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08.06-09.12。 (4)“钻井工程”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陕西省教育厅双语示范课 程建设项目,08.12-10.06。 (5)“钻井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西安石油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 教学表彰/奖励: 209年9月,“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第 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09年03月,“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教学研究论文: (1)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教学,第一作 者,2005.11。 (2)石油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认识,石油教育,第一作者 2006.04。 主编的规划教材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07,(石油工业出 版社教材出版基金资助)。 在编教材: 《钻井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统编教材,国内四所石油高校联合编 写,主编其中2章 《石油工程生产实习》,西安石油大学计划教材,专项基金资助。 《石油工程课程设计》,西安石油大学计划教材,专项基金资助。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新型高频电磁清防垢装置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6.05-2008.05, 项目负责人。 2(1)-3 (2)气井振动固井研究与应用,四川石油管理局,2007.03-2008.09, 项目负责人。 学术 (3)电磁感应加热油气增产技术,陕西省教育厅,2004.01-2006.06, 研究项目参加人,排名第二。 (4)电磁采油模拟试验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04.07-2006.12,项 目参加人,排名第二
6 目,08.06-09.12。 (4)“钻井工程”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陕西省教育厅双语示范课 程建设项目,08.12-10.06。 (5)“钻井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西安石油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05.09-07.09。 教学表彰/奖励: 2009 年 9 月,“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第 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009 年 03 月,“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教学研究论文: (1)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教学,第一作 者,2005.11。 (2)石油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认识,石油教育,第一作者, 2006.04。 主编的规划教材: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07,(石油工业出 版社教材出版基金资助)。 在编教材: 《钻井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统编教材,国内四所石油高校联合编 写,主编其中 2 章。 《石油工程生产实习》,西安石油大学计划教材,专项基金资助。 《石油工程课程设计》,西安石油大学计划教材,专项基金资助。 2(1)-3 学术 研究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新型高频电磁清防垢装置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06.05-2008.05, 项目负责人。 (2)气井振动固井研究与应用,四川石油管理局,2007.03-2008.09, 项目负责人。 (3)电磁感应加热油气增产技术,陕西省教育厅,2004.01-2006.06, 项目参加人,排名第二。 (4)电磁采油模拟试验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04.07-2006.12,项 目参加人,排名第二
学术论文: (1)A Study of a Low-Frequency Downhole Hydraulic Pulsing Cementing Device and Its Field application,SPE124506,第一作者, 2009.10。 (2)新型井下低频水力振动固井装置的研制,天然气工业,第一作者 2009.04。 (3)新型固井井下低频水力振动装置研究,石油机械,第一作者 2009.01。 (4)板桥凝析油气田排液采气工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天然气工业, 第一作者,2005.06。 (5)三相工频井下电磁感应加热采油技术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第一作者,2006.09。 学术奖励: (1)振动-化学复合增产技术,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 第九,2007.06。 (2)深井大套泥页岩井壁稳定和多套系统储层保护配套技术,陕西省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2004.03。 (3)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八 2003.03 (4)井下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加热器,专利ZL200320109785.3,排 名第二。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7 学术论文: (1)A Study of a Low-Frequency Downhole Hydraulic Pulsing Cementing Device and Its Field Application,SPE 124506,第一作者, 2009.10。 (2)新型井下低频水力振动固井装置的研制,天然气工业,第一作者, 2009.04。 (3)新型固井井下低频水力振动装置研究,石油机械,第一作者, 2009.01。 (4)板桥凝析油气田排液采气工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天然气工业, 第一作者,2005.06。 (5)三相工频井下电磁感应加热采油技术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第一作者,2006.09。 学术奖励: (1)振动-化学复合增产技术,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 第九,2007.06。 (2)深井大套泥页岩井壁稳定和多套系统储层保护配套技术,陕西省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2004.03。 (3)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八, 2003.03。 (4)井下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加热器,专利 ZL 2003 2 0109785.3,排 名第二。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2) 姓名张宁生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1.03 最终学历博士(后)职称教授 电话88382680 2()1学位博士(后)职务校长 传真88234429 基本 信息所在院系 石油工程学院 E-mailnszhang@xsy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西安市电子二路18号(710065) 研究方向 石油钻采工程与资源环境保护 主讲课程: 钻井工程,专业课,54学时,4学时/周,2届,100人。 石油工业概论,专业课,28学时,2学时/周,2届,330人。 保护储集层技术,专业课,40学时,4学时/周,1届,90人。 油气田开发新技术,专业课,40学时,4学时/周,2届,80人。 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10人,硕士研究生13人,博士研究生4人 2()21教学研党论文 教学 (1)走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中国石油企业,第一作者, 情况|200610 (2)特色发展:强校之路的必然选择,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第一作者,2005.02。 (3)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石油教育,第一作者,2005.01。 (4)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第一作者,2005.06。 (5)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一作者 2004.12
8 2. 主讲教师情况(2) 2(3)-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宁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1.03 最终学历 博士(后) 职 称 教 授 电 话 88382680 学 位 博士(后) 职 务 校长 传 真 88234429 所在院系 石油工程学院 E-mail nszhang@xsy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 西安市 电子二路 18 号 (710065) 研究方向 石油钻采工程与资源环境保护 2(3)-2 教学 情况 主讲课程: 钻井工程,专业课,54 学时,4 学时/周,2 届,100 人。 石油工业概论,专业课,28 学时,2 学时/周,2 届,330 人。 保护储集层技术,专业课,40 学时,4 学时/周,1 届,90 人。 油气田开发新技术,专业课,40 学时,4 学时/周,2 届,80 人。 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0 人,硕士研究生 13 人,博士研究生 4 人。 教学研究论文: (1)走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中国石油企业,第一作者, 2006.10。 (2)特色发展:强校之路的必然选择,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第一作者,2005.02。 (3)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石油教育,第一作者,2005.01。 (4)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第一作者,2005.06。 (5)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一作者, 2004.12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延长油区低渗一超低渗复杂结构井开采工艺技术研究及示范,国 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08-2010.08,项目负责人。 (2)油气储层损害的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2003.01-2005.12,项目负责人。 3)稠油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工程,国家”十五”科 技攻关计划延续项目,2004.09-2005.12,项目负责人。 (4)榆林南区20亿方天然气稳产技术研究,长庆油田公司项目 2006.07-2008.12,项目负责人。 (5)特低渗储层渗流规律研究,长庆油田公司项目,2005.07-2007.12, 项目负责人。 发表的学术论文: (1)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地层岩石类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 系,石油学报,第一作者,2006.01。 (2)低渗气藏开发的关键性技术与发展趋势,天然气工业,第一作者 2(3)-312062 学术 (3)油气储层损害识别及诊断信息融合模型研究,石油学报,第二作 者,2006.06。 研究 (4)钻井机械故障诊断数据挖掘系统结构的硏究,石油学报,第二作 者,2006.01 (5)胶质液体泡沫(CLA)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研究,化学学报,第二作 者,2006.01。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陕北斜坡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延长组上部油层分布规律研究,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0.0 (2)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 名第一,2008.03 (3)无线传输有线接入钻井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 司技术创新二等奖,排名第二,2005.04。 (4)塔里木超高温高压气藏在勘探开发中的储层保护配套技术研究,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5.06。 (5)陕北气田含油、含甲醇污水综合处理技术研究,陕西省环境保护 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7.03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9 2(3)-3 学术 研究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延长油区低渗—超低渗复杂结构井开采工艺技术研究及示范,国 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08-2010.08,项目负责人。 (2)油气储层损害的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2003.01-2005.12,项目负责人。 (3)稠油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工程,国家”十五”科 技攻关计划延续项目,2004.09-2005.12,项目负责人。 (4)榆林南区 20 亿方天然气稳产技术研究,长庆油田公司项目, 2006.07-2008.12,项目负责人。 (5)特低渗储层渗流规律研究,长庆油田公司项目,2005.07-2007.12, 项目负责人。 发表的学术论文: (1)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地层岩石类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 系,石油学报,第一作者,2006.01。 (2)低渗气藏开发的关键性技术与发展趋势,天然气工业,第一作者, 2006.12。 (3)油气储层损害识别及诊断信息融合模型研究,石油学报,第二作 者,2006.06。 (4)钻井机械故障诊断数据挖掘系统结构的研究,石油学报,第二作 者,2006.01。 (5)胶质液体泡沫(CLA)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研究,化学学报,第二作 者,2006.01。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陕北斜坡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延长组上部油层分布规律研究,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0.03。 (2)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 名第一,2008.03。 (3)无线传输有线接入钻井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 司技术创新二等奖,排名第二,2005.04。 (4)塔里木超高温高压气藏在勘探开发中的储层保护配套技术研究,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5.06。 (5)陕北气田含油、含甲醇污水综合处理技术研究,陕西省环境保护 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7.03。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3) 姓名郭建明|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0.05 最终学历硕士职称 教授 电话 80 2()1学位硕士职务 传真88234429 基本 信息所在院系 石油工程学院 E-mailjmguo@xsy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西安市电子二路18号(710065) 研究方向 钻井与完井工程,储层保护与钻井信息技术 主讲课程: 钻井工程,专业课,54学时,4学时/周,5届,980人。 钻井工程(双语),专业课,54学时,6学时/周,1届,120人。 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28学时,4学时/周,4届,700人。 完井工程,专业课,28学时,6学时/周,2届,260人。 带生产实习: 2006.08,石油工程专业(30人),长庆油田生产实习 2(2)-2 指导课程设计 教学 指导“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四届,一个班/届,共160人 情况 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50人
10 2. 主讲教师情况(3) 2(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郭建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0.05 最终学历 硕 士 职 称 教授 电 话 88382680 学 位 硕 士 职 务 传 真 88234429 所在院系 石油工程学院 E-mail jmguo@xsy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 西安市 电子二路 18 号 (710065) 研究方向 钻井与完井工程,储层保护与钻井信息技术 2(2)-2 教学 情况 主讲课程: 钻井工程,专业课,54 学时,4 学时/周,5 届,980 人。 钻井工程(双语),专业课,54 学时,6 学时/周,1 届,120 人。 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28 学时,4 学时/周,4 届,700 人。 完井工程,专业课,28 学时,6 学时/周,2 届,260 人。 带生产实习: 2006.08,石油工程专业(30 人),长庆油田生产实习。 指导课程设计: 指导“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四届,一个班/届,共 160 人。 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5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