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对生殖激紊的调节 ET<→丘脑下部LHRH的分泌一垂体 直接作用于垂体发挥LHRH的作用 能抑制PRL的释放,但高浓度时,ET又能刺激垂体激素PRL、LH、FSI GH和TSH的释放 ET-1和ET3显著促进E2、P4和T的释放 ET影响排卵 T可抑制粒细胞黄体化 可抑制LH刺激的粒细胞黄体酮和cAMP的生成 可抑制LH诱导的粒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6.3对雌性生殖的作用 (1)胎儿血浆ET浓度为母体血浆的3倍,提示ET对维持胎儿血压有一定作用。 (2)ET可能参与妊娠时子宫的适应性调节和分娩的发动及产后子宫复旧。 64对雄性生殖生理的作用 ET在精子生成和成熟过程中,以及在维持精子活力,保证精液品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ET可能参与阴茎海绵体血流稳态的调节; ET利于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的运行 ET可能影响子宫等器官组织的内分泌功能 7外激素 71概念 是动物向周围环境释放的化学物质,作为信息,引起同类动物行为和(或)生理上的特 定反应。 72产生和存在部位 牛:子宫颈和阴道黏膜 绵羊:发情时的阴道、外阴部和尿液 公猪:颌下腺和包皮腺 山羊:枕骨腺 马:尿液 犬:肛门囊,发情时尿液 麝:包皮腺(麝香酮) 灵猫:会阴腺(灵猫酮) 73生殖生理作用 (1)提早性成熟 (2)终止乏情期,促进发情 (3)提高母畜发情率,缩短发情持续期,排卵相对集中 (4)雄性行为可提高后代的生殖力。有人发现,配种能力强的公羊,其后代排卵率高。 74外激素和激素的区别 激素 外激素 作用维持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的协调维持动物群体的整体性和行为的一致性 分泌特点 内分泌(至体内) 外分泌(至体外空气中) 信使 个体本身的化学信使 动物本身的化学信使 75动物外激素的基本特点 (1)具有种间特异性 (2)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个体产生的外激素是有差异的
6.2 对生殖激素的调节 ET 丘脑下部 LHRH 的分泌 垂体 直接作用于垂体发挥 LHRH 的作用 能抑制 PRL 的释放,但高浓度时,ET 又能刺激垂体激素 PRL、LH、FSH、 GH 和 TSH 的释放。 ET-1 和 ET-3 显著促进 E2、P4 和 T 的释放 ET 影响排卵 ET 可抑制粒细胞黄体化 可抑制 LH 刺激的粒细胞黄体酮和 cAMP 的生成 可抑制 LH 诱导的粒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6.3 对雌性生殖的作用 (1)胎儿血浆 ET 浓度为母体血浆的 3 倍,提示 ET 对维持胎儿血压有一定作用。 (2)ET 可能参与妊娠时子宫的适应性调节和分娩的发动及产后子宫复旧。 6.4 对雄性生殖生理的作用 ET 在精子生成和成熟过程中,以及在维持精子活力,保证精液品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ET 可能参与阴茎海绵体血流稳态的调节; ET 利于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的运行; ET 可能影响子宫等器官组织的内分泌功能。 7 外激素 7.1 概念 是动物向周围环境释放的化学物质,作为信息,引起同类动物行为和(或)生理上的特 定反应。 7.2 产生和存在部位 牛:子宫颈和阴道黏膜 绵羊:发情时的阴道、外阴部和尿液 公猪:颌下腺和包皮腺 山羊:枕骨腺 马:尿液 犬:肛门囊,发情时尿液 麝:包皮腺(麝香酮) 灵猫:会阴腺(灵猫酮) 7.3 生殖生理作用 (1)提早性成熟 (2)终止乏情期,促进发情 (3)提高母畜发情率,缩短发情持续期,排卵相对集中 (4)雄性行为可提高后代的生殖力。有人发现,配种能力强的公羊,其后代排卵率高。 7.4 外激素和激素的区别 激素 外激素 作用 维持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的协调 维持动物群体的整体性和行为的一致性 分泌特点 内分泌(至体内) 外分泌(至体外空气中) 化学信使 个体本身的化学信使 动物本身的化学信使 7.5 动物外激素的基本特点 (1)具有种间特异性 (2)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个体产生的外激素是有差异的
(3)一般都是由各种腺体合成和释放的 (4)多为挥发性脂肪酸、蛋白质或类固醇化合物,只需少量即可起作用 (5)几乎都是以水、空气或竟环境基质为媒介进行传播的。 8与生殖有关的神经递质 815羟色胺(5HT) 811产生 其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的中缝核内。肠黏膜嗜烙细胞也可产生,但不能通过 血脑屏障。按纤维投射途径,可分为上行部分、下行部分和支配低位脑干部分,上行部分至 纹状体、丘脑、丘脑下部、边缘前脑和大脑新皮层;下行部分至脊髓灰质胶质区侧角和前角 81.2生殖生理作用 (1)抑制结节漏斗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PRL增加 (2)松果体5-羟色胺增加褪黑激素增加LH、MSH和TSH下降 82多巴胺(DA) 821来源和存在部位 弓状核和正中隆起含量最多(大鼠) 牛羊猪垂体也含有,其中前叶的5-HT来自垂体门脉血液 82.2内多巴胺递质系统 包括黑质纹状体系统、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斗系统 8.23生殖生理作用 多巴胺作用于腺垂体促乳素细胞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抑制PRL的分泌 83类阿片肽 为内啡肽类、脑啡肽类和强啡肽类的统称。 831特点 (1)分子量较神经递质大,多贮存于大囊泡 (2)在神经末梢释出后不再摄取利用; (3)降解和失活较慢,故作用时间较长。 832分布 产生阿黑皮原的神经主要分布在弓状核和结节区。丘脑下部、杏仁核、中隔和脑干分布 有β-EP。外周组织如胃窦、胎盘、睾丸、卵巢等组织也含β-EP。脑啡肽存在于丘脑下部 纹状体、伏核和中脑,也分布于肾上腺和胃肠道。强啡肽分布于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猪) 和胃肠道黏膜下神经 833生殖生理作用 (1)通过多巴胺增加人、大鼠、牛、羊PRL的分泌,升高血浆PRL水平。 类阿片肽 降低多巴胺的更新率和多巴胺的释放 PRL增加 作用于腺垂体的促乳素细胞
(3)一般都是由各种腺体合成和释放的 (4)多为挥发性脂肪酸、蛋白质或类固醇化合物,只需少量即可起作用。 (5)几乎都是以水、空气或竟环境基质为媒介进行传播的。 8 与生殖有关的神经递质 8.1 5-羟色胺(5-HT) 8.1.1 产生 其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的中缝核内。肠黏膜嗜烙细胞也可产生,但不能通过 血脑屏障。按纤维投射途径,可分为上行部分、下行部分和支配低位脑干部分,上行部分至 纹状体、丘脑、丘脑下部、边缘前脑和大脑新皮层;下行部分至脊髓灰质胶质区侧角和前角 8.1.2 生殖生理作用 (1)抑制结节漏斗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 PRL 增加 (2)松果体 5-羟色胺增加 褪黑激素增加 LH、MSH 和 TSH 下降 8.2 多巴胺(DA) 8.2.1 来源和存在部位 弓状核和正中隆起含量最多(大鼠) 牛羊猪垂体也含有,其中前叶的 5-HT 来自垂体门脉血液 8.2.2 内多巴胺递质系统 包括黑质纹状体系统、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斗系统 8.2.3 生殖生理作用 多巴胺作用于腺垂体促乳素细胞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抑制 PRL 的分泌。 8.3 类阿片肽 为内啡肽类、脑啡肽类和强啡肽类的统称。 8.3.1 特点 (1)分子量较神经递质大,多贮存于大囊泡; (2)在神经末梢释出后不再摄取利用; (3)降解和失活较慢,故作用时间较长。 8.3.2 分布 产生阿黑皮原的神经主要分布在弓状核和结节区。丘脑下部、杏仁核、中隔和脑干分布 有β-EP。外周组织如胃窦、胎盘、睾丸、卵巢等组织也含β-EP。脑啡肽存在于丘脑下部、 纹状体、伏核和中脑,也分布于肾上腺和胃肠道。强啡肽分布于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猪) 和胃肠道黏膜下神经 8.3.3 生殖生理作用 (1)通过多巴胺增加人、大鼠、牛、羊 PRL 的分泌,升高血浆 PRL 水平。 类阿片肽 降低多巴胺的更新率和多巴胺的释放 PRL 增加 作用于腺垂体的促乳素细胞
(2)类阿片肽可阻止大鼠排卵 类阿片肽→GnRH分泌节律减少→LH和FSH减少抑制排卵 3)类阿片肽抑制催产素的释放 84P物质(SP) 841化学 在牛为11肽,分子量1348000 有两种前体a-前速激肽酶(仅含SP片段) β-前速激肽酶(还含K物质(SK)片段) 8.4.2分布 广泛分布,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大多数外周组织均含有 8.4.3生殖生理作用 脑室注射SP抑制LH的释放 体外试验表明,大剂量SP可增加LH和FSH的分泌 给培养的垂体细胞加入SP,PRL增加。 第四节细胞因子与繁殖 细胞因子( cytokine,CK)是指由机体各种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类生物 活性物质,分子量6--60kDa,体液中含量以每毫升pgng的水平存在,半衰期数分钟-数 小时 1细胞因子的基本特性 11细胞因子的来源和分类 11.1生长因子家族 多通过旁分泌作用于邻近细胞,或通过自分泌作用于本身,甚至通过胞内分泌作用于临 近细胞。 (1)表皮生长因子家族:表调节素( epiregulin)、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BFC) (2)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骨形态发生蛋白(BMP)、TGFβ、活化素和抑制素 (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FGF1-9 (4)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具有神经营养作用,有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 长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NT) (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IGF-1称为生长介素( somatomedin) 1.12白细胞介素(IL) 为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从IL-1-I-18 1.13集落刺激因子(CSF) 些细胞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因此称为集落 刺激因子(CSF)。如粒细胞CSF(G-CSF)、巨噬细胞CSF(M-CSF)等 1.14干扰素(IFN) IFNa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Y由活化T淋巴细胞产生 作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及引起发热等 1.1.5肿瘤坏死因子(TNF)
(2)类阿片肽可阻止大鼠排卵 类阿片肽 GnRH 分泌节律减少 LH 和 FSH 减少 抑制排卵 (3)类阿片肽抑制催产素的释放。 8.4 P 物质(SP) 8.4.1 化学 在牛为 11 肽,分子量 1348000。 有两种前体 α-前速激肽酶(仅含 SP 片段) β-前速激肽酶(还含 K 物质(SK))片段) 8.4.2 分布 广泛分布,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大多数外周组织均含有 8.4.3 生殖生理作用 脑室注射 SP 抑制 LH 的释放 体外试验表明,大剂量 SP 可增加 LH 和 FSH 的分泌 给培养的垂体细胞加入 SP,PRL 增加。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繁殖 细胞因子(cytokine, CK)是指由机体各种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类生物 活性物质,分子量 6---60kDa,体液中含量以每毫升 pg-ng 的水平存在,半衰期数分钟---数 小时。 1 细胞因子的基本特性 1.1 细胞因子的来源和分类 1.1. 1 生长因子家族 多通过旁分泌作用于邻近细胞,或通过自分泌作用于本身,甚至通过胞内分泌作用于临 近细胞。 (1)表皮生长因子家族:表调节素(epiregulin)、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BFC) (2)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骨形态发生蛋白(BMP)、TGFβ、活化素和抑制素 (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FGF1---9 (4)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具有神经营养作用,有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 长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NT)。 (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IGF-1 称为生长介素(somatomedin) 1.1.2 白细胞介素(IL) 为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从 IL-1---IL-18. 1.1.3 集落刺激因子(CSF) 一些细胞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因此称为集落 刺激因子(CSF)。如粒细胞 CSF(G- CSF)、巨噬细胞 CSF(M- CSF)等 1.1.4 干扰素(IFN) IFNα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γ由活化 T-淋巴细胞产生。 作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及引起发热等 1.1.5 肿瘤坏死因子(TNF)
类能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可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IFNa产生于单核巨噬细胞,而IFNβ产生于活化的T淋 巴细胞 116趋化因子 为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反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 疫病理反应。根据结构可分为两大亚家族。即Cys-X-Cys(CXC)和Cys-Cys(C)亚族 12细胞因子的结构 大多数为一条单链组成的小分子分泌型多肽,少数与膜结合形式存在,少数为同源性双 体结构,个别为异源性双体结构。化学结构上绝大多数为糖蛋白(糖基不影响其功能,而与 其半衰期有关)。一级结构:不同因子氨基酸序列差异很大,但其基因调控序列却有许多共 同之处 13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为肽类物质,不能通过膜结构,因此其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为一类跨膜蛋白, 多数具有蛋白激酶活性(酪氨酸蛋白激酶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2.1造血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hemotopoietic cytokine receptor HRR) 大多数细胞因子如IL-1,I-7, GM-CSF等均属这一家族,典型结构特点含有 Trp-ser-X-TrP-Ser五联保守序列。 13.2Ig家族 这一家族在膜外区含有lg结构,I-1和 GM-CSF属此类 133TNF受体家族 他们均有3-4个约40个氨基酸组成的Cys丰富区段,每个区段有46个Cys此族成 员有CD40、Fas等 1.3.4干扰素受体家族 INFa和INFB受体相同,而INFY受体则与前者有同源性,在它们的膜外区有200个 氨基酸组成的保守序列,含有4个Cys 1.35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大多数G蛋白受体家族 14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41理化特性:多为多肽或糖蛋白:多有100--200个氨基酸组成:多单体形式存在 142分泌特点 (1)复杂性:一种细胞因子一般均为多细胞来源,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2)短暂性和自限性:因mRNA不稳定,易降解。 (3)多以自分泌、旁分泌形式发挥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胞因子也可以内分 泌的形式作用于远端靶细胞,如TNFB 14.3受体特点 受体与细胞因子的亲合力高,较抗原-抗体亲合力高100-1000倍,故微量即有明显作用。 144生物学作用特点 (1)多样性:可介导免疫应答、炎症反应,或作为生长因子,促进靶细胞增殖分化
一类能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可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IFNα产生于单核巨噬细胞,而 IFNβ产生于活化的 T 淋 巴细胞。 1.1.6 趋化因子 为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反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 疫病理反应。根据结构可分为两大亚家族。即 Cys-X-Cys(CXC)和 Cys-Cys(CC)亚族. 1.2 细胞因子的结构 大多数为一条单链组成的小分子分泌型多肽,少数与膜结合形式存在,少数为同源性双 体结构,个别为异源性双体结构。化学结构上绝大多数为糖蛋白(糖基不影响其功能,而与 其半衰期有关)。一级结构:不同因子氨基酸序列差异很大,但其基因调控序列却有许多共 同之处。 1.3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为肽类物质,不能通过膜结构,因此其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为一类跨膜蛋白, 多数具有蛋白激酶活性(酪氨酸蛋白激酶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2. 1 造血生长因子受体家族(hemotopoietic cytokine receptor HRR) 大多数细胞因子如 IL-1, IL-7, GM-CSF 等均属这一家族,典型结构特点含有 Trp-Ser-X-TrP-Ser 五联保守序列。 1.3. 2 Ig 家族 这一家族在膜外区含有 Ig 结构,IL-1 和 GM-CSF 属此类。 1.3.3 TNF 受体家族 他们均有 3---4 个约 40 个氨基酸组成的 Cys 丰富区段,每个区段有 4—6 个 Cys.此族成 员有 CD40、Fas 等。 1.3.4 干扰素受体家族 INFα和 INFβ受体相同,而 INFγ受体则与前者有同源性,在它们的膜外区有 200 个 氨基酸组成的保守序列,含有 4 个 Cys。 1.3.5 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大多数 G 蛋白受体家族. 1.4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4.1 理化特性:多为多肽或糖蛋白;多有 100---200 个氨基酸组成;多单体形式存在。 1.4.2 分泌特点 (1)复杂性:一种细胞因子一般均为多细胞来源,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2)短暂性和自限性:因 mRNA 不稳定,易降解。 (3)多以自分泌、旁分泌形式发挥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胞因子也可以内分 泌的形式作用于远端靶细胞,如 TNFβ。 1.4.3 受体特点 受体与细胞因子的亲合力高,较抗原-抗体亲合力高 100-1000 倍,故微量即有明显作用。 1.4.4 生物学作用特点 (1)多样性:可介导免疫应答、炎症反应,或作为生长因子,促进靶细胞增殖分化
并刺激造血,促进组织修复 (2)复杂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与多种不同类型的靶细胞,如L-1,对不同靶细胞 有不同效应 多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如T细胞 不同的细胞因子可有某些相同的生物学效应,如I-2,4,9 生物学效应的时相性,某些作用可同时出现,另一些则不同时相出现 (3)双向性:适量有生理调节作用:过量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 (4)网络性:细胞因子间相互渗透: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调节:细胞因子间生物活性 的相互影响 2细胞因子对繁殖功能的调节 21细胞因子对丘脑下部功能的调节 (1)IL-1、TNFa可使GnRH增加 (2)ⅡL-6、IL-2、INF可使CRF增加,从而可促进ACIH、PRL和TSH的分泌。 (3)IL-6、IL-1、INFa和INFB都有制热效应,使妇女排卵后体温增加。 22细胞因子对垂体功能的调节 (1)I16、INFa可促进垂体FSH、LH、PRL和ACTH分泌 (2)IL-1可促进大鼠ACTH、LH、GH、TSH的分泌。 23细胞因子对卵巢功能的调节 (1)IGFa卵泡成熟前促进粒细胞和壁细胞的增殖 卵泡成熟后则促进壁细胞的分化(以孕酮分泌为主取代雌激素产生) IGF-I作用强与IGF-Il (2)TGFB与卵泡的迅速增长有关 TGFβ可延长粒细胞的细胞周期Gl1期,使更多的粒细胞处于Gl期,等待进入S期, 当TGFβ浓度下降时,粒细胞由Gl期进入S期。 (3)EGF和FSH共同可刺激卵泡细胞DNA的合成,但当TGF和EGF同时存在时 TGFB可抑制EGF的作用 (4)bFGF可促进粒细胞的增殖,促进排卵,诱发黄体化,并参与控制黄体中PGF2a 的产生和P4的分泌 (5)INFα随卵泡成熟,卵泡液中INFα含量逐渐增加,排卵前达高峰。 INFα的增加可使粒细胞和泡膜细胞合成大量的前列腺素,对排卵有调节作用。退化的 黄体TNFα增加,可抑制LH促进孕酮分泌的关键酶,抑制LH对黄体功能的支持,从而启 动黄体萎缩;此外TNFα本身对黄体细胞有细胞毒性,也有利于黄体的退化 (6)体退化过程中,激活的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吸引和激活巨噬细胞进入黄体 直接吞噬退化受损的黄体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卵巢局部的功能 (7)IL-1在排卵前,可自分泌调节粒细胞合成PGs及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参与排卵的 发生。 排卵后,粒细胞黄素化后,红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合成的IL-1一方面通过旁分泌方式 增强颗粒黄体细胞功能;另一方面刺激破溃血管内皮细胞及卵巢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 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使排卵后卵巢内蛋白及胶原纤维溶解活动即时终止,有利于卵巢修 复和黄体形成。 24细胞因子对睾丸功能的调节 (1)IGF-I和bFGF可促进睾酮分泌的增加 (2)TNFa能增强IL-1β抑制 Leydig细胞产生类固醇激素的作用
并刺激造血,促进组织修复。 (2)复杂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与多种不同类型的靶细胞,如 IL-1,对不同靶细胞 有不同效应。 多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如 T 细胞 不同的细胞因子可有某些相同的生物学效应,如 IL-2,4,9。 生物学效应的时相性,某些作用可同时出现,另一些则不同时相出现。 (3)双向性:适量有生理调节作用;过量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 (4)网络性:细胞因子间相互渗透;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调节;细胞因子间生物活性 的相互影响。 2 细胞因子对繁殖功能的调节 2.1 细胞因子对丘脑下部功能的调节 (1)IL-1、TNFα可使 GnRH 增加。 (2)IL-6、IL-2、INF 可使 CRF 增加,从而可促进 ACTH、PRL 和 TSH 的分泌。 (3)IL-6、IL-1、INFα和 INFβ都有制热效应,使妇女排卵后体温增加。 2.2 细胞因子对垂体功能的调节 (1)IL-6、INFα可促进垂体 FSH、LH、PRL 和 ACTH 分泌; (2)IL-1 可促进大鼠 ACTH、LH、GH、TSH 的分泌。 2.3 细胞因子对卵巢功能的调节 (1)IGFα 卵泡成熟前促进粒细胞和壁细胞的增殖; 卵泡成熟后则促进壁细胞的分化(以孕酮分泌为主取代雌激素产生); IGF-I 作用强与 IGF-II。 (2)TGFβ与卵泡的迅速增长有关 TGFβ可延长粒细胞的细胞周期 G1 期,使更多的粒细胞处于 G1 期,等待进入 S 期, 当 TGFβ浓度下降时,粒细胞由 G1 期进入 S 期。 (3) EGF 和 FSH 共同可刺激卵泡细胞 DNA 的合成,但当 TGF 和 EGF 同时存在时, TGFβ可抑制 EGF 的作用。 (4) bFGF 可促进粒细胞的增殖,促进排卵,诱发黄体化,并参与控制黄体中 PGF2a 的产生和 P4 的分泌。 (5)TNFα随卵泡成熟,卵泡液中 TNFα含量逐渐增加,排卵前达高峰。 TNFα的增加可使粒细胞和泡膜细胞合成大量的前列腺素,对排卵有调节作用。退化的 黄体 TNFα增加,可抑制 LH 促进孕酮分泌的关键酶,抑制 LH 对黄体功能的支持,从而启 动黄体萎缩;此外 TNFα本身对黄体细胞有细胞毒性,也有利于黄体的退化。 (6) 体退化过程中,激活的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吸引和激活巨噬细胞进入黄体 直接吞噬退化受损的黄体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卵巢局部的功能。 (7)IL-1 在排卵前,可自分泌调节粒细胞合成 PGs 及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参与排卵的 发生。 排卵后,粒细胞黄素化后,红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合成的 IL-1 一方面通过旁分泌方式 增强颗粒黄体细胞功能;另一方面刺激破溃血管内皮细胞及卵巢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 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使排卵后卵巢内蛋白及胶原纤维溶解活动即时终止,有利于卵巢修 复和黄体形成。 2.4 细胞因子对睾丸功能的调节 (1)IGF-I 和 bFGF 可促进睾酮分泌的增加。 (2)TNFα能增强 IL-1β抑制 Leydig 细胞产生类固醇激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