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步。 c.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匡超人、牛浦郎 原本是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毒害而堕落。 国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二、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僧。 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 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 类三、类四公子、杜慎卿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 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四、作者所肯定、赞颂的人物。分为两类 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市井小民(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 理想人物;杜少卿、沈琼枝。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 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 的槽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 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 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 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 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 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 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 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 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 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其身上寄托着作者理想。“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做慷慨仗义之事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装病不去。 县令罢官无处安身,他请到他家住。他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他是具有个性理 想的人物。 沈琼枝:新女性形象,她被骗为盐商宋为富作妾,不甘作小,私选南京,靠刺绣、卖文为 生,自食其力 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仕途,专门闭户著书。他们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类文人身上反映了当时 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 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王
6 的地步。 c.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匡超人、牛浦郎 原本是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毒害而堕落。 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二、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 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 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 类三、类四公子、杜慎卿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 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四、作者所肯定、赞颂的人物。分为两类: 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市井小民(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 理想人物:杜少卿、沈琼枝。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 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 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 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 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 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 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 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 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 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 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 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其身上寄托着作者理想。“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 “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 “做慷慨仗义之事”。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装病不去。 县令罢官无处安身,他请到他家住。他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他是具有个性理 想的人物。 沈琼枝:新女性形象,她被骗为盐商宋为富作妾,不甘作小,私逃南京,靠刺绣、卖文为 生,自食其力。 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仕途,专门闭户著书。他们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类文人身上反映了当时 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 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王
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選年,裁荆元。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 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小说主题】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 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 威作福。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 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艺术特色】 第一,卓越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 的独创性。这是此书的最主要特色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作者“秉持公心,指 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 丰富内容。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杜慎卿取材于青然先 生,,杜少卿也是以吴敬梓自己为生活原型等。作者注意表现对象身上的喜剧性因素,又将 之还原到生活之中。例如马二先生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他同时又富有同情心, 慷慨仗义,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憝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乡的匡超人。但是作者在 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他出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 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又如,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 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 好!死得好!”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 来”。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 热泪直滚出来”。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揭露了封建 礼教吃人的面目。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 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他笔下的喜剧 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范进都是出身社会最下层、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挣扎着向 上爬的悲喜剧人物。周进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秀才也没考上,一直考到他胡子发白也仍 然只是一个老童生,还受尽年青秀才梅玖的欺侮凌辱。最后,周进连一个赖以维持生计的 私整教师的职位也弄丢了,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之极。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痛器,“ 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当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 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范进呢,几十年来一直考试不中,弄得全家缺吃少穿,还受尽岳父胡屠夫等人的欺凌漫 骂,有一天他的梦想突然实现了,自然喜出望外,以致他的精神难以承受而发疯。范进发 疯的状态和过程虽使人发笑,但更令人感到悲惨可怜。正因为吴敬样给可笑注入了辛酸 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更能发人深省。 再次,用夸张法和对照法将喜剧因素放大。 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再如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腰县打秋风,汤知县不在,只得暂住关帝庙。严贡生来拉关系, 送来九个盘子,并且自夸说:“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 粟的便宜……”正说着,他家的小厮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 家里吵哩。”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动,否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 谎言,使人哑然失笑
7 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遐年,裁缝荆元。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 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小说主题】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 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 威作福。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 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艺术特色】 第一,卓越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 的独创性。这是此书的最主要特色。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作者“秉持公心,指 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 丰富内容。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杜慎卿取材于青然先 生,,杜少卿也是以吴敬梓自己为生活原型等。作者注意表现对象身上的喜剧性因素,又将 之还原到生活之中。例如马二先生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他同时又富有同情心, 慷慨仗义,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乡的匡超人。但是作者在 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他出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 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又如,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 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 好 ! 死得好 !’” 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 来”。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 热泪直滚出来”。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揭露了封建 礼教吃人的面目。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 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他笔下的喜剧 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范进都是出身社会最下层、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挣扎着向 上爬的悲喜剧人物。周进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秀才也没考上,一直考到他胡子发白也仍 然只是一个老童生,还受尽年青秀才梅玖的欺侮凌辱。最后,周进连一个赖以维持生计的 私塾教师的职位也弄丢了,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之极。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痛器,“一 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当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 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范进呢,几十年来一直考试不中,弄得全家缺吃少穿,还受尽岳父胡屠夫等人的欺凌漫 骂,有一天他的梦想突然实现了,自然喜出望外,以致他的精神难以承受而发疯。范进发 疯的状态和过程虽使人发笑,但更令人感到悲惨可怜。正因为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 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更能发人深省。 再次,用夸张法和对照法将喜剧因素放大。 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再如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腰县打秋风,汤知县不在,只得暂住关帝庙。严贡生来拉关系, 送来九个盘子,并且自夸说:“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 粟的便宜……”正说着,他家的小厮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 家里吵哩。”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动,否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 谎言,使人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