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度:指分散相的分散程度。分散程度越高,分散度越大,分散相就分散得越细小。比表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物质的总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物质分散得越小,分散度就越高。二、主要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和特点1、粘土矿物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1)硅氧四面体与硅氧四面体片(T)由于四面体片含有负电荷,所以在实际矿物结构中,四面体片在粘土中不能独立存在,仅能以与阳离子和附加氧离子结合的形式存在。(2)铝氧八面体与铝氧八面体片(O)八面体片能够独立地存在。2、几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1)高岭石TO结构,T与O通过共用氧原子连接在一起,晶层与晶层之间用氢键连接。高岭石分散度低且性能稳定,几乎无晶格取代现象,故为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其水化性能差,造浆性能不好,一般不用作钻井液的配浆粘土。(2)蒙脱石TOT结构,天然具有晶格取代的现象,晶层间以分子间力(范德华力)连接,引力小,连接不紧密,水分子容易进入晶层之间而发生膨胀,水化分散性好,造浆能力强,是配制钻井液的好材料。(3)伊利石TOT结构,与蒙脱石区别在于晶格取代更多,产生的负电荷主要由K+来平衡。伊利石的负电荷主要产生在四面体晶片,离晶层表面近,层间补偿性阳离子K+与晶层负电荷之间的静电引力比氢键还强,加之K+的体积大小刚好嵌入相邻晶层间的氧离子网格形成的六角形空隙中,起着一定的固定作用,所以,伊利石的晶格不易膨胀,水分子不易进入晶层间,也不是配制钻井液的好材料。三、粘土一水悬浮体系的胶体化学1、粘土一水界面扩散双电层(1)电泳与电渗21
21 分散度:指分散相的分散程度。分散程度越高,分散度越大,分散相就分散得越细 小。 比表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物质的总表面积。 比表面积越大,物质分散得越小,分散度就越高。 二、主要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和特点 1、粘土矿物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1)硅氧四面体与硅氧四面体片(T) 由于四面体片含有负电荷,所以在实际矿物结构中,四面体片在粘土中不能独立存 在,仅能以与阳离子和附加氧离子结合的形式存在。 (2)铝氧八面体与铝氧八面体片(O) 八面体片能够独立地存在。 2、几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 (1)高岭石 TO 结构,T 与 O 通过共用氧原子连接在一起,晶层与晶层之间用氢键连接。 高岭石分散度低且性能稳定,几乎无晶格取代现象,故为非膨胀型粘土矿物。 其水化性能差,造浆性能不好,一般不用作钻井液的配浆粘土。 (2)蒙脱石 TOT 结构,天然具有晶格取代的现象,晶层间以分子间力(范德华力)连接,引 力小,连接不紧密,水分子容易进入晶层之间而发生膨胀,水化分散性好,造浆能力强, 是配制钻井液的好材料。 (3)伊利石 TOT 结构,与蒙脱石区别在于晶格取代更多,产生的负电荷主要由 K+来平衡。伊 利石的负电荷主要产生在四面体晶片,离晶层表面近,层间补偿性阳离子 K+与晶层负 电荷之间的静电引力比氢键还强,加之 K+的体积大小刚好嵌入相邻晶层间的氧离子网 格形成的六角形空隙中,起着一定的固定作用,所以,伊利石的晶格不易膨胀,水分子 不易进入晶层间,也不是配制钻井液的好材料。 三、粘土—水悬浮体系的胶体化学 1、粘土—水界面扩散双电层 (1)电泳与电渗
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颗粒在介质中向某一电极移动的现象。电渗:若固相不动而液相对固定的带电荷的固体表面作相对运动的现象。(2)扩散双电层的形成于结构胶体粒子带电,那么在它周围必然分布着电荷数相等的反离子,于是在固液界面形成双电层。双电层中的反离子,一方面受到固体表面电荷的吸引,靠近固体表面:另一方面,由于反离子的热运动,又有扩散到液相内部去的能力,这两种相反作用的结果,使得反离子扩散地分布在胶粒周围,构成扩散双电层。在扩散双电层中反离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靠固体表面密度高,形成紧密层(吸附层)。(3)扩散双电层中的电位从滑动面到均匀液相(过剩反离子为零)的电位,称为电动电位(电位)。从固相表面到均匀液相内部的电位称为热力学电位(βo)。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扩散双电层厚度下降的原因是:加入电解质后,将有更多的反离子进入吸附层,结果扩散层的离子数目下降,这就导致双电层厚度下降,电动电位下降(电解质压缩双电层的作用)。(4)粘土一水界面双电层的特点①粘土片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晶格取代造成粘土晶格层面上带有永久负电荷,于是它们吸附等电量的阳离子。当将这些粘土放到水里,吸附的阳离子便解离,向外扩散,形成胶粒带负电的扩散双电层。②粘土端面上的双电层结构:当介质PH值低于9时,八面体处端面上OH解离,露出带正电的铝离子,故可以形成正溶胶形式的双电层:而在碱性介质中,端面上的氢解离,露出带负电的表面(一AI一O),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双电层电性与层面上相同。另外,端面上通常由于氢的解离而带负电。但粘土悬浮体中常常有少量A13+存在,它将被吸附在硅氧四面体的破键处,从而使之带正电。2、粘土一水悬浮体的稳定性(1)沉降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沉降稳定性:指在重力作用下分散相颗粒是否容易下沉的性质。若下沉速度很小,22
22 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颗粒在介质中向某一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渗:若固相不动而液相对固定的带电荷的固体表面作相对运动的现象。 (2)扩散双电层的形成于结构 胶体粒子带电,那么在它周围必然分布着电荷数相等的反离子,于是在固液界面形 成双电层。 双电层中的反离子,一方面受到固体表面电荷的吸引,靠近固体表面;另一方面, 由于反离子的热运动,又有扩散到液相内部去的能力,这两种相反作用的结果,使得反 离子扩散地分布在胶粒周围,构成扩散双电层。 在扩散双电层中反离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靠固体表面密度高,形成紧密层(吸附 层)。 (3)扩散双电层中的电位 从滑动面到均匀液相(过剩反离子为零)的电位,称为电动电位( 电位)。 从固相表面到均匀液相内部的电位称为热力学电位( 0)。 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扩散双电层厚度下降的原因是:加入电解质后,将有更多的 反离子进入吸附层,结果扩散层的离子数目下降,这就导致双电层厚度下降,电动电位 下降(电解质压缩双电层的作用)。 (4)粘土—水界面双电层的特点 ① 粘土片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晶格取代造成粘土晶格层面上带有永久负电荷,于 是它们吸附等电量的阳离子。当将这些粘土放到水里,吸附的阳离子便解离,向外扩散, 形成胶粒带负电的扩散双电层。 ② 粘土端面上的双电层结构:当介质 PH 值低于 9 时,八面体处端面上 OH-解离, 露出带正电的铝离子,故可以形成正溶胶形式的双电层;而在碱性介质中,端面上的氢 解离,露出带负电的表面(—Al—O-),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双电层电性与层面上相 同。 另外,端面上通常由于氢的解离而带负电。但粘土悬浮体中常常有少量 Al3+存在, 它将被吸附在硅氧四面体的破键处,从而使之带正电。 2、粘土—水悬浮体的稳定性 (1)沉降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 沉降稳定性:指在重力作用下分散相颗粒是否容易下沉的性质。若下沉速度很小
甚至可略而不计,则称该体系具有沉降稳定性。聚结稳定性:指分散相颗粒是否容易自动粘结变大(即自动降低分散度)的性质。若实际上不自动降低分散度,则称此体系具有聚结稳定性。(2)影响沉降稳定性的因素对一般的分散体系而言,影响沉降稳定性的因素是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分散介质的粘度。分散相颗粒越小,沉降稳定性越好,而悬浮体的分散相颗粒粗,沉降稳定性不好。此外,尺寸小于1μum的颗粒还具有布朗运动,使胶体粒子能向上扩散而保持悬浮状态,具有较高的沉降稳定性。(3)影响聚结稳定性的因素①阻碍聚结的因素:双电层斥力(电位越高斥力越大);吸附层的稳定作用。②引起聚结的因素:颗粒之间的引力(范德华力):电解质的聚结作用。③聚结作用与凝胶凝胶是指由于外界条件(如温度、外力、电解质或化学反应)的变化使溶胶(或悬浮体)或高聚物分子相互联结形成的半固体状态产生凝胶的必要条件是:分散相颗粒形状高度不规则(例如片状),粒子表面性质不均匀,粒子的浓度足够大。[本讲课程的小结】粘土晶体结构、扩散双电层、电动电势‘、粘土的水化[本讲课程的作业]1、比较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的水化能力并分析其原因?2、粘土一水界面双电层有何特点?课程名称:《钻井工程》第7周第3讲摘要第三章钻井液授课题目(章、节)夜第三节钻井液的工艺性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重点掌握钻井液两个工艺性能对钻井工程的影响,了解胶体化学特点及其对钻并液性能的影响。了解相关的化学添加剂类型及其作用原理:了解钻并液性能的测量、维护控制和调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流变参数及其胶体化学性质;流变性能调节原理[难点]流变参数及其胶体化学性质内容23
23 甚至可略而不计,则称该体系具有沉降稳定性。 聚结稳定性:指分散相颗粒是否容易自动粘结变大(即自动降低分散度)的性质。 若实际上不自动降低分散度,则称此体系具有聚结稳定性。 (2)影响沉降稳定性的因素 对一般的分散体系而言,影响沉降稳定性的因素是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散相与分 散介质的密度差、分散介质的粘度。分散相颗粒越小,沉降稳定性越好,而悬浮体的分 散相颗粒粗,沉降稳定性不好。此外,尺寸小于 1m 的颗粒还具有布朗运动,使胶体 粒子能向上扩散而保持悬浮状态,具有较高的沉降稳定性。 (3)影响聚结稳定性的因素 ① 阻碍聚结的因素:双电层斥力( 电位越高斥力越大);吸附层的稳定作用。 ② 引起聚结的因素:颗粒之间的引力(范德华力);电解质的聚结作用。 ③ 聚结作用与凝胶 凝胶是指由于外界条件(如温度、外力、电解质或化学反应)的变化使溶胶(或悬 浮体)或高聚物分子相互联结形成的半固体状态。 产生凝胶的必要条件是:分散相颗粒形状高度不规则(例如片状),粒子表面性质 不均匀,粒子的浓度足够大。 [本讲课程的小结] 粘土晶体结构、扩散双电层、电动电势ζ、粘土的水化 [本讲课程的作业] 1、比较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的水化能力并分析其原因? 2、粘土—水界面双电层有何特点? 课程名称:《钻井工程》 第 7 周 第 3 讲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钻井液 第三节 钻井液的工艺性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钻井液两个工艺性能对钻井工程的影响,了解胶体化学特点及其对钻 井液性能的影响。了解相关的化学添加剂类型及其作用原理;了解钻井液性能的测量、维护控 制和调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重点] 流变参数及其胶体化学性质;流变性能调节原理 [难点] 流变参数及其胶体化学性质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三节钻井液的工艺性一、钻井液的流变性1、流变性概念钻井液流动和变形的特性称为流变性,其中流动性是主要的2、流变性的作用(1)携带岩屑,保证井底和井眼的清洁:(2)悬浮岩屑和重晶石:钻(3)合理确定水力参数,减少循环压力损失,充分发挥头水马力的作用,提高机械钻速:井(4)减轻钻井液造成的压力激动和对井壁的冲刷,防止漏和井塌等事故的发生(5)有效地发挥固控设备的效能:(6)防止气侵。3、钻井液流变模式及流变参数幂律流体牛顿流体(假塑性型)幂律流体宾汉流体流(膨胀型)速(塑性型)梯度卡森流体切应力Tsto赫切尔一巴尔克莱流体(1)流变学模式及流变参数:牛顿流体T=uyT=Ta+pvy+宾汉流体 t=Kyn幂律流体 2 = 2+1/2..1/222+n!卡森流体本 t=t+Ky"赫切尔一巴尔克莱流体24
24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三节 钻井液的工艺性 一、 钻井液的流变性 1、流变性概念 钻井液流动和变形的特性称为流变性,其中流动性是主要的。 2、流变性的作用 (1)携带岩屑,保证井底和井眼的清洁; (2)悬浮岩屑和重晶石; (3)合理确定水力参数,减少循环压力损失,充分发挥 钻 头水马力的作用,提高机械钻速; (4)减轻钻井液造成的压力激动和对井壁的冲刷,防止 井 漏和井塌等事故的发生; (5)有效地发挥固控设备的效能; (6)防止气侵。 3、钻井液流变模式及流变参数 (1)流变学模式及流变参数: 宾汉流体 (塑性型) 卡森流体 赫切尔—巴尔克莱流体 牛顿流体 幂律流体 (膨胀型) 切应力 流 速 梯 度 s 0 幂律流体 (假塑性型) 牛顿流体 = n 幂律流体 = K 1/ 2 1/ 2 1/ 2 1/ 2 卡森流体 = c + n = + K 赫切尔—巴尔克莱流体 0 宾汉流体 = d + PV
(2)静切应力ts静切应力是指使静止的塑性流体开始运动时的最低切应力,现场简称静切力,常用Ts表示。(3)触变性指恒温恒压下搅拌后变稀,静止后变稠的特性。触变性流体具有两个特点:①形成结构到拆散结构,或反之,在等温情况下是可逆的,可重复的;②结构的变化与时间紧密相关。规定静置1min后测定的静切力为初切力,静止10min后测定的静切力为终切力,并用二者的差值或比值来表示钻井液触变性的强弱。(4)表现粘度/有效粘度表现粘度是指某一剪切速率下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比值,Ⅱ=Y4、调整钻并液流变性的一般要求及方法对于非加重钻井液:塑性粘度μpv的适宜范围为5~12mPaS:动切应力td一般应保持在1.4~14.4Pa范围内。静切力ts是使钻并液开始流动所需的最低切应力,其值过高时会造成开泵困难,甚至憨漏地层:其值过低又直接影响钻井液的悬浮能力。为了能够有效地携带岩屑,要求钻井液具有较高的动塑比(ta/μpv)。根据现场经验和平板型层流流核直径的有关计算,一般将ta/μpv保持在0.48Pa/mPas左右是适宜的。在使用幂律模式时,n值保持在0.4~0.7之间。K值尚未明确其适宜范围,但原则上应在保证有效携岩的前提下,尽量维持较低的K值,以提高钻速和降低开泵时所需的压力。5、调整宾汉和幂律模式流变参数的方法(1)降低μpv。通过合理使用固控投备、加水稀释或化学絮凝等方法,尽量减少固相含量。(2)提高μpv。加入低造浆率粘土、重晶石以及混入原油均可提高μpv。另外增加聚合物浓度使钻井液的滤液粘度提高,也可起到提高Hpv的作用。(3)降低td。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适合于本体系的降粘剂(或称稀释剂),以拆散钻井液中已形成的网架结构。25
25 (2)静切应力 s 静切应力是指使静止的塑性流体开始运动时的最低切应力,现场简称静切力,常用 s 表示。 (3)触变性 指恒温恒压下搅拌后变稀,静止后变稠的特性。 触变性流体具有两个特点:① 形成结构到拆散结构,或反之,在等温情况下是可 逆的,可重复的;② 结构的变化与时间紧密相关。 规定静置 1 min 后测定的静切力为初切力,静止 10 min 后测定的静切力为终切力, 并用二者的差值或比值来表示钻井液触变性的强弱。 (4)表现粘度/有效粘度 表现粘度是指某一剪切速率下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比值, = 。 4、调整钻井液流变性的一般要求及方法 对于非加重钻井液:塑性粘度 pv 的适宜范围为 5~12 mPa.s;动切应力 d 一般应 保持在 1.4~14.4 Pa 范围内。 静切力 s 是使钻井液开始流动所需的最低切应力,其值过高时会造成开泵困难, 甚至憋漏地层;其值过低又直接影响钻井液的悬浮能力。 为了能够有效地携带岩屑,要求钻井液具有较高的动塑比(d / pv)。根据现场经验 和平板型层流流核直径的有关计算,一般将 d/pv 保持在 0.48 Pa/ mPa.s 左右是适宜的。 在使用幂律模式时,n 值保持在 0.4~0.7 之间。 K 值尚未明确其适宜范围,但原则上应在保证有效携岩的前提下,尽量维持较低的 K 值,以提高钻速和降低开泵时所需的压力。 5、调整宾汉和幂律模式流变参数的方法 (1)降低 pv。通过合理使用固控投备、加水稀释或化学絮凝等方法,尽量减少固 相含量。 (2)提高 pv。加入低造浆率粘土、重晶石以及混入原油均可提高 pv。另外增加 聚合物浓度使钻井液的滤液粘度提高,也可起到提高 pv 的作用。 (3)降低 d。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适合于本体系的降粘剂(或称稀释剂),以拆散 钻井液中已形成的网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