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八年(1803年)黃丕烈根據 姚宏本重刻,並寫了《戰國策札記》 三卷,詳列鮑彪本、吳師道補正本 之異同,並參考《史記》等書,以 校訂姚本本文
清嘉慶八年(1803年)黃丕烈根據 姚宏本重刻,並寫了《戰國策札記》 三卷,詳列鮑彪本、吳師道補正本 之異同,並參考《史記》等書,以 校訂姚本本文
清王念孫(1744-1832)參考與 《戰國策》有關的資料,運用古 文字音韻訓詁知識進行校勘,作 《戰國策雜志》三卷,訂正今本 《戰國策》文字訛誤之處
清王念孫(1744-1832)參考與 《戰國策》有關的資料,運用古 文字音韻訓詁知識進行校勘,作 《戰國策雜志》三卷,訂正今本 《戰國策》文字訛誤之處
劉向《校戰國策書錄》: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 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故 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 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 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亦可喜。皆可觀
劉向《校戰國策書錄》:
北宋曾鞏《戰國策目錄序》 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 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則 此書之不泯,[不泯]其可乎?
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 北宋曾鞏《戰國策目錄序》 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則 此書之不泯,[不泯]其可乎?
元吳師道《戰國策校注》 或曰:戰國策者,六經之棄也。 是書善惡無所是非,而作者又時 出所見,不但記載之,為談季子 之金多位高,則沾沾動色;語安 陵嬖人之固寵,則以江乙為善謀, 此其最陋者
元吳師道《戰國策校注》 或曰:戰國策者,六經之棄也。 是書善惡無所是非,而作者又時 出所見,不但記載之,為談季子 之金多位高,則沾沾動色;語安 陵嬖人之固寵,則以江乙為善謀, 此其最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