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总是类离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歌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抒情 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 痛苦的思念之情。 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土为国杀敌、视死 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同:都有悲凉的意味 异: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 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虛写方式,以 想象写情; 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 方式,直接写成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 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从军行(其一) 抒情: 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 痛苦的思念之情。 其四 :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 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同:都有悲凉的意味 异: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 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 想象写情; 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 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高适(702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 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 作者简介 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 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 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禄 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 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 侍,死于长安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 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 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 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 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禄 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 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 侍,死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