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3 應將其排除。二是把傳世文款中經常被借用記绿某個語詞的小篆 字形與該語詞的商周字形對應,這樣的字也要排除。如:“各”字 甲骨文本義是“到来”,這個字後来增加表義構件“才”夔属音義合 成结耩,但《锐文》中還没有這個从“彳”的字,先秦文獻中,這個字 經常借用本義属“木長凫”的“格”字,《字形表》把“各”的甲骨文 和“格”的小篆字形對應,是不妥的,應該剔除。再如甲骨文字, 《字形表》等都跟“遭”和“墜”對應,而“墜”字《說文》尚無,“墮” 字本羲又與明無關,與峰字意義一致的是小篆“隊”字,因此,與甲 骨文“喝”對應的小篆字形應改属“隊”。可見,高了求取有效而全 面的比較材料,作者對《字形表》等所收绿的古漢字字形進行了窮 盡性的分析考察,經過層層篩選,最後確定跟小篆具有職能對應關 係的古漢字共有1549個,其中最早字形是甲骨文的有1025個,最 早字形是西周文字的有524個。這個数據的得出是不容易的,而 有了這個数據的材朴,就可以避免结構演變現象的遗漏,就能保证 有關结論的可信。這是以往舉例式研究所達不到的效果。 二、系統比較异同 漢字结構的變化表現爲不同時代结構屬性的差异。而差异是 通過比較得出的,比較的前提又是比較對象本身結構屬性的明確。 因此,作者首先要對經過考察得出的具有本職功能對應關係的 1549個字的结構屬性進行具體分析,根據構意碓定每個構件的功 能和每個字形的结構模式。這方面雖有漢字構形學理論作指導, 但竇際分析中仍然困難重重。例如甲骨文、金文中存在大量的假 借字,如果按照這些字的本詞來分析構意,就難以跟小篆中對應的 後出本字的結構進行有效比较,於是作者運用“音本字”理論,把 假借字看做所記詞項的“音本字”,將其结構分析爲“音零合成 字”,從而在满足同一本用職能條件下溝通了不同階段的古漢字结
古漢字結樽變化研究 構的演變鬧係。由此可見作者的創新意識和變通能力。更焉重要 的是,作者没有限於單個字形的结構屬性比較,而是進一步對不同 钻構屬性的變化情况進行統計和歸類,然後逐類加以比較,從而總 結出從商周文宇到小篆的结構系统的變化趨勢。即:含象形構件 字和含標誌構件字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其中含象形構件字的比例 變化幅度大,含標誌構件字的比例變化幅度小;含表義構件字、含 示音構件字和含記號構件字的比例呈上昇趨勢,上昇幅度的大小 依次是表義構件、示音構件、記號構件。這與我們提出的漢字结構 演變规律(義化、音化、記號化)完全相符,但由於有了全部材料和 具體数據的支持,顯得更爲可信。通過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三個不 同歷史階段的字形结構模式的比較,作者還敏锐地發現,就结構系 統而言,金文到小篆的變化幅度比甲骨文到金文的變化幅度大得 多,就是說,處於甲骨文和小篆之間的金文,奥甲骨文更属接近。 這些系統比較的成果還具體表现爲書後附绿的兩個表:《殷商文字 與小篆結構模式比較一覽表》、《西周金文與小篆結構模式比較一 覽表》。這雨個表不懂是本書有關结論得出的依據,也属讀者的檢 驗和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参考資料。 三、深入解釋原因 在描窝现象、總結規律的基啖上,本文進一步分析了漢字结構 變化的原因。要對每一組字形的結構變化理據做出合理的解釋並 非易事,從前的有酮論述大都比較簡單,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 驗證。本書則用三章的篇幅,從書窝因素、記绿職能和社會歷史文 化三個角度進行了深入探求。至少在雨個方面較之前人有很大進 步,一是對每個角度的分析都更細緻,更有條理,并且有深層的原 理鬨釋。如通過漠字書寫者的趨簡心理、審美心理以及漢字形體 本身的近同和圖形性降低來分析書窝因素對漢字结構屬性變化的
序 5 影響;通過字詞對應和强化字詞聯繁、區别字詞混同等原理来分析 漢字職能對漠字结構屬性變化的影響;通過造字時的人属规定性 和約定俗成性、解字時的個人主觀性和時代變异性來锐明社會歷 史文化不僅會影響漢字造字取象,也會對漢字形體和结構變化座 生一定影響。這些論述不再是蜻蜓點水,不再是空殼框架,而是具 有了豐富的細目和理論的深度。第二個方面的進步是,不再是髓 便舉幾個例子,而是跟結構屬性的窮盡分析一致,通過全面测查歸 納出原因類型,每組字形的结構變化都能確定具體的原因,歸入某 個具體的類型,并且有詳細的数據统計。道樣,我們不僅能對漢字 結構變化的原因有總醴的類型式的認識,而且能對任何一個字形 的結構變化情况進行原因的解釋和检驗。 上述三個方面反映了該書的主要貢献。這些成果對豐富漢字 學特别是漢字構形學理論、對建立科掣系統的漢字史、對考釋和整 理古文字、對認識《說文》的性質和系統、對現行漢字的结構分祈 和藏字教學,都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說實話,面對一堆不同時代的古漢字材料,要確認其構意和本 職功能,要比較其结構模式和结構屬性的變化,要總結變化的規 律,還要解釋各種變化的原因,其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本書能 够取得上述各方面的成果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其他即使有些不足 之處也是可以原諒的。但作属曾經指導過她的老師,我還是希望 作者能够意識到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對甲骨文、金文字形 的取舍及其構意和職能的確定有的並不恰當:對字形結構模式的 分析和表述,有時前後不一;引起结構屬性演變的原因和结構屬性 演變的結果有時混爲一淡;字形客觀演變所造成的结構屬性差异 跟同一字形由於人爲主觀解釋所造成的结構屬性差异理論上不加 區分;不同時代字形的職能對應關係究竞指詞位而言還是指詞位 中的某一義位而言没有明確界定,如果指詞位而言,則記绿派生詞 的分化本字跟記绿源詞的原本字不具有同職能對應關係(派生詞
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 不等於源詞),如果指義位而言,則同詞不同義位之問不具有同職 能對應關係(引申義不等於本義),可是書中道兩種對應酮係同時 包含而又未加說明。凡比等等,希望作者能在再版時仔細斟的或 在以後的研究中注意。 李運富 2008年3月26日於北京
目録 第1章緒論… (1) 1.1研究目標和意義 (1) 1.2研究概述 …… (5) 1.3材料撰取………… (14) 第2章古漢字結構變化描寫 (36) 2.1殷商文字與小篆的結構比較描寫… (37) 2.2西周文字與小篆的結構比較描寫… (102) 第3章古漢字結構變化規律 (120) 3.1殷商文字到小篆的結構變化規律… (120) 3.2西周金文到小篆的結構變化規律… (128) 3.3殷商文字到西周金文再到小篆的結横變化規律… (134) 第4章書寫因素對古漢字結構的影響… (137) 4.1趨簡心理是漢字結構變化的動因… (137) 4.2審美心理是漢字結構變化的動因…… (144) 4.3形近變異是漢字結構變化的動因… (150) 4.4圖形性降低是漢字結構變化的動因…(158) 第5章記録職能對古漢字結構的影響 (161) 5.1職能未變與古漢字結構變化…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