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吓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三、红腿病 1)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有时也 可表现为附肢变红,从头胸甲至尾扇变白。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淋巴和血细胞 变少,血液凝固变缓甚至不凝固等现象。 3)诊断:依外观症状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发病和死亡率有时高达90%,对成虾 养殖危害较大,流行季节主要为4-6月和9-10月。 5)防治:预防:a.以生石灰或含氯制剂彻底清池消毒; b.在发病季节适当使用氯霉素、土霉素或大蒜等预防 治疗:a.1ppt氯霉素或1-2ppt土霉素或1-1.5ppt呋喃唑酮拌饵连投5-7d; b.1%大蒜或1ppt卡拉霉素或氟哌酸拌料投喂3-5d; c. 口服药饵同时以0.5-0.8ppm漂白精或0.2ppm二氯乙氰尿酸等 进行水体消毒
三、红腿病 1) 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有时也 可表现为附肢变红,从头胸甲至尾扇变白。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淋巴和血细胞 变少,血液凝固变缓甚至不凝固等现象。 3)诊断:依外观症状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发病和死亡率有时高达90%,对成虾 养殖危害较大,流行季节主要为4-6月和9-10月。 5)防治:预防:a. 以生石灰或含氯制剂彻底清池消毒; b. 在发病季节适当使用氯霉素、土霉素或大蒜等预防. 治疗:a. 1ppt氯霉素或1-2ppt土霉素或1-1.5ppt呋喃唑酮拌饵连投5-7d; b. 1%大蒜或1ppt卡拉霉素或氟哌酸拌料投喂3-5d; c. 口服药饵同时以0.5-0.8ppm漂白精或0.2ppm二氯乙氰尿酸等 进行水体消毒。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养殖吓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四、烂眼病 1)病原:非01群霍乱孤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眼 球病变过程如下:眼球肿胀(由黑变褐)→眼球溃烂(严重者脱落) 细菌侵入血淋巴,变为菌血病而死亡。 3)诊断:肉眼观察眼球颜色和溃烂情形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殖区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并以8 月最为严重。 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 治新:早用12电生或系杀灭水体细 中晚期:同红腿病
四、烂眼病 1) 病原:非01群霍乱弧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眼 球病变过程如下:眼球肿胀(由黑变褐) 眼球溃烂(严重者脱落) 细菌侵入血淋巴,变为菌血病而死亡。 3)诊断:肉眼观察眼球颜色和溃烂情形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殖区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并以8 月最为严重。 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 治疗:早期:用1-2ppm呋喃唑酮或氯霉素杀灭水体细菌; 中晚期:同红腿病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五、烂鳃病、黄鰓病 1)病原:细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 烂鳃病:病虾浮于水面,鳃丝发白,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鳃丝皱缩或脱落 黄鳃病:病虾鳃丝呈黄色,鳃部甲壳微张,严重时发展为烂鳃。 3)诊断:根据症状可初诊,细菌检查以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的常见病。 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 治疗:a.1-2ppt土霉素拌饵连投5-7d; b.1%大蒜或1ppt氟哌酸拌料投喂3-5d; c.以海因消毒剂水体消毒,同时口服维生素C等
五、烂鳃病、黄鳃病 1) 病原:细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 烂鳃病:病虾浮于水面,鳃丝发白,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鳃丝皱缩或脱落 黄鳃病:病虾鳃丝呈黄色,鳃部甲壳微张,严重时发展为烂鳃。 3)诊断:根据症状可初诊,细菌检查以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的常见病。 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 治疗:a. 1-2ppt土霉素拌饵连投5-7d; b. 1%大蒜或1ppt氟哌酸拌料投喂3-5d; c. 以海因消毒剂水体消毒,同时口服维生素C等。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养殖吓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六、黑鰓病 1)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b.细菌、真菌感染; c.长期缺乏维生素C。 2)症状和病理变化:鳃组织变黑,严重时鳃丝萎缩、糜烂和坏死等 3)诊断:根据症状诊断。 4)防治: a.对于因水质恶化引起的黑鳃,可采用换水、添加光合细菌等生物制 剂、以及泼洒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措施防治; b.细菌性黑鳃可口服2ppt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防治; c. 因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黑鳃可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
六、黑鳃病 1) 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 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b. 细菌、真菌感染; c. 长期缺乏维生素C。 2)症状和病理变化:鳃组织变黑,严重时鳃丝萎缩、糜烂和坏死等 3)诊断:根据症状诊断。 4)防治: a. 对于因水质恶化引起的黑鳃,可采用换水、添加光合细菌等生物制 剂、以及泼洒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措施防治; b. 细菌性黑鳃可口服2ppt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防治; c. 因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黑鳃可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七、红体病 1)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WSSV或TSV等病毒性病原感染; b.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弧菌感染; c.水质环境恶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d.饵料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缓游于池边或池面,身体局部或全身性发红。 3)诊断:根据症状,并接合水质以及养殖管理情况分析予以诊断。 4)防治:a.对于病毒性引起的红体,依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 手合生女牛 c.i d对于饵料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按限多维和大
七、红体病 1) 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 WSSV或TSV等病毒性病原感染; b. 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弧菌感染; c. 水质环境恶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d. 饵料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缓游于池边或池面,身体局部或全身性发红。 3)诊断:根据症状,并接合水质以及养殖管理情况分析予以诊断。 4)防治: a. 对于病毒性引起的红体,依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 b. 对于细菌性红体,可口服氯霉素等结合水体消毒; c. 对于水质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换水或投放生物制剂; d. 对于饵料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投喂多维和大蒜等。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