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当红明星,作为一个时代的偶像,李白应该是不寂寞的。李杜并称 与相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历久不衰。他们本身是好朋友。人们普遍认 为,李白性格外向,杜甫内敛。但性格外向的李白,仍不容易被人理解,不是吗, 像杜甫这样的好朋友都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的 困惑,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也云:“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明为赞叹 实则不理解。更何况那些等而下之有点盲目跟风的追星族。“苦笑我夸诞,知 音安在哉”(《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百家号驾到 看来,李白确实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没有朋友,而是这些朋友都不能 直达其心灵,领悟其内心真实的痛楚。所以,他对“独”特别敏感,他钟情于“独 酌”,此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套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做名人真难!析而论 之,李白的孤独大约有以下数端
作为一个当红明星,作为一个时代的偶像,李白应该是不寂寞的。李杜并称 与相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历久不衰。他们本身是好朋友。人们普遍认 为,李白性格外向,杜甫内敛。但性格外向的李白,仍不容易被人理解,不是吗, 像杜甫这样的好朋友都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的 困惑,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也云:“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明为赞叹, 实则不理解。更何况那些等而下之有点盲目跟风的追星族。“苦笑我夸诞,知 音安在哉”(《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看来,李白确实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没有朋友,而是这些朋友都不能 直达其心灵,领悟其内心真实的痛楚。所以,他对“独”特别敏感,他钟情于“独 酌”,此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套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做名人真难!析而论 之,李白的孤独大约有以下数端:
6 百家号/王莉驾到 第一,自视甚高的期许与天真的从政理念和行为,使其理想与现实 相差甚远,屡屡碰壁,屡屡痛苦。 李白是一个具有强烈个体意识的人,他自视甚高,申言“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自谓“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他形 容自己“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 而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其所立原则是“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 视巢许”(《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李白的从 政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自诩“青云当自 致,何必求知音”(《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而范传正的概括是:“常欲 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 弘大,声闻于天
第一,自视甚高的期许与天真的从政理念和行为,使其理想与现实 相差甚远,屡屡碰壁,屡屡痛苦。 李白是一个具有强烈个体意识的人,他自视甚高,申言“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自谓“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他形 容自己“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 而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其所立原则是“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 视巢许”(《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李白的从 政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自诩“青云当自 致,何必求知音”(《冬 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而范传正的概括是:“常欲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 弘大,声闻于天
百家号/王莉驾到 李白不愿走寻常士人之路,拒绝参加科考,便是明证。迄今为止,尚无史料 说明李白有过应举的迹象,集中仅有几首送朋友应举的作品,也没有发现他有羡 慕之情。李白既不去应常科的进士、明经考试,也不去应天子特诏的制科试。李 白的机会终于来了。天宝元年(742)秋,李白奉诏人京,待诏翰林,但至天宝 三载春即被赐金还山,在宫中仅待了一年半。李白充任翰林学士,虽然过着“人 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 《效古二首》之一)的生活,但布衣的身份始终是-道难以逾越的坎。李白《赠 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曾这样感叹:“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微 贱的身份成为诟病李白的一大话头,也成为李白的一块“心病”,总觉得不爽
李白不愿走寻常士人之路,拒绝参加科考,便是明证。迄今为止,尚无史料 说明李白有过应举的迹象,集中仅有几首送朋友应举的作品,也没有发现他有羡 慕之情。李白既不去应常科的进士、明经考试,也不去应天子特诏的制科试。李 白的机会终于来了。天宝元年(742)秋,李白奉诏人京,待诏翰林,但至天宝 三载春即被赐金还山,在宫中仅待了一年半。李白充任翰林学士,虽然过着“人 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 《效古二首》之一)的生活,但布衣的身份始终是--道难以逾越的坎。李白《赠 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曾这样感叹:“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微 贱的身份成为诟病李白的一大话头,也成为李白的一块“心病”,总觉得不爽
后来的从鱗事件以及欲参加李光弼军队事件,都十分清楚地反映了他强烈的 从政热情与天真的从政理念和行为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他的热心为他换来的是 次又一次的祸患,客观地说,李白缺乏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成功政治家的素质。对 于政治,李白不是凭成熟的观察思考,而只是凭感受,凭意气做出反应。李白之 所以较盛唐才士在人生与政治途中更为幼稚乃至天真,与其出身经历和素养资质 有关。李白出生在西域,生长在西南,较之中原才士,他多一份狂野之气而缺少 对仕途官场的实际了解,其政治上的悲剧注定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打击给他的刺 激和痛苦是巨大的,借酒浇愁,醉酒疏放,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和快乐选择
后来的从鱗事件以及欲参加李光弼军队事件,都十分清楚地反映了他强烈的 从政热情与天真的从政理念和行为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他的热心为他换来的是一 次又一次的祸患,客观地说,李白缺乏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成功政治家的素质。对 于政治,李白不是凭成熟的观察思考,而只是凭感受,凭意气做出反应。李白之 所以较盛唐才士在人生与政治途中更为幼稚乃至天真,与其出身经历和素养资质 有关。李白出生在西域,生长在西南,较之中原才士,他多一份狂野之气而缺少 对仕途官场的实际了解,其政治上的悲剧注定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打击给他的刺 激和痛苦是巨大的,借酒浇愁,醉酒疏放,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和快乐选择
百家号王莉驾到 李白脱离唐代社会现实的价值判断在带给他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 生命力的同时,也给了他怆痛的人生经历。李白作品中这种孤独而高傲的自我形 象可谓俯拾皆是。因为“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故“一生傲岸苦 不谐”(《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种空前的孤傲既有世人对他的不理解, 又有他对世人的不理解,这种双重的痛苦来源于他的价值观与现实的剧烈冲突 来源于他对价值理想执拗的追求而始终不肯屈服:“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赠郭季鹰》但是“凤”在哪里呢?无奈之下,只有悲愤地表白:“我本不弃世, 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好友杜甫,在诗中多次提到他不被理解:“冠盖满 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之二),“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 见》,可以为证
李白脱离唐代社会现实的价值判断在带给他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 生命力的同时,也给了他怆痛的人生经历。李白作品中这种孤独而高傲的自我形 象可谓俯拾皆是。因为“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故“一生傲岸苦 不谐”(《答王 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种空前的孤傲既有世人对他的不理解, 又有他对世人的不理解,这种双重的痛苦来源于他的价值观与现实的剧烈冲突, 来源于他对价值理想执拗的追求而始终不肯屈服:“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赠郭季鹰》但是“凤”在哪里呢?无奈之下,只有悲愤地表白:“我本不弃世, 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好友杜甫,在诗中多次提到他不被理解:“冠盖满 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之二),“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 见》,可以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