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环境学科体系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环境学科体系 环境学科体系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的任务 利用环境学科与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 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 康、舒适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令“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包括室內空气)污染 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技术、物 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防治技术、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等 传统的内容,还包括生态修复与构建理论与技术、清洁生 产理论与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等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的任务 利用环境学科与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 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 康、舒适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 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技术、物 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防治技术、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等 传统的内容,还包括生态修复与构建理论与技术、清洁生 产理论与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等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及原理 物理性污染防治工程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土壤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 环境工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废物资源化技术 程学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 程学 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物理性污染防治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一)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1.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无机污染物 按化学性质分 可生物降解性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 悬浮固体(粒径0.1~0.45μm) 按物理形态分了胶体物质(粒径0.001~0.1pm) 溶解性物质
(一)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1. 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无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按化学性质分 可生物降解性污染物 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 悬浮固体(SS∶粒径0.1-0.45微米以上) 胶体性物质(粒径0.1-0.001微米) 溶解性物质 按物理形态分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悬浮固体(粒径0.1~0.45μm) 胶体物质(粒径0.001~0.1μm)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2.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水的物理处理法 处理方法 利用的主要原理 主要去除对象 沉淀 重力沉降作用 相对密度大于1的颗粒 离心分离 离心沉降作用 相对密度大于1的颗粒 气浮 浮力作用 相对密度小于1的颗粒 过滤(砂滤等)物理阻截作用 悬浮物 过滤(筛网过滤)物理阻截作用 粗大颗粒、悬浮物 反渗透 渗透压 无机盐等 膜分离 物理阻截等 较大分子污染物 蒸发浓缩 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非挥发性污染物
水的物理处理法 处理方法 利用的主要原理 主要去除对象 沉淀 离心分离 气浮 过滤(砂滤等) 过滤(筛网过滤) 反渗透 膜分离 蒸发浓缩 重力沉降作用 离心沉降作用 浮力作用 物理阻截作用 物理阻截作用 渗透压 物理阻截等 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相对密度大于1的颗粒 相对密度大于1的颗粒 相对密度小于1的颗粒 悬浮物 粗大颗粒、悬浮物 无机盐等 较大分子污染物 非挥发性污染物 2.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