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滤过屏障滤过膜的构成1.组成外层水分子中阳离子层内葡萄糖层小分子阴离子蛋白质裂构成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三)滤过屏障——滤过膜的构成 外 中 层 内 层 层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 蛋白质白 1.组成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组成机械屏障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小孔(窗孔70-90nm)防止血细胞通过。富含睡液酸蛋白带负电②基膜:是主要的屏障。主要由IV型胶原组成,微纤维网的网孔(2-8nm)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以及带负电荷的硫酸肝素和蛋白聚糖。③肾小囊脏层细胞的足突:滤过裂隙膜上有直径4-11nm的孔,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裂隙膜含有nephrin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组成机械屏障 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小孔(窗孔70- 90nm )防止血细胞通过。富含唾液酸蛋白, 带负电 ②基膜:是主要的屏障。主要由IV型胶原组 成,微纤维网的网孔(2-8nm)允许水和部 分溶质通过,以及带负电荷的硫酸肝素和蛋 白聚糖。 ③肾小囊脏层细胞的足突:滤过裂隙膜上有 直径4 -11nm的孔,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 裂隙膜含有nephrin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肾交感神经:递质是NE,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未发现肾有副交感神经支配。肾的血液供应腹主A→叶间A一→弓形A→小叶间A→入球小A→肾小球Cap网一出球小A一→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或直小血管一小叶间V→弓形V一叶间V一→肾两套毛细血管网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特点:血压高(40-60%ABP),利于滤过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特点:血压低,胶体渗透压高,利于重吸收
肾交感神经:递质是NE,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未发现肾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肾的血液供应 腹主A→叶间A→弓形 A→小叶间A→入球小A→肾小球Cap网 →出球 小A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或直小血管→小叶间V→弓形 V→叶间V →肾V ◆两套毛细血管网 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40-60%ABP),利于滤过。 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胶体渗透压高,利于重吸收。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肾血流量(量(Renalbloodflow,RBF)的特点及其调节1.肾的血液循环特征(1)血供丰富,血液分布不匀:皮质:外髓:内髓=94:5:1(2)压力高低不同: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一利于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一利于重吸收(3)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肾血流量~心输出量1/4~1/5肾动脉灌注压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机制①肌源性学说②管-球反馈
◆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RBF)的特点及其调节 1.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⑴血供丰富,血液分布不匀: 皮质∶外髓∶内髓 = 94∶5∶1 ⑵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⑶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1/4~1/5; 肾动脉灌注压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 身调节保持稳定→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机制: ②管-球反馈 ①肌源性学说
2.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80mmHg一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①肌源性学说:当A压1一→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1而收缩一血流阻力1一肾血流量保持稳定②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一→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Na+1C-11一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一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一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通过致密斑感受器肾内产生的前列腺素、腺苷和儿茶酚胺等也参与管-球反馈
2.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⑴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80mmHg— 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 ①肌源性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 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②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 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Na+][Cl- ]↑→致密斑将此信息反 馈至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 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通过致密斑感受器 肾内产生的前列腺素、腺苷和儿茶酚胺等也参与管 -球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