 1.3.6.2.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根据调查,项目地下水评价范围内无集中式饮用水源及其补给径流区,无热水、 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敏感区;根据项目区地勘资料,项目区包气 带为填土层和粉质粘土层,渗透系数介于 1.0×10-6 cm/s<K≤1.0×10-4 cm/s。根据《建设 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附录C可以确定本项目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 区为G3、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为D2,同时根据该附录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为 E3 表1.3-2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环境敏感目标 地表水功能敏感性 G1 G2 G3 D1 E1 E1 E2 D2 E1 E2 E3 D3 E2 E3 E3
表1.324姑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 分领 地下水环境敏感性 威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但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佩 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他保护 GI 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但括己建咸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 较敏 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式试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 感 G2 流区:分收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 布区等其触未列入上述酸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急 低敏 感 上速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 G3 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 区 表1325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缓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D3 Mb21.0m,K≤1010m修,且分布连线、稳定 D2 05m≤M61.0m,K≤1.010ems,且分布在续,稳定 M621.0m.1.0×10cm的<K≤1.0✉10ms,且分布连线、稳定 D2 岩(土层不满足上述D2”和D3”条件 M:岩上层单层厚度。K:渗通系数。 13.63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根据项目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分级和项目各环境要素环境敏感程度(E)分 级,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中1692018)中6.1环境风险潜势划 分”,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分级为V级。 表1326项目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环境要素 大气环境 地表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 噢日环境 环境风险带势分圾 W 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谱劳嫁合等货取各要素等拔的相对高值 表1327项日环喷风验潜劳划分 环境敏感程度(E) 危险物暖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門 极高危素PI) 高度意害(P2) 中度危害(P3) 轻度害P4) 环境高度敏感区 W (El) W 匹 面 环境高度敏感区 N Ⅲ (E2 环境高度敏感区 (E3) 136.4环境潜势优化 根据环境风险潜势判定结果,本项日环境风险潜势综合等级为Ⅳ。本项口存在较 高的环境风险,但风险单元分散在本项目厂区、储罐区、运输管线。为进一步降低本 项目的环境风险,在满足项目正常运营的最低条件前提下,建设单位可适当减少储罐 31
31 表1.3-24 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 分级 地下水环境敏感性 敏感 G1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 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他保护 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 感 G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 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 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 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a 低敏 感 G3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 a“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 区 表1.3-25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级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D3 Mb≥1.0m,K≤1.0×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D2 0.5m≤Mb<1.0m,K≤1.0×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Mb≥1.0m,1.0×10-6cm/s<K≤1.0×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D2 岩(土)层不满足上述“D2”和“D3”条件 Mb:岩土层单层厚度。K:渗透系数。 1.3.6.3 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根据项目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分级和项目各环境要素环境敏感程度(E)分 级,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中“6.1 环境风险潜势划 分”,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分级为Ⅳ+级。 表1.3-26 项目环境敏感程度(E)分级 环境要素 大气环境 地表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 项目环境 环境风险潜势分级 Ⅳ+ Ⅳ+ Ⅲ Ⅳ+ 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综合等级取各要素等级的相对高值 表1.3-27 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 环境敏感程度(E)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 极高危害(P1) 高度危害(P2) 中度危害(P3) 轻度危害(P4) 环境高度敏感区 (E1) Ⅳ+ Ⅳ Ⅲ Ⅲ 环境高度敏感区 (E2) Ⅳ Ⅲ Ⅲ Ⅱ 环境高度敏感区 (E3) Ⅲ Ⅲ Ⅱ Ⅰ 1.3.6.4 环境潜势优化 根据环境风险潜势判定结果,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综合等级为Ⅳ。本项目存在较 高的环境风险,但风险单元分散在本项目厂区、储罐区、运输管线。为进一步降低本 项目的环境风险,在满足项目正常运营的最低条件前提下,建设单位可适当减少储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