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系统论 旅游业是一个从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分 离出来的新的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 多的产北糸统。这一糸统由市场糸统、通道 糸统、接待糸统和支持糸统组成,具有复合 性的特点。 旅游开发必须从建立旅游糸统工程出发,坚 持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模型化原则和最优化原则
四、系统论 旅游业是一个从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分 离出来的新的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 多的产业系统。这一系统由市场系统、通道 系统、接待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具有复合 性的特点。 旅游开发必须从建立旅游系统工程出发,坚 持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模型化原则和最优化原则
五、地域分异规律 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題是旅游环境 的空间差异和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这 种空间差异受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表现在: 第一,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山顶 和山坡。 第二,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同样 是山地中的山顶,石灰岩和流纹岩就不同。 第三,人类生产、生话活动会使空间差异更 为复杂。 区域分异是地球内能作用和太阳辐射影响地 表物质能量转化和分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 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旅游资源和环 境的空间分异有助与划分地城综合体,便于 旅游产业布局;利于突出各空间的特色,开 成自身形象,利于设计游览路线
五、地域分异规律 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旅游环境 的空间差异和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这 种空间差异受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表现在: 第一,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山顶 和山坡。 第二,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同样 是山地中的山顶,石灰岩和流纹岩就不同。 第三,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会使空间差异更 为复杂。 区域分异是地球内能作用和太阳辐射影响地 表物质能量转化和分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 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旅游资源和环 境的空间分异有助与划分 地域综合体,便于 旅游产业布局;利于突出各空间的特色,形 成自身形象,利于设计游览路线
第三节旅游开发研究发展进程 1国外旅游开发规划的发展历程 1初始阶段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30年代中期的英国 法国和爱尔兰等国。最初旅游规划只是为 些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起码的市场评估和 场地设计,例如为饭店或旅馆选址等。从严格 意义上讲,这还称不上旅游规划。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几年里,世界旅 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开发的需求也逐步加大 与此相应的旅游规划在欧洲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并逐渐发展到北美的加拿大然后进一步向 亚洲和非洲国家扩展
第三节 旅游开发研究发展进程 1 国外旅游开发规划的发展历程 1.1 初始阶段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30年代中期的英国、 法国和爱尔兰等国。最初旅游规划只是为一 些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起码的市场评估和 场地设计,例如为饭店或旅馆选址等。从严格 意义上讲,这还称不上旅游规划。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几年里,世界旅 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开发的需求也逐步加大。 与此相应的旅游规划在欧洲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并逐渐发展到北美的加拿大,然后进一步向 亚洲和非洲国家扩展
.2过渡阶段 70年代后期旅游业的继续发展使旅游规划研究得 到进一步加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始出现比较系统的旅 游规划著作。 1977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有关旅游开发规划 的调查表明,43个成员国中有37个国家有了国家级的旅游 总体规划。随后,世界旅游组织(WTO)出版了两个旅游 开发文件即《综合规划》( ntegrated Planning)和《旅游 开发规划明细录》( nventor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s)。《综合规划》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本技术 指导手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则汇集了对118个国 家和地区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规划的调查[3]。 1979年,WTO实施了全球范围内的旅游规划调查, 共调查案例1619个(184个地区规划、384个区域规划 180个国家规划、266个区域间规划、42个部门规划、 599个景点规划),并形成了第一份全球在制定旅游开 发方面的经验报告。报告指出,只有555%的规划和方 案被实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脱节;制定旅游 规划与使用的各种方法之间差别很大;规划对成本收益 方面考虑多,而社会因素涉及的少;地区级规划要比区 域级、国家级、世界级更有效和普遍。Gun于1979年出 版了他早期旅游规划思想体系的总结著作《旅游规划》
1.2 过渡阶段 70年代后期,旅游业的继续发展使旅游规划研究得 到进一步加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始出现比较系统的旅 游规划著作。 1977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有关旅游开发规划 的调查表明,43个成员国中有37个国家有了国家级的旅游 总体规划。随后,世界旅游组织(WTO)出版了两个旅游 开发文件即《综合规划》(Integrated Planning)和《旅游 开发规划明细录》(Inventor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s)。《综合规划》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本技术 指导手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则汇集了对118个国 家和地区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规划的调查[3]。 1979年,WTO实施了全球范围内的旅游规划调查, 共调查案例1619个(184个地区规划、384个区域规划、 180个国家规划、266个区域间规划、42个部门规划、 599个景点规划),并形成了第一份全球在制定旅游开 发方面的经验报告。报告指出,只有55.5%的规划和方 案被实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脱节;制定旅游 规划与使用的各种方法之间差别很大;规划对成本收益 方面考虑多,而社会因素涉及的少;地区级规划要比区 域级、国家级、世界级更有效和普遍。Gunn于1979年出 版了他早期旅游规划思想体系的总结著作《旅游规划》
3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研究使规划理论思想和方法得 到进一步充实研究方面也日趋多样化。 旅游规划的研究经过60年代的酝酿和70年代的初步探讨,到80年代对旅游规 划本身的认识则更为深刻了。Gumn于1988年出版了《旅游规划》第二版 8] Murphy于1985年出版了《旅游社区方法》[1]Getz于1986年发表“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旅游规划模型”[⑨], Douglas pearce于1989年出版了《旅游开发》( Tourism Development10]他们在论著里深入地揭示了旅游规划的内涵,并在学术界基本上 达成共识即认为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任何其它学科的规划,包 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不能替代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时期提出了系列指 导旅游规划的理论,其中著名的门槛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 期理论最早是由旅游营销专家Plog提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 W. Christaller研究地中 海旅游乡村得出这样的结论旅游乡村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发掘、增长、衰 落阶段。加拿大地理学家 R.W. Butler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14]。随后 Hovinen、 Strapp、 Cooper C and Jachson S, Foster D M. and Murphy P.及 Getz D等,又 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的理论不仅回答了旅游规 划的必要性,更主要的是为旅游地发展前途预测提供了依据,为规划提供了指导作 用 在规划方法上 Murphy的社区方法[1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被应用到规划之 中。在定量技术研究得到迅速发展,Smih, Stephen L.J在“ Tourism Analysis: A Handbook”]书中以简明实用的方式给旅游规划人员、研究人员、咨询人员和决策 者介绍了36种较重要的数量方法,对每种方法的用途与其它研究手段的关系以及 可能出现的疏漏作了较好的阐述
1.3 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研究使规划理论思想和方法得 到进一步充实,研究方面也日趋多样化。 旅游规划的研究经过60年代的酝酿和70年代的初步探讨,到80年代对旅游规 划本身的认识则更为深刻了。Gunn于1988年出版了《旅游规划》第二版 [8],Murphy于1985年出版了《旅游:社区方法》[1],Getz于1986年发表“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旅游规划模型”[9],Douglas Pearce于1989年出版了《旅游开发》(Tourism Development)[10],他们在论著里深入地揭示了旅游规划的内涵,并在学术界基本上 达成共识,即认为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任何其它学科的规划,包 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不能替代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时期提出了系列指 导旅游规划的理论,其中著名的门槛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 期理论最早是由旅游营销专家Plog提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W.Christaller研究地中 海旅游乡村得出这样的结论:旅游乡村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发掘、增长、衰 落阶段。加拿大地理学家R.W.Butler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14]。随后 Hovinen、Strapp、Cooper C and Jachson S,Foster D.M. and Murphy P. 及Getz D等,又 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的理论不仅回答了旅游规 划的必要性,更主要的是为旅游地发展前途预测提供了依据,为规划提供了指导作 用。 在规划方法上Murphy的社区方法[11]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被应用到规划之 中。在定量技术研究得到迅速发展,Smith;Stephen L.J.在“Tourism Analysis:A Handbook”]书中以简明实用的方式给旅游规划人员、研究人员、咨询人员和决策 者介绍了36种较重要的数量方法,对每种方法的用途与其它研究手段的关系以及 可能出现的疏漏作了较好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