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3.数据约束。数据模型中的数据约束主要描述数 据结构内数据间的语法、语义联系,它们之间 的制约与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的规则, 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与相容。 数据模型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分成三种类型,它 们是概念数据模型( (conceptual data model)、逻 辑数据模型( logic data model)、物理数据模型 (physical data model) 第三章数据库技术基础
第三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3.数据约束。数据模型中的数据约束主要描述数 据结构内数据间的语法、语义联系,它们之间 的制约与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的规则, 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与相容。 ◼ 数据模型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分成三种类型,它 们是概念数据模型(conceptual data model)、逻 辑数据模型(1ogic data model)、物理数据模型 (physical data model)。 3.2 数据模型 一、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32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概念数据模型简称概念模型,它是,种面向客 观世界、面向用户的模型 具体的数据库 管理系统无关,与具体的计算机平台无关。 ■逻辑数据模型又称数据模型,它是一种面向数 据库系统的模型,该模型着重于在数据库系统 级的实现。 ■概念模型只有在转换成数据模型后才能在数据 库中得以表示。 ■物理数据模型又称为物理模型,它是一种面向 让算机物理表示的模型,此模型给出了数据模 型在计算机上物理结构的表示。 第三章数据库技术基础
第三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 概念数据模型简称概念模型,它是一种面向客 观世界、面向用户的模型,它与具体的数据库 管理系统无关,与具体的计算机平台无关。 ◼ 逻辑数据模型又称数据模型,它是一种面向数 据库系统的模型,该模型着重于在数据库系统 一级的实现。 ◼ 概念模型只有在转换成数据模型后才能在数据 库中得以表示。 ◼ 物理数据模型又称为物理模型,它是一种面向 计算机物理表示的模型,此模型给出了数据模 型在计算机上物理结构的表示。 3.2 数据模型 一、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32数据模型 二、E-R模型 1.E-R模型的基本概念 (1)实体( Entity):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实体可以是 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 系。 注:实体必须可相互区分。 如学校中的每个人是一个实体,一个系、一门 课,学生的一次选课也是一个实体。 (2)实体集具有共性的实体组成的一个集合。 如张三、李四是学生,张三、李四是实体,学 生是实体集 第三章数据库技术基础
第三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1.E–R模型的基本概念 (1)实体(Entity):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实体可以是 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 系。 注:实体必须可相互区分。 如学校中的每个人是一个实体,一个系、一门 课,学生的一次选课也是一个实体。 (2)实体集:具有共性的实体组成的一个集合。 如张三、李四是学生,张三、李四是实体,学 生是实体集。 3.2 数据模型 二、E–R模型
32数据模型 二、E-R模型 (2)属性:事物的特性。 如实体班级的属性有班级号、班级名等属性。 班级号可以取值为7905班,班级名可以取值为 计算机班。 (3)联系: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关联。 如工人与设备之间的操作关系,上、下级间的 领导关系,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第三章数据库技术基础
第三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2) 属性:事物的特性。 如实体班级的属性有班级号、班级名等属性。 班级号可以取值为7905班,班级名可以取值为 计算机班。 (3) 联系: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关联。 如工人与设备之间的操作关系,上、下级间的 领导关系,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3.2 数据模型 二、E–R模型
32数据模型 、E-R模型 ■实体集间的联系有多种: 一对一的联系,记为1:1。 如学校与校长间的联系,一个学校与一个校长间相互 对应。 对多或多对一联系,记为1:M(:m或M1m1)。 如学生与其宿舍房间的联系是多对一的联系(反之,则为 一对多联系,即多个学生对应一个房间。 多对多联系,记为M:N或m:n 如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实体集间的教与学的联系是多对多 的,因为一个教师可以教授多个学生,而一个学生又可 以受教于多个教师 第三章数据库技术基础
第三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 实体集间的联系有多种: ➢ 一对一的联系,记为1:1。 如学校与校长间的联系,一个学校与一个校长间相互一 一对应。 ➢ 一对多或多对一联系,记为1:M(1:m)或M:1(m:1)。 如学生与其宿舍房间的联系是多对一的联系(反之,则为 一对多联系),即多个学生对应一个房间。 ➢ 多对多联系,记为M:N或m:n。 如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实体集间的教与学的联系是多对多 的,因为一个教师可以教授多个学生,而一个学生又可 以受教于多个教师。 3.2 数据模型 二、E–R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