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 大学物理I(金山英才班) 课程英文名: College Physics I (Jinshan International Talent Programme) 课程代码: 44510009 课程学分: 4 总学时数: 60 课程类别: 通识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开课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 工科类专业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后续课程: 工程力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 选用教材: 《大学物理学》,张三慧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三版 课程网址: https://mooc1-3.chaoxing.com/course/80925584.html 二、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提供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 思想、方法与手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其他科学和绝大部分技术发展的直接 的或不可缺少的基础。物理学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全球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主 要驱动力。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是理工科大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本 课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系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 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多元 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江苏大学金山英才班立足学术型、精英型人才培养要求,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实、 创新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宽阔的工程类专业拔尖人才和未来工程界领军人才。《大学物 理》课程在打造学生面向未来的思辨、探究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目标 1/13
1 / 13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 大学物理Ⅰ(金山英才班) 课程英文名: College PhysicsⅠ(Jinshan International Talent Programme) 课程代码: 44510009 课程学分: 4 总学时数: 60 课程类别: 通识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开课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 工科类专业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后续课程: 工程力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 选用教材: 《大学物理学》,张三慧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 月第三版 课程网址: https://mooc1-3.chaoxing.com/course/80925584.html 二、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提供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 思想、方法与手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其他科学和绝大部分技术发展的直接 的或不可缺少的基础。物理学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全球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主 要驱动力。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是理工科大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本 课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系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 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多元 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江苏大学金山英才班立足学术型、精英型人才培养要求,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实、 创新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宽阔的工程类专业拔尖人才和未来工程界领军人才。《大学物 理》课程在打造学生面向未来的思辨、探究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课 程,运用物理学的知识和原理解决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来分析、处理常见的力学和电磁学问题。能够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思路, 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简化,形成相应的物理模型,会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及典型结果判断 结论的合理性,能够对相关的科技与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效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研学能力。 课程目标3:素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物理元素,基 于基本的物理原理,借鉴恰当的物理方法,分析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社会发展问题,进一 步夯实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提升其科学素养、人 文精神和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意识与素质,更好地担当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1.教学内容 (1)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 (2)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分析。 (3)相对运动,经典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变换。 2.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掌握质点、参照系等概念,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运动描述的相对性,理解面 向实际问题,建立理论模型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状态 变化的物理量。 2/13
2 / 13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课 程,运用物理学的知识和原理解决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来分析、处理常见的力学和电磁学问题。能够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思路, 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简化,形成相应的物理模型,会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及典型结果判断 结论的合理性,能够对相关的科技与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效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研学能力。 课程目标 3:素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物理元素,基 于基本的物理原理,借鉴恰当的物理方法,分析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社会发展问题,进一 步夯实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提升其科学素养、人 文精神和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意识与素质,更好地担当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1. 教学内容 (1)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 (2)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分析。 (3)相对运动,经典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变换。 2.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掌握质点、参照系等概念,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运动描述的相对性,理解面 向实际问题,建立理论模型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状态 变化的物理量
(3)会分析两类直线运动问题和两类曲线运动问题,理解运动的叠加原理。 (4)能借助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能运用 自然坐标系分析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理解圆周运动的 角量描述。 (5)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相对性,并能进行相关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直线运动、圆周运动,两类运动学问题。 难点:自然坐标系的分析与运用。 第二章运动与力 1.教学内容 (1)牛顿运动定律。 (2)力学中常见的力。 2.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系统性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物理内涵。 (2)理解万有引力(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流体阻力等力学中常见力的特性。 (3)理解应用牛顿定律分析求解质点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求解变力作用 下单体运动和恒力作用下多体联动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3.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难点:变力作用下的质点运动及涉及非惯性系的质点运动分析。 第三章动量与角动量 1.教学内容 (1)冲量、质点动量定理。 (2)质点系,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13
3 / 13 (3)会分析两类直线运动问题和两类曲线运动问题,理解运动的叠加原理。 (4)能借助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能运用 自然坐标系分析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理解圆周运动的 角量描述。 (5)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相对性,并能进行相关分析。 3.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直线运动、圆周运动,两类运动学问题。 难点:自然坐标系的分析与运用。 第二章 运动与力 1. 教学内容 (1)牛顿运动定律。 (2)力学中常见的力。 2.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系统性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物理内涵。 (2)理解万有引力(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流体阻力等力学中常见力的特性。 (3)理解应用牛顿定律分析求解质点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求解变力作用 下单体运动和恒力作用下多体联动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3. 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难点:变力作用下的质点运动及涉及非惯性系的质点运动分析。 第三章 动量与角动量 1.教学内容 (1)冲量、质点动量定理。 (2)质点系,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质心、质心运动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第二种表述。 (4)力对定点力矩、质点对定点角动量,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5)质点系对定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2.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掌握质点动量定理的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 (2)理解质点系及其外力和内力的概念,理解质点系的动量定理,掌握动量守恒 定律。 (3)理解质心的概念,理解质心运动定理,理解用质心概念表述的动量守恒定律。 通过质心定律的有效运用说明分析复杂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 (4)理解力对定点的力矩和质点对定点的角动量概念,理解质点和质点系的角动 量定理。 (5)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能运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平面内质 点和质点系统的运动问题。 3.重点、难点 重点: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质心运动定理的正确运用,不同类别“碰撞”问题中动量守恒与角动量守恒 定律的正确应用。 第四章功和能 1.教学内容 (1)功,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2)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 (3)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2.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理解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4/13
4 / 13 (3)质心、质心运动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第二种表述。 (4)力对定点力矩、质点对定点角动量,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5)质点系对定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2.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掌握质点动量定理的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 (2)理解质点系及其外力和内力的概念,理解质点系的动量定理,掌握动量守恒 定律。 (3)理解质心的概念,理解质心运动定理,理解用质心概念表述的动量守恒定律。 通过质心定律的有效运用说明分析复杂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 (4)理解力对定点的力矩和质点对定点的角动量概念,理解质点和质点系的角动 量定理。 (5)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能运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平面内质 点和质点系统的运动问题。 3. 重点、难点 重点: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质心运动定理的正确运用,不同类别“碰撞”问题中动量守恒与角动量守恒 定律的正确应用。 第四章 功和能 1.教学内容 (1)功,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2)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 (3)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2.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理解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2)理解保守力做功特征,理解势能的概念,理解功能原理。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内涵,掌握综合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系统在一个或 多个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3.重点、难点 重点:功、动能定理、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一对力的功,保守力与势能概念的准确把握,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第五章刚体定轴运动 1.教学内容 (1)刚体、刚体的运动,刚体定轴转动的角量描述。 (2)力对定轴的力矩,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3)力矩的功,转动动能,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4)刚体对定轴的角动量,系统对定轴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2.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理解刚体模型的物理意义,理解刚体的运动形式,理解刚体定轴转动时的角 量描述及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2)理解力对定轴的力矩,理解转动惯量,掌握定轴转动定律 (3)理解力矩的功、转动动能和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理解有刚体定轴转动时系 统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4)理解质点、刚体及非刚体转动对定轴的角动量,会运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 有定轴存在时质点与刚体、刚体与刚体间的碰撞与作用问题。 3.重点、难点 重点: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中的动能关系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包含刚体定轴转动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与角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应用。 第六章静电场 5/13
5 / 13 (2)理解保守力做功特征,理解势能的概念,理解功能原理。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内涵,掌握综合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系统在一个或 多个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3. 重点、难点 重点:功、动能定理、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一对力的功,保守力与势能概念的准确把握,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第五章 刚体定轴运动 1.教学内容 (1)刚体、刚体的运动,刚体定轴转动的角量描述。 (2)力对定轴的力矩,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3)力矩的功,转动动能,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4)刚体对定轴的角动量,系统对定轴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2.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理解刚体模型的物理意义,理解刚体的运动形式,理解刚体定轴转动时的角 量描述及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2)理解力对定轴的力矩,理解转动惯量,掌握定轴转动定律 (3)理解力矩的功、转动动能和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理解有刚体定轴转动时系 统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4)理解质点、刚体及非刚体转动对定轴的角动量,会运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 有定轴存在时质点与刚体、刚体与刚体间的碰撞与作用问题。 3. 重点、难点 重点: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中的动能关系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包含刚体定轴转动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与角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应用。 第六章 静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