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和 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管制的逐步放宽,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 展并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只有710亿美元,而到1980年则猛增至3830 亿美元,10年间增长5倍多,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大体与货物贸易持 平; √20世纪8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明显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年均增长率 约5%,是同期国际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2.5%)的两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依然保持迅速增长的势头。据世界 贸易组织统计,1990一1999年,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7827亿美元增 长到1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高于同期国际货物贸易5%的增长 率。2000一2008年,国际服务贸易年均增速与货物贸易年均增速基本持 平,均为12%; √此外,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从1970年的 10%提高到2009年的21%. 12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和 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管制的逐步放宽,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 展并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20世纪8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明显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年均增长率 约5%,是同期国际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2.5%)的两倍; 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只有710亿美元,而到1980年则猛增至3830 亿美元,10年间增长5倍多,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大体与货物贸易持 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依然保持迅速增长的势头。据世界 贸易组织统计,1990—1999年,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7827亿美元增 长到1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高于同期国际货物贸易5%的增长 率。2000—2008年,国际服务贸易年均增速与货物贸易年均增速基本持 平,均为12%; 此外,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从1970年的 10%提高到2009年的21%
(三)产业内贸易形式不断丰富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商品的国际流通;企业内贸易是指在同一 公司控制下的国际商品流通,跨国公司是企业内贸易的重要载体。产业内 贸易和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相互交织,成为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征。 ·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原材料、中 间产品、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贸易 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进而向企业内贸易深入发展。 ●据统计,2006年,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其中, 零部件贸易的比重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81一 1990年,零部件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平均为13.2%,1991一 2000年上升到18.5%。 ●产业内贸易的迅猛发展说明生产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不再追 求生产所有产品,甚至不再追求从事一种产品的所有环节的生产,而是 根据本国优势进行生产,以获得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 13
13 (三)产业内贸易形式不断丰富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商品的国际流通;企业内贸易是指在同一 公司控制下的国际商品流通,跨国公司是企业内贸易的重要载体。产业内 贸易和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相互交织,成为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征。 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原材料、中 间产品、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贸易 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进而向企业内贸易深入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迅猛发展说明生产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不再追 求生产所有产品,甚至不再追求从事一种产品的所有环节的生产,而是 根据本国优势进行生产,以获得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 据统计,2006年,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其中, 零部件贸易的比重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81- 1990年,零部件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平均为13.2%,1991- 2000年上升到18.5%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不同技术系 统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或者是由垂直型分工形成的各协作企 业间的交换。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同一技术系 统的水平型分工交换,或者是市场标准创新引起的产品差异 化交换。由于分工的细化,不仅制成品各生产环节中的中间 产品生产可以分工,而且制造与其他活动也可以分离,从而 使产业内贸易在业务开展中出现了以下新形式: 14
14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不同技术系 统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或者是由垂直型分工形成的各协作企 业间的交换。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同一技术系 统的水平型分工交换,或者是市场标准创新引起的产品差异 化交换。由于分工的细化,不仅制成品各生产环节中的中间 产品生产可以分工,而且制造与其他活动也可以分离,从而 使产业内贸易在业务开展中出现了以下新形式:
一是品牌拥有者将生产制造业务外包给其他厂商的经营模式,即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模式; 二是品牌拥有者将生产制造、物流等环节外包给其他厂商的经营模式, 即OLM(Overall Logistics Manufacturing)模式; 三是品牌拥有者将生产制造和部分设计环节外包给其他厂商的经营模式, 即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模式; 四是品牌拥有者将设计、制造和物流环节都外包给其他厂商的营模式,即 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模式。 上述四种产业内贸易的新形式基本上都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国公 司通过两种国际生产体系来安排这种新型的产业内贸易。一种是通过股权 安排,形成公司内部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公司内贸易;另一种是通过非股权 安排,形成公司与其他独立厂商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链网内部的贸 易。在技术要素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许多产业,后一种分工与贸易方式将 日趋重要。 15
15 一是品牌拥有者将生产制造业务外包给其他厂商的经营模式,即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模式; 二是品牌拥有者将生产制造、物流等环节外包给其他厂商的经营模式, 即OLM(Overall Logistics Manufacturing)模式; 三是品牌拥有者将生产制造和部分设计环节外包给其他厂商的经营模式, 即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模式; 四是品牌拥有者将设计、制造和物流环节都外包给其他厂商的营模式,即 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模式。 上述四种产业内贸易的新形式基本上都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国公 司通过两种国际生产体系来安排这种新型的产业内贸易。一种是通过股权 安排,形成公司内部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公司内贸易;另一种是通过非股权 安排,形成公司与其他独立厂商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链网络内部的贸 易。在技术要素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许多产业,后一种分工与贸易方式将 日趋重要
(四)北美、欧盟、东亚三大板块的国际贸易新格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 展,世界贸易中逐渐形成了北美、欧盟和东亚三大板块的新格局。2009年, 三大板块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分别为15.3%、39.2%和25.6%。 √从北美看,美国凭借它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继续发挥对北美自由贸 易区的领导作用,并促进该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北美自 由贸易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从欧盟看,作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制度建设最完备、一体化程度 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虽然面临区域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区 域整合难度增加等问题,但是作为世界经济中最大的贸易区和最大的市 场,欧盟对世界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产生着重大影响; √从东亚看,随着日本经济逐渐走出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中国的崛起 以及其他东亚国家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东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 中最具活力的区域。 16
16 (四)北美、欧盟、东亚三大板块的国际贸易新格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 展,世界贸易中逐渐形成了北美、欧盟和东亚三大板块的新格局。2009年, 三大板块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分别为15.3%、39.2%和25.6%。 从北美看,美国凭借它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继续发挥对北美自由贸 易区的领导作用,并促进该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北美自 由贸易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从欧盟看,作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制度建设最完备、一体化程度 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虽然面临区域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区 域整合难度增加等问题,但是作为世界经济中最大的贸易区和最大的市 场,欧盟对世界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产生着重大影响; 从东亚看,随着日本经济逐渐走出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中国的崛起 以及其他东亚国家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东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 中最具活力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