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 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 为震中距。震中距在100km以内的称为地方震;100 1000km的称为近震;超过1000km的称为远震。 °地震有两个主要参数,一是震级,二是烈度。震级 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 30倍。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 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 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 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 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 为震中距。震中距在100km以内的称为地方震;100- 1000km的称为近震;超过1000km的称为远震。 ⚫ 地震有两个主要参数,一是震级,二是烈度。震级 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 30倍。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 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 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 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 日的智利地震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 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 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 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 等因素有关。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4-5度:睡觉的人会惊 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8度: 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 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 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 日的智利地震。 ⚫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 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 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 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 等因素有关。 ⚫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4-5度:睡觉的人会惊 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8度: 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 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骸農源深度霞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農深傻介于70-300公里 震中 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農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 中距在 震源 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農中距超过们公里的称为远步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 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90%以 地幔 上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多在60公里以内。 地核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发的,如地球板块运动、火山爆 发等这些碰撞点都是地震多发区。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 两大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 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 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 76%;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 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 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我国 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 分之一
⚫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发的,如地球板块运动、火山爆 发等这些碰撞点都是地震多发区。 ⚫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 两大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 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 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 76%;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 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 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我国 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 分之一
不同形式的板块碰撞 秘兽智利海沟 日本海沟 喜玛拉雅山 西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