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固土、固沙需种草、植树等,需收集有关树种、草种的生态习性资料。 3.4陆生植物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珍稀植物移栽、引种繁植,需收集该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移栽地区的光、热、水、 土、空气温度、湿度等资料 (2)库周植被分布图及山地灾害、水土保持等资料; (3)对引种的农作物品种及其它植物品种,需收集生态习性资料; (4)因地下水位影响的植物需进行灌溉设计时,应补充收集或调查核实水源状况资料 3.5陆生动物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对需要迁移的珍稀动物、经济动物、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动物等,应分别收集生态 习性资料; (2)收集野生动物新栖息地的环境状况资料,包括气候、植被、食物基地等条件; (3)地区现行的野生动物管理制度。 3.6鱼类及水生植物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对规划鱼类保护江段,应收集该江段水环境状况资料和人类活动状况资料 (2)人工引种或恢复资源投放鱼类,需收集该类群的生态习性及食性资料 (3)需人工繁殖鱼类的繁植技术资料 (4)收集有关鱼类的产卵期等资料 (5)需移栽的水生植物生态习性资料 3.7集中移民安置区的环保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水土保持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及其生长特点资料 (2)移民区现有工业企业的分布及排污情况资料 (3)集中移民安置区中土壤的化肥、农药施用情况及施用效果监测资料。 3.8人群健康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收集当地现行的疫情管理、报送制度及其网络资料 (2)收集当地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及实施情况等资料 39文物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仿制或迁移文物的迁建地点的环境状况资料,包括气候、地质、人类活动及人工设施等。 3.10下游影响及各专项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脱水或半脱水河段、灌区下游的集中和分散用水户的供水水源的资料,包括水质 水量、利用条件等及有关地形图 (2)改建或延长下游灌区渠道需收集有关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3)收集下游航道图及各港口、码头的停靠条件等
6 (2) 对固土、固沙需种草、植树等,需收集有关树种、草种的生态习性资料。 3.4 陆生植物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 珍稀植物移栽、引种繁植,需收集该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移栽地区的光、热、水、 土、空气温度、湿度等资料; (2) 库周植被分布图及山地灾害、水土保持等资料; (3) 对引种的农作物品种及其它植物品种,需收集生态习性资料; (4) 因地下水位影响的植物需进行灌溉设计时,应补充收集或调查核实水源状况资料。 3.5 陆生动物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 对需要迁移的珍稀动物、经济动物、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动物等,应分别收集生态 习性资料; (2) 收集野生动物新栖息地的环境状况资料,包括气候、植被、食物基地等条件; (3) 地区现行的野生动物管理制度。 3.6 鱼类及水生植物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 对规划鱼类保护江段,应收集该江段水环境状况资料和人类活动状况资料; (2) 人工引种或恢复资源投放鱼类,需收集该类群的生态习性及食性资料; (3) 需人工繁殖鱼类的繁植技术资料; (4) 收集有关鱼类的产卵期等资料; (5) 需移栽的水生植物生态习性资料; 3.7 集中移民安置区的环保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 水土保持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及其生长特点资料; (2) 移民区现有工业企业的分布及排污情况资料; (3) 集中移民安置区中土壤的化肥、农药施用情况及施用效果监测资料。 3.8 人群健康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 收集当地现行的疫情管理、报送制度及其网络资料; (2) 收集当地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及实施情况等资料。 3.9 文物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仿制或迁移文物的迁建地点的环境状况资料,包括气候、地质、人类活动及人工设施等。 3.10 下游影响及各专项保护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 脱水或半脱水河段、灌区下游的集中和分散用水户的供水水源的资料,包括水质、 水量、利用条件等及有关地形图; (2) 改建或延长下游灌区渠道需收集有关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3) 收集下游航道图及各港口、码头的停靠条件等
3.11工程施工环保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施工区的平均风速、盛行风向、静风频率等 (2)如水下开挖或在河滩开采砂石料影响取水设施等,需收集有关的设计资料 3)收集施工区现行的疫情管理、报送制度及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管理措施或管理办 法等资料 4设计原则与保护目标 41环境保护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1)技术措施可行 (2)投资费用合理; (3)实施方便; (4)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5)不带来新的环境影响 42环境监测站网的设置原则 (1)对需监测的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能起控制作用; (2)站点应力求有关专业共用、精简、有效; (3)在未受工程影响的临近地区,需设置对比观测点。 43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原则 (1)工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是工程管理部门的组成部分,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和国家、 地方环保部门的指导: (2)各级环保机构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 (3)管理机构应根据精简原则,提倡合理兼职,力求节省人力 (4)对定期监测的环境因子,争取多利用社会专业机构,减少观测人员编制 44环境保护目标 44.1水质保护目标 (1)不降低工程影响水域水质管理标准 (2)根据工程主要开发任务要求,满足其功能水质标准 (3)兼顾各部门的用水要求 44.2生物环境保护目标 (1)保护珍稀物种的生境条件 (2)生物资源能持续利用 7
7 3.11 工程施工环保设计需收集的资料 (1) 施工区的平均风速、盛行风向、静风频率等; (2) 如水下开挖或在河滩开采砂石料影响取水设施等,需收集有关的设计资料; (3) 收集施工区现行的疫情管理、报送制度及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管理措施或管理办 法等资料 4 设计原则与保护目标 4.1 环境保护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1) 技术措施可行; (2) 投资费用合理; (3) 实施方便; (4) 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5) 不带来新的环境影响。 4.2 环境监测站网的设置原则 (1) 对需监测的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能起控制作用; (2) 站点应力求有关专业共用、精简、有效; (3) 在未受工程影响的临近地区,需设置对比观测点。 4.3 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原则 (1) 工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是工程管理部门的组成部分,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和国家、 地方环保部门的指导; (2) 各级环保机构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 (3) 管理机构应根据精简原则,提倡合理兼职,力求节省人力; (4) 对定期监测的环境因子,争取多利用社会专业机构,减少观测人员编制。 4.4 环境保护目标 4.4.1 水质保护目标 (1) 不降低工程影响水域水质管理标准; (2) 根据工程主要开发任务要求,满足其功能水质标准; (3) 兼顾各部门的用水要求。 4.4.2 生物环境保护目标 (1) 保护珍稀物种的生境条件; (2) 生物资源能持续利用;
(3)兼顾物种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 44.3地质、土壤等自然环境保护目标 (1)保证居民和工程安全 (2)预防或减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3)能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44.4集中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目标 (1)防止在集中移民安置区或垦荒区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公害,使该区成为清洁的适宜 生活、劳动的环境 (2)限制或制止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防止破坏资源和恶化自然、生物环境 44.5人群健康保护目标 (1)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 (2)完善疫情管理体系 (3)根治传染源,减少疾病传播媒介及孳生地,防止传染病流行或地区性转移 446文物保护目标 (1)力争淹没区地下的重要文物全部出土; (2)淹没区及附近地面上的重要文物古迹,采取迁建、复制等措施按原样保留 447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目标 (1)满足河道及沿岸原有设施的功能要求 (2)减轻工程施工对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影响 (3)使景观得以恢复或改善。 5设计工作内容 5.1水质保护 提示:(1)水利水电工程水质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库底有害物质富集、库水富营养化、 库内污染带防治以及工程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引起污染物浓度增加的防治等项。 )防治方法:对上游的污染源及来水水质进行监控,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治理:下 游的污染物浓度增加,可采用调水稀释或废水处理等办法 51.1水质监控及管理 在充分征求环保部门意见后,提出以下规划方案 (1)确定监控的范围; (2)拟定水质监控河段的水质监测方案及计划; (3)拟定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监测方案及计划
8 (3) 兼顾物种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 4.4.3 地质、土壤等自然环境保护目标 (1) 保证居民和工程安全; (2) 预防或减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3) 能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4.4.4 集中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目标 (1) 防止在集中移民安置区或垦荒区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公害,使该区成为清洁的适宜 生活、劳动的环境; (2) 限制或制止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防止破坏资源和恶化自然、生物环境。 4.4.5 人群健康保护目标 (1) 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 (2) 完善疫情管理体系; (3) 根治传染源,减少疾病传播媒介及孳生地,防止传染病流行或地区性转移。 4.4.6 文物保护目标 (1) 力争淹没区地下的重要文物全部出土; (2) 淹没区及附近地面上的重要文物古迹,采取迁建、复制等措施按原样保留。 4.4.7 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目标 (1) 满足河道及沿岸原有设施的功能要求; (2) 减轻工程施工对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影响; (3) 使景观得以恢复或改善。 5 设计工作内容 5.1 水质保护 提示:(1)水利水电工程水质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库底有害物质富集、库水富营养化、 库内污染带防治以及工程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引起污染物浓度增加的防治等项。 (2)防治方法:对上游的污染源及来水水质进行监控,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治理;下 游的污染物浓度增加,可采用调水稀释或废水处理等办法。 5.1.1 水质监控及管理 在充分征求环保部门意见后,提出以下规划方案: (1) 确定监控的范围; (2) 拟定水质监控河段的水质监测方案及计划; (3) 拟定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监测方案及计划;
(4)拟定需要治理的重点污染源,并配合有关部门作出治理设计,编制实施计划 (5)在水质保护河段及上游,对拟建厂矿的类型及废弃物排放,提出控制或限制方案; (6)明确监控管理执行机构及费用来源 51.2重点污染源治理设计 (1)核实废水或固体污染物的处理规模 (2)处理方案论证,对推荐方案绘制工艺流程图 (3)现场查勘定点,对主要建筑物作出布置,绘制方案布置图,拟定主要设计参数 (4)计算建筑工程量 (5)提出所需设备、金属结构和其他材料; (6)处理预期效果分析 (7)编制实施计划 (8)提出费用概算和费用分摊或工程补助费 5.1.3环境用水调度规划设计 为节约用水,并保证环境质量要求,需进行以下工作: (1)核实区间径流及时间分配 (2)拟定用水标准及用水量 (3)确定调度最优时段 (4)效果或可能造成其它影响分析 52环境地质保护 提示:环境地质保护设计的内容有:库坡滑塌、水库渗漏、诱发地震、地下水位抬升影 响重要设施和人群的生产、生活、安全等需进行保护设计。受滑坡和地下水位抬升 影响的人群需要迁移:水库局部渗漏以及因河床再造引起岸坡滑塌,影响工程及重 要设施,可采取工程防护:诱发地震采取分期蓄水措施:此外,还需进行动态监测 设计。其环境保护设计要求见5.12环境监测部分 52.1受滑坡区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人群以及重要设施的保护设计 (1)核实滑坡范围内直接受影响的人口、耕地及其它设施: (2)计算滑坡可能产生的最大涌浪、涌浪传播及动压力; (3)调查涌浪可能影响的人口; (4)对受涌浪影响的人群作出迁移或防护堤防护的方案论证 (5)对滑坡直接影响的人口,按水库淹没区人群同等对待作出移民安置规划和其它设 施的处理规划 6)因影响重要设施及工程安全,可采取工程处理的滑坡,需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
9 (4) 拟定需要治理的重点污染源,并配合有关部门作出治理设计,编制实施计划; (5) 在水质保护河段及上游,对拟建厂矿的类型及废弃物排放,提出控制或限制方案; (6) 明确监控管理执行机构及费用来源。 5.1.2 重点污染源治理设计 (1) 核实废水或固体污染物的处理规模; (2) 处理方案论证,对推荐方案绘制工艺流程图; (3) 现场查勘定点,对主要建筑物作出布置,绘制方案布置图,拟定主要设计参数; (4) 计算建筑工程量 (5) 提出所需设备、金属结构和其他材料; (6) 处理预期效果分析; (7) 编制实施计划; (8) 提出费用概算和费用分摊或工程补助费。 5.1.3 环境用水调度规划设计 为节约用水,并保证环境质量要求,需进行以下工作: (1) 核实区间径流及时间分配; (2) 拟定用水标准及用水量; (3) 确定调度最优时段; (4) 效果或可能造成其它影响分析。 5.2 环境地质保护 提示:环境地质保护设计的内容有:库坡滑塌、水库渗漏、诱发地震、地下水位抬升影 响重要设施和人群的生产、生活、安全等需进行保护设计。受滑坡和地下水位抬升 影响的人群需要迁移;水库局部渗漏以及因河床再造引起岸坡滑塌,影响工程及重 要设施,可采取工程防护;诱发地震采取分期蓄水措施;此外,还需进行动态监测 设计。其环境保护设计要求见 5.12 环境监测部分。 5.2.1 受滑坡区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人群以及重要设施的保护设计 (1) 核实滑坡范围内直接受影响的人口、耕地及其它设施; (2) 计算滑坡可能产生的最大涌浪、涌浪传播及动压力; (3) 调查涌浪可能影响的人口; (4) 对受涌浪影响的人群作出迁移或防护堤防护的方案论证; (5) 对滑坡直接影响的人口,按水库淹没区人群同等对待作出移民安置规划和其它设 施的处理规划; (6) 因影响重要设施及工程安全,可采取工程处理的滑坡,需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
方案及设计; 编制实施计划 费用预算。 52.2对滑坡涌浪防护和因冲刷引起河床再造、塌岸,影响人群和重要设施而建造的堤防的 设计 (1)根据涌浪、涌浪传播及动压力计算,河道冲刷再造计算,实地考査环境条件,对 堤防方案和设防的范围进行论证 (2)拟定防护堤或护坡等的断面型式和主要设计参数 (3)拟定设计水位和堤坝高程 (4)进行总体布置,提出总体布置图 (5)计算工程量和影响的其它实物量 (6)费用概算。 523受地下水位升高影响的人群和其它必须保留的设施的保护设计 (1)核实受影响的对象及数量 (2)对需迁移的人群作出安置规划 (3)对必须保存的重要设施提出截水墙、高压喷射灌浆帷幕、排水沟、围椿等措施设 (4)随地下水位抬升,有毒物污染饮用水时,应寻找新水源,提出供水设计,见5.10 有关内容 (5)地下水位升高影响农作物生长,需提出引种适生作物(参照543)或提出防止浸 没的工程(参见53.1)设计 (6)编制实施计划 (7)费用概算 52.4在水库防渗设计中,对于丘陵地区出现大范围的向邻谷渗漏、浸没的工程,应对工程 的可行性作充分论证,对局部库段渗漏、浸没进行以下设计工作 (1)进一步查清渗漏、浸没库段的范围,分布高程及岩土性质 (2)论证防渗、防浸方案 (3)对推荐方案提出总体布置图、纵横剖面图及主要设计参数 (4)计算工程量 (5)编制实施计划 (6)费用概算。 52.5诱发地震、滑坡、地下水位动态的监测要求见5.12
10 方案及设计; (7) 编制实施计划; (8) 费用预算。 5.2.2 对滑坡涌浪防护和因冲刷引起河床再造、塌岸,影响人群和重要设施而建造的堤防的 设计。 (1) 根据涌浪、涌浪传播及动压力计算,河道冲刷再造计算,实地考查环境条件,对 堤防方案和设防的范围进行论证 (2) 拟定防护堤或护坡等的断面型式和主要设计参数; (3) 拟定设计水位和堤坝高程; (4) 进行总体布置,提出总体布置图; (5) 计算工程量和影响的其它实物量; (6) 费用概算。 5.2.3 受地下水位升高影响的人群和其它必须保留的设施的保护设计 (1) 核实受影响的对象及数量; (2) 对需迁移的人群作出安置规划; (3) 对必须保存的重要设施提出截水墙、高压喷射灌浆帷幕、排水沟、围椿等措施设 计; (4) 随地下水位抬升,有毒物污染饮用水时,应寻找新水源,提出供水设计,见 5.10 有关内容; (5) 地下水位升高影响农作物生长,需提出引种适生作物(参照 5.4.3)或提出防止浸 没的工程(参见 5.3.1)设计; (6) 编制实施计划; (7) 费用概算。 5.2.4 在水库防渗设计中,对于丘陵地区出现大范围的向邻谷渗漏、浸没的工程,应对工程 的可行性作充分论证,对局部库段渗漏、浸没进行以下设计工作 (1) 进一步查清渗漏、浸没库段的范围,分布高程及岩土性质; (2) 论证防渗、防浸方案; (3) 对推荐方案提出总体布置图、纵横剖面图及主要设计参数; (4) 计算工程量; (5) 编制实施计划; (6) 费用概算。 5.2.5 诱发地震、滑坡、地下水位动态的监测要求见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