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诱变因素及主要诱变机制 (一)化学诱变因素 (二)化学诱变机制
二、化学诱变因素及主要诱变机制 (一)化学诱变因素 (二)化学诱变机制
第三节诱变处理的方法及育种程序 诱变材料的选择 诱变的材料:优良品种、后代、单倍体、多倍体、等。 (二)诱变的器官和组织:扣子、幼苗植株、块、根等。 二.作物对诱变的敏感性和诱变剂量 ()作物对辐射诱变的敏感性和诱变剂量(P149) (1)不同作物种类和品种间的差异 (2)不同组织和器官间的差异 (3)DNA各组成成分间的差异 (4)染色体倍数间的差异 (5)不同发育阶段间的差异 (6)环境条件差异 2.不同作物适宜诱变的剂量(表11-3P150) (二)作物对化学诱变的敏感性和诱变剂量(P149) 1.作物对化学诱变的敏感性 (1)作物种类与品种间的差异 (2)温度的影响 (3)H的影响 (4)金属离子的影响 不同作物中几种化学剂量的剂量表11-4P152)
第三节 诱变处理的方法及育种程序 一. 诱变材料的选择 (一) 诱变的材料:优良品种、后代、单倍体、多倍体、等。 (二) 诱变的器官和组织:扣子、幼苗植株、块、根等。 二. 作物对诱变的敏感性和诱变剂量 (一) 作物对辐射诱变的敏感性和诱变剂量(P149) ⑴ 不同作物种类和品种间的差异 ⑵ 不同组织和器官间的差异 ⑶ DNA 各组成成分间的差异 ⑷ 染色体倍数间的差异 ⑸ 不同发育阶段间的差异 ⑹ 环境条件差异 2.不同作物适宜诱变的剂量(表 11-3P150) (二) 作物对化学诱变的敏感性和诱变剂量(P149) 1. 作物对化学诱变的敏感性 ⑴作物种类与品种间的差异 ⑵温度的影响 ⑶PH 的影响 ⑷金属离子的影响 不同作物中几种化学剂量的剂量(表 11-4P152)
诱变育种的概念 (P,143) 诱变育种 物理诱变 化学诱变 辐射诱变
一. 诱变育种的概念 (P,143) 诱变育种 物理诱变 化学诱变 辐射诱变
二、诱变育种的发展概况 1925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 1926Mu1ler用X射线进行果蝇诱变试验 1927 stader用X射线处理大麦、玉米试验 1930年以后大量开展植物诱变育种(小麦、大麦、 玉米豌豆、烟草) 1940年以后开始化学诱变育种 1930—1950辐射育种进展缓慢,一些任教具有怀疑 但是诱变因素不断增加,发现了r、B、α中子 等辐射因素。 1950-1979诱变育种受到广泛重视,育成品种101 个(大田作物68个,观赏植物33个)。激光诱 变开始应用。“国际原子能利用”机构成立。 1990以后诱变育种开始与细胞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
二、诱变育种的发展概况 1925 发现伦琴射线(X 射线) 1926 Muller 用 X 射线进行果蝇诱变试验 1927 stader 用 X 射线处理大麦、玉米试验 1930 年以后 大量开展植物诱变育种(小麦、大麦、 玉米豌豆、烟草) 1940 年以后 开始化学诱变育种 1930-1950 辐射育种进展缓慢,一些任教具有怀疑。 但是诱变因素不断增加,发现了 r、B、α中子 等辐射因素。 1950-1979 诱变育种受到广泛重视,育成品种 101 个(大田作物 68 个,观赏植物 33 个)。激光诱 变开始应用。“国际原子能利用”机构成立。 1990 以后 诱变育种开始与细胞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
诱变育种的特点 1.突变频率髙、范围广,是新基因的重要 来源 2.改变个别简单遗传的性状较为有效。 3.突变性状易于稳定,育种年限短。 4.变异议程难以控制,有利变异少,不利 变异多。数量性改良效果不好
三、 诱变育种的特点 1 . 突变频率高、范围广,是新基因的重要 来源 2. 改变个别简单遗传的性状较为有效。 3. 突变性状易于稳定,育种年限短。 4. 变异议程难以控制,有利变异少,不利 变异多。数量性改良效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